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歌声

蔓菁

<p class="ql-block">后排左一母亲熊性慈</p> <p class="ql-block">  窗帘被春风拂起漂亮的弧度,刚好让我抬眼就看到楼下粉色的樱花如雾如梦,阳光灿烂,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 天猫精灵里播出的军旅歌曲《祖国不会忘记》的旋律,让我泪眼朦胧,仿佛看到十九岁时的她,我的母亲熊性慈。她穿着粗布军装,站在解放长沙的硝烟未散的城楼下,用清亮的嗓音缝补破碎的河山。</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时光缠绕在心头,母亲的歌声始终是穿透岁月的银梭,伴我编织人生的漫漫长路。</p><p class="ql-block">“不需要你认识我,</p><p class="ql-block">不渴望你知道我,</p><p class="ql-block">我把青春融进,</p><p class="ql-block">融进祖国的江河。”</p><p class="ql-block">这歌声是对中国军人最高的赞誉,也唱出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p><p class="ql-block"> 我仿佛看见1949年8月的湘江边,解放军的队伍里,有母亲熊性慈的娇小单薄的身影,这个瘦小又倔犟,傲气又斯文的十九岁的女学生兵,拆下琴弦裹进行军绑腿。从抗日战争开始,文艺女兵们会在战斗开始前把琴弦打在绑腿中,保护琴弦在战斗中不被折断,琴弦也是她们战斗的重要武器。</p><p class="ql-block">在战壕里她用沾着血迹的手握紧着竹板,就像紧握钢枪,在阵地上,帮助卫生员抬单架,抢救伤员,在炊事班烧水做饭,为战友们书写家信,这就是战争时期文艺女兵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解放长沙,解放湖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协同作战,战略配合取得的巨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根据当时担任49军某部连队的指导员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的回忆,1949年7月,四野13兵团49军率先担任主攻,在岳麓山区对白崇禧的国民党军队展开正面进攻,进行包围战,歼灭战,切断了白崇禧的后路。岳麓山之战,是解放长沙的外围战。白崇禧在岳麓书院,爱晚亭设置防御体系,妄想凭借山势陡峭,易守难攻特点与解放军打消耗战。49军突破白崇禧的阵地完成主攻任务,在这场战斗中49军战士伤亡人数达800人。白崇禧撤退逃跑时,一把火烧了岳麓书院图书馆,企图阻饶49军主力部队的追击。解放军战士不顾疲劳,奋不顾身地投入扑火抢救文物和岳麓书院的千年古籍藏书,打通追击道路。主战部队接到新的命令,迅速集结,继续追击逃跑的白崇禧残部。同时由第二野战军配合完成后续围剿歼灭长沙外围敌军的战斗。 </p><p class="ql-block"> 阵地上, 解放军战士刚刚击退国民党当守军的进攻,枪炮声渐渐停下,硝烟刚刚散去,风吹红旗猎猎,战斗中短暂的休整时间里,清脆的竹板与女战士熊性慈嘹亮的声音就马上响起来,为大别山挺进南下湘江的二野战士们加油鼓劲。</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的晨雾还未散尽,十九岁的熊性慈已跪在战壕里拆解琴弦。湘江边带来的琴弦浸着露水,她咬住发颤的嘴唇,将七根丝弦细细缠上绑腿——这是文工团女兵特有的铠甲,弦丝裹着布条既能防荆棘划伤,跑动时还会发出清越的铮鸣。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二野那带着千峰万仞的大别山强劲地风声的冲锋号,再次撕裂长沙城外1949年7月的天空时,她正用在坑道中被划伤并带着紫斑的手指把竹板放进背包,为受伤的战友包扎伤口,带着盐碱味的汗水湿透了她的军装。天上的烈日似火,枪炮声,呐喊声,带着滚燙,带着血腥,带着火光,如天崩地裂,响彻整个山头。她忽然想起武汉大学琴房里那架走音的钢琴,原来战争的和弦,是血与铁在五线谱上炸开的休止符。 </p><p class="ql-block"> 枪声渐歇的黄昏,残阳把战旗染成滚烫的金红。熊性慈踩过弹壳堆积的洼地,和战友们在焦土中清出一片舞台。染血的竹板突然活过来,在她掌心噼啪炸响: </p><p class="ql-block">"同志们听我言,岳麓山上摆战场! </p><p class="ql-block">白崇禧的算盘珠子乱,程潜将军有担当! </p><p class="ql-block">咱二野的枪杆子硬梆梆,打得蒋匪哭爹娘!" </p><p class="ql-block">十九岁的女兵,从绑腿中抽出细细的弦丝,轻轻的从七弦琴的琴扣中穿过,拉紧,系好,调音。