<p class="ql-block">那是我家小女孩的阅读训练进行到美国小学通识教育第一册的第二天,即她的正在生病的3岁4个月24天。额头上还贴着退热的冰宝贴,烧退了,体温降下来了,并照常读了课文,学外婆打了一会算盘,学外公做了一节床上抱膝运动,实在没事干了,就从书架上抽出英国人手绘的台湾人翻译的一本鹅妈妈童谣随便翻一翻。老家伙把它插到书架上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连自己都忘了有这本书。</p><p class="ql-block">这女孩,最讨厌老家伙的两件事情是,拿手提打字,拿手机拍照。她伸手打我的手提,要老家伙读鹅妈妈。一气读了75首,这有100余页,她居然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本书看。间或让她读个标题,或者让她读最后一句。她问这是什么意思。你说这是什么意思。你把鹅妈妈里面的有趣之处、奸滑之处、深奥之处,一点点讲出来。也是越讲越觉得有意思,老家伙就花了一点时间,自己编了一本多达396首的鹅妈妈童谣,并写了一个编辑自序,讲讲阿福对这个西方童谣的认识和理解。</p><p class="ql-block">这个自序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西方文学源流中,《圣经》无疑是一个重要源头。可以跟《圣经》相提并论的另一个源头,那就是西方社会人人皆知的《鹅妈妈童谣》。美国电影《猫和老鼠》、迪士尼的《三只小猪》,都有鹅妈妈的影子。溯其源头,我们耳熟的中国童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星期天的早晨雾茫茫”,也有鹅妈妈色彩。我曾一度起意,打算撰文详述七首西北花儿,被我挑中的其中一首是张尕怂的“嫂子”。追根溯源,居然发现这首貌似地道的西北花儿,竟来自鹅妈妈中的“十个兔子”。张尕怂团体的贡献,仅仅将“兔子”二字,改为“嫂子”而已。当然,这样的借用和改动,也非常了不起。在我眼里,这首歌是最悲凉的西北花儿,悲到你听不下去,悲到你唱下不去。</p><p class="ql-block">我早年的小说起步,是从英国小说家毛姆的短篇开始的。我读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对六便士一无所知,不清楚它代表什么有何含义。日后读到鹅妈妈,才明白这在英语国家是妇孺皆知且无须解释的。克里斯蒂的悬念小说《孤岛奇案》,又名《无人生还》,其复杂结构的源头,来自鹅妈妈的“十个小黑人”;而她的另一部悬念小说《黑麦奇案》,受鹅妈妈“六便士之歌”的启发;她的久负盛名的舞台剧《捕鼠器》,则极度演绎了鹅妈妈“三只瞎眼老鼠”的诡谲。美国女作家哈珀·李于1960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这个书名,容易让我们想到鹅妈妈最著名的一首童谣“谁杀死了知更鸟”。</p><p class="ql-block">多年前我自己写一个短篇小说《七个女性故事》,写到第四篇“女孩子”的时候,一时兴起,引用了鹅妈妈的这首童谣以及另一首“伦敦铁桥垮下来”。我在这篇小说中,揭露一个女孩自孩童时期就萌生的隐秘恋情及其心理发展。这个女孩在伦敦对她的年老的恋人说:“我比伦敦孩子还坏。早在何叔章姨的婚礼上,我就嫉妒这个漂亮女人。当年我才八岁不到,章姨都三十二岁快成老女人了。”</p><p class="ql-block">据说鹅妈妈童谣有800余首。其中有天真无邪的童稚,也有血腥暴力的恐怖,并极尽夸张奇诡之能事,且不露声色,不着痕迹。我家小朋友一岁左右的时候,她的爸爸妈妈,给她买了一套《我爸爸》《我妈妈》漫画绘本。这里的我爸爸,居然跳得比月亮还高。这种了不起的想象,来自鹅妈妈的“小猫拉起小提琴”。这首童谣的全文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嘿嘀嗒,嘿嘀嗒,小猫拉起小提琴,</i></p><p class="ql-block"><i>母牛跳得比月亮高,碟子跟着勺子跑,</i></p><p class="ql-block"><i>小狗乐得哈哈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首看似平常的儿歌,如“伦敦铁桥垮下来”,小朋友天真地唱,天真地跳,看似平淡无奇,好像没讲什么,可如果你知道这是伦敦人因女王收取过桥税而发出的诅咒,而且知道这座桥的桥桩底下可能压着被活祭的孩童,你就不会淡然视之。</p><p class="ql-block">鹅妈妈最恐怖的一首童谣是“我知道”。读了它,你会起鸡皮疙瘩,立刻毛骨悚然。这在孜孜宣扬了两千五百年“仁慈”“孝悌”的中文社会,无疑是引爆一颗原子弹。其实,这种所谓黑色童谣,并非向壁虚构,不是故意耸人听闻,而是真实纪录了某桩人伦惨案。真实比教化重要,这是西方童谣的一个特点。“我知道”的全文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我的母亲杀了我。</i></p><p class="ql-block"><i>我的父亲在吃我。</i></p><p class="ql-block"><i>我的兄弟姐妹坐在桌子旁边</i></p><p class="ql-block"><i>扒拉我的碎骨头。</i></p><p class="ql-block"><i>这些骨头被埋在冰凉的石头底下</i></p><p class="ql-block"><i>我知道在哪里。