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江绿水放木排

森林晨光

<p class="ql-block">  晨光熹微,鸭绿江在薄雾中苏醒。这条中朝界河,宛如一条绿色绸带,自长白山天池发源,绵延795公里,穿越长白、临江、集安、桓仁、宽甸,最终在丹东汇入大海。江水清澈,两岸山峦起伏,构成独特的自然画卷。鸭绿江河道落差大,河源段海拔1000至1500米。从长白到临江段,高山连绵,河谷深邃,水流湍急,为放排漂筏提供了绝佳环境。历史上,两岸人民依托这条黄金水道,创造出古老而低碳的木材运输方式——鸭江绿水放木排。这种方式高效低炭且与自然和谐共存,成为鸭绿江独特的文化符号。然而,时代变迁,这种古老的运输方式逐渐淡出视野。20世纪80年代,我国为保护森林资源,实行封山育林政策,鸭绿江上的漂筏放排随之消失。而朝鲜因不同国情和政策,这种传统得以保留,成为亚洲唯一仍在使用放排漂筏运输木材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  前些年,我们仍能通过镜头捕捉到朝鲜人放排漂筏的场景,他们在江面的木排上带着行囊,风残露宿,与波涛同行,与激流抗争,精神感人,场面震撼。鸭绿江上放排漂筏的画面仿佛穿越时空,展现古老文化的魅力。鸭绿江的碧水依旧流淌,木排的漂流依旧继续,但两岸的故事却各有不同。这种对比,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如今,随着自然保护意识提升,朝鲜国家政策调整和生产力发展,鸭绿江上放排漂筏的原始运输方式已经消失,成为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鸭绿江上放排漂筏,不仅是一种运输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历史,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不忘保护自然环境。让我们珍惜这份古老的智慧和文化遗产,继续探索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摄影并文:森林晨光</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