琴传递到文化教员手里。文化教员抱着琴席地而坐,手指轻拨,急弦如马蹄,慢挑似江涛。</p><p class="ql-block">三个女兵表演的小合唱,曲还是原来那个曲,词却是文化教员刚刚新写的。</p><p class="ql-block">**【七弦战歌】** </p><p class="ql-block">**一弦挑,七月湘江烫,** </p><p class="ql-block">**白崇禧逃跑了!** </p><p class="ql-block">**岳麓山,摆战场,** </p><p class="ql-block">**程将军通电亮堂堂!** </p><p class="ql-block">**三弦扫,绑腿裹尖刀,** </p><p class="ql-block">**四野的炮二野的枪!** </p><p class="ql-block">**琴弦崩,敌胆丧,** </p><p class="ql-block">**蒋匪的退路全截断!** </p><p class="ql-block">**五弦颤,星夜渡泥潭,** </p><p class="ql-block">**大别山的草鞋踏火光!** </p><p class="ql-block">**文工团,宣传忙,** </p><p class="ql-block">**钢枪和竹板都是枪!** </p><p class="ql-block">**七弦裂,破晓红旗扬,** </p><p class="ql-block">**长沙城门吱呀开两行!** </p><p class="ql-block">**琴虽哑,战歌响,** </p><p class="ql-block">**松花江连上湘江浪!** </p><p class="ql-block">琴杆击节,声若军靴踏铁。一阵扫弦结束了演唱,战士们鼓掌又鼓掌,斗志昂扬。高喊“歼灭蒋匪军,解放全中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夜晚,二野战士发起总攻,先炸毁碉堡,再冲锋陷阵打得敌人丢盔弃甲。</p><p class="ql-block">她单薄的身影像一株逆风生长的竹,军装下摆被硝烟燎出细碎孔洞,却像战地开出的花。有战士认出这个总在行军路上收集野花夹进乐谱的女兵,低声感慨:"小熊姑娘的竹板比迫击炮还带劲!</p><p class="ql-block">启明星微光闪闪黎明的曙光将要到来。</p><p class="ql-block">女兵熊性慈跪在焦土上拆解琴弦的姿态,像在进行一场庄严的献祭。七根冰弦从琴腔抽离时发出裂帛之音,与远处湘江的呜咽共振。她将弦丝缠上绑腿的动作熟稔如调音——这是第三次更换琴弦铠甲,前两副弦已随文化工作队的队长,长眠在岳麓山下。</p><p class="ql-block">"小熊!二队要冲碉堡了!"指导员嘶吼着扔来竹板。她接住的刹那,右手无名指被竹丝割出血珠。这双手本该在武汉音专弹奏肖邦夜曲,此刻却在硝烟中攥紧武器:一片竹板,半卷染血的《黄河大合唱》乐谱。</p><p class="ql-block">当冲锋号刺破薄雾与硝烟时,她突然挺直脊背冲出战壕。单薄身躯在弹雨中恍若透明,唯有绑腿上的琴弦铮铮作响,为竹板打出天然的颤音:</p><p class="ql-block">"同志们看东方,岳麓山上出太阳! </p><p class="ql-block">程将军通电文,千年古城要翻身! </p><p class="ql-block">白崇禧的算盘噼啪乱,二野的刺刀亮堂堂!" </p><p class="ql-block">子弹擦过耳际的瞬间,十九岁的女兵熊性慈懂得了,原来真正的降E调是鲜血滴落钢盔的声音。 </p><p class="ql-block">"浏阳河,九道弯, </p><p class="ql-block">弯弯都有血浸的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4日,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和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陈明仁率部起义,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脱离国民党政府。</p><p class="ql-block"> 在长沙的巍峨古老城墙上用她纤细的手,紧握排刷沾满白石灰水,或红色油漆充满激情的书写下“和平解放长沙,解放全中国!”的标语,留下战士们解放全中国的坚定决心和誓言。