</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鹅妈妈的夸张、诡谲乃至它的恐怖,仅偶一为之,并非该童谣的主流。在这里,更多是孩童情感的天真烂漫,且有生活常识,也有社会习俗,更有历史故事,其基调是轻松、欢快、戏谑、描摹、倾诉……色彩斑斓。</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三字经》只有励志故事,过于单调,过于刻板。我们的民间童谣也是缤纷烂漫的,可惜它们多以本地方言流传,其中的夸张诡谲,不是外地人能够领略的。我曾努力搜集过中国民间童谣,我记录的溧阳童谣“红朵朵花”是我看到的最长最好的中国童谣,比最好的鹅妈妈还好,可全国有多少人听得懂这个难懂的溧阳话呢?我记录的无锡童谣“牵磨汏磨”,在我眼里也是最出色的中国童谣之一,它的全文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牵磨汏磨,做饼䁃舅婆。</i></p><p class="ql-block"><i>舅婆莱勒啰里?舅婆莱勒高山让。</i></p><p class="ql-block"><i>那亨上去?拿格红绿丝线吊上去。</i></p><p class="ql-block"><i>那亨下来?拿格红绿丝线荡下来。</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这首经典方言童谣,除了少之又少的无锡老人,少之更少的无锡小孩,当今几乎无人知晓。我对中国童谣的这种搜集,可谓上天入地,煞费苦心,但同样也限于方言知识的贫乏,讲不了几种地方话,所以,被我认可的,被我记下来读给我家小朋友听的,仅区区60余首。</p><p class="ql-block">我在我家小朋友3岁3个月的时候,给她买了一本台湾作家方素珍译写的《鹅妈妈童谣》,把它悄悄插在书架上。小朋友看到后,拿过来要我读,我是一气读了75首她还盯着看。虽然她是十分的喜欢,时不时自己读几首,但我感觉问题很大。一是这个译本只有95首,很多我知道的未被选入。二是有些译句相当不错,有些就非常勉强,有些为了去凑汉字的押韵,严重损害了或改变了原文的本义。</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动了收集、编录中文鹅妈妈的念头……(此处略去五段,其文字请参见前面的“编辑鹅妈妈童谣”章节)</p><p class="ql-block">最后有个问题,鹅妈妈中的那些恐怖童谣,亦称黑色儿歌,我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直陈血腥暴力的,一类是隐含邪恶意念的。前者最好不要给三岁四岁的小朋友看到(在我的编录版本中,这有10首,全搁在最后,即第387首至第396首),后者呢,如“知更鸟”“小黑人”“伦敦铁桥”等等,放心让小孩读,只要你不跟小朋友深入探讨就行。</p><p class="ql-block">其实,中国童谣也有类似的邪恶意念,如无锡童谣就有“遮没我格太阳,烂落你格肚肠”。冬天晒太阳当然舒服,如果,你挡了我的太阳,我就咒你烂肚肠。这是小孩的童稚童语,小孩不当真,你也别当真。</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问题,即鹅妈妈中,有不少童谣提及死亡概念。对此西方童谣讲得多了一点,并讲得直接一点,而中国童谣则努力避开这个给小孩说不清道不明的陷阱,即使有提及,也隐晦不明。比如无锡童谣有“医生看看弗来三,噼哩啪啦送惠山”,这里的惠山,是指位于无锡北郊的惠山火葬场。其实,动物的、植物的乃至人的生老病死,是春夏秋冬一样的自然现象,你拿讲春夏秋冬的语气给孩子讲生老病死就行,不要多讲,不要不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样,最初读鹅妈妈,全是老家伙读,或者自己读着玩,或者应小孩的要求读给她听,更多的情况是,这女孩看你看鹅妈妈了,就凑过来跟你一起看。没要她读,没要她背,结果她会自己读一下,甚至背一首两首背着玩。</p><p class="ql-block">也是读着读着,越发感觉这个童谣集子好。这里有训练小孩的思维,督促小孩的识数,短的只有12个汉字简洁易背如“红色的天空”,长的多达578个汉字复杂绕嘴如“杰克的小屋”。结果,老家伙突然改变阅读训练的进程,也把这个鹅妈妈当教材要我家小女孩自己从头到尾读一遍。而她的这个读,侧重于理解而非认生字。什么是绅士?她问你。有知识懂礼貌的男人。杰瑞是不是只有这么小?她拿手指做比划,应该比老鼠的嘴巴小。她说英国人吃饺子要加糖。你说我们中国人吃饺子不加糖。鹪鹩跟什么鸟差不多?有时你得问她一句。麻雀,她说。没错,你说。</p><p class="ql-block">我可以拍一个视频么?你问她。可以,她感觉不会有问题。随便她从哪一首开始读,随便读到哪一首结束。哇塞,今天一气读了17分钟,读了36首,且是第一次自己读,了不起。读罢女孩自己感叹:鹅妈妈比三字经好!</p> <p class="ql-block"><i>(题图为网络撷取)</i></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自己读鹅妈妈童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