</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5日,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东屯渡,经五里牌,进入小吳门,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宣告长沙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八角亭上,红旗飘扬,长沙各界群众敲锣打鼓,农民挑着缠着红布的扁担,远送着军粮,工人学生扬着红绸,扭着秧歌自发的走上街头欢迎解放军。</p><p class="ql-block">《红旗卷长沙》</p><p class="ql-block">竹板打,响连环,</p><p class="ql-block">咱表一表四九年八月天!</p><p class="ql-block">白崇禧,守湘江,</p><p class="ql-block">程潜将军心向共产党!</p><p class="ql-block">浏阳河水浪打浪,</p><p class="ql-block">起义通电震八方!</p><p class="ql-block">爆破组,扛炸药</p><p class="ql-block">炸得铁甲火车直跳脚!</p><p class="ql-block">机枪连,火力猛,</p><p class="ql-block">岳麓山前蒋匪懵!</p><p class="ql-block">老百姓,推板车,</p><p class="ql-block">粮袋堆得比天心阁!</p><p class="ql-block">学生娃,撒传单,</p><p class="ql-block">八角亭前红旗展!</p><p class="ql-block">陈明仁,有胆量,</p><p class="ql-block">和平改编不响枪!</p><p class="ql-block">解放军,进城日,</p><p class="ql-block">火宫殿里辣椒香,</p><p class="ql-block">臭豆腐,炸得黄,</p><p class="ql-block">湘江两岸亮堂堂!</p><p class="ql-block">从今后,长沙城,</p><p class="ql-block">千年古城迎新生。</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我的母亲熊性慈在两根小辫子上扎上红头绳,草灰色的粗布军装更添庄重和喜庆的色彩,快板声声,铿锵有力,百姓不断鼓掌欢呼,解放军同志再唱一段!</p><p class="ql-block">“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这是她与战友们的歌声,响遍湘江,响彻长沙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装备整齐,有枪有炮,兵强马壮的四野49军的解放军战士,大踏步的穿过长沙城,奔向新的战场,参加衡宝战役。这支队伍中有我的父亲张鹤林。也许,那时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在同一战场上,同一时空里擦肩而过。可彼此在那炮火硝烟中,没有机会认识。后来我的父亲和母亲相遇在武汉。</p><p class="ql-block">窗外,温暖的春光明媚,樱花柔和的清香随风飘进房间,我的思绪从追忆母亲的歌声中回归现实。是啊!是千干万万个父亲,千千万万个母亲把自己的青春融进了祖国的山河,換来祖国长久的和平安宁!</p> <p class="ql-block">写在后面的话</p><p class="ql-block">一直想写一段纪念母亲的文章,就把母亲讲的关于一幅行军绑腿的故事和她的歌声串联在一起写了。并且像小学生作文一样,把故事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段里,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来写岳麓山下,长沙城外的外围战的后续战况。</p><p class="ql-block">对于这段不到两年的从军经历,母亲她从来不对人讲这些。我想她一定很自卑,因为她是个文艺兵,不是冲在前线的战士,没有战绩,没有亲手杀敌,更没有什么英雄事迹可说。我更理解她,不是杀敌负伤退伍,而是在1950年波及全湖南的霍乱传染病的漫延,让母亲感染了,经过野战医院的抢救,死里逃生。但身体垮了,成了部队减员退伍的兵。没为队伍争光,反过来觉得拖了队伍的后腿。</p><p class="ql-block">母亲1950年因病退伍时,部队领导征求过她的意见。因为我外婆朱君允是湖南湘西人,所以,领导问她愿不愿意说留在当地人民政府工作。</p><p class="ql-block">不知母亲当时怎么想的,脱口而出,说“我想上大学”。部队领导笑着给她开了介绍信。凭着这封信,报考了武汉中原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p><p class="ql-block">1950年夏,被中原大学以女生第一名的成绩录取到艺术糸。当时,男生第一名是刘炎。大红喜报贴在中原大学的高墙上,不知引来多少过往的人们羡慕仰视。</p><p class="ql-block">刘炎老师出生开封艺术世家,一门兄妹九人后来全部成为全国有名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武汉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刘炎</p> <p class="ql-block">关于文中有对文化教员的描写。这个文化教员的原型,是父亲的战友尹为勤。他1948年从唐山县大队出关参加辽沈战役,后随49军南下。因为,有高中文化程度,在部队担任文化教员。我看过他的很多照片,有打快板的,有野战部队行军途中站在山坡上唱歌的,他一个人能演一台戏,一个节目拉手风琴,又一个节目吹口琴,接着又来一个独唱,再就自编自演一段诗朗颂为前线的战友们做政治宣传,鼓舞士气。</p><p class="ql-block">战争时期的文化工作队(后来改叫文工团),都是化整为零,跟着战斗部队走,走到哪个阵地,演到哪个阵地。</p> <p class="ql-block">现在回过头来看,从红军时期,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我军指战员是非常重视政治宣传工作的。</p><p class="ql-block">共产党的部队,条件十分简陋,有一把口琴,都当宝贝,一把手风琴,那就是文化工作队的重型武器了。</p><p class="ql-block">曾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三军入朝参战,我的叔父张鹤鸿和我的小姨熊性淑讲过,美军装备十分豪横,连钢琴都拖到朝鲜战场,为美军演奏巴赫的C大调,行军都有交响乐队伴奏,还一边走一边喝红酒。</p><p class="ql-block">我的叔父张鹤鸿在六十三军高炮一连任连长,参加过对美军的五次战役,和板门店战斗。小姨熊性淑在六十三军军部担任英语翻译和电台情报破译员,三年在山洞里,只洗过一次澡。做战条件十分恶劣</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工农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的军队,打败了美国军队。</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为我的母亲骄傲!</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他的战友,1949年8月1日在长沙</p> <p class="ql-block">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在解放湖南的战役中的协同作战,父亲的战友,四野在武汉的老战士黄岐鸣在二O二四年春有一段录音回忆。</p> <p class="ql-block">‌衡宝战役中,四野与二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协同作战和战略配合上‌。主要任务是追击白崇禧,打击消灭新桂系。</p><p class="ql-block">衡宝战役,第四野战军投入十二,十三,十四,等五大兵团,第二野战军投入四,五两大兵团共54万兵力。</p><p class="ql-block">白崇禧部投入了30万兵力。</p><p class="ql-block">解放军野战军与白崇禧部在衡宝一线展开殊死血战,这一战,对解放全中国,解放大西南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衡宝战役从1949年9月一直打到10月。四野49军打得很艰苦,青树坪战斗,49军战士伤亡1200余人。</p><p class="ql-block">父亲的部队没有参加青树坪战斗,而是直接奔袭宝庆。据黄岐鸣回忆说,战局发展很快,很快。一直打,一直朝前打。四野一到宝庆,就把阵地移交给二野。</p><p class="ql-block">父亲随49军打到桂林,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桂林。二野从湖南向西南纵深进军。</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母亲参加的和平解放长沙战斗前后的时代大背景。</p><p class="ql-block">这些故事,应该可以分很多章节写,但觉能力有限,就啰啰嗦嗦,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记录,纪念我亲爱的父辈们。</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胸章,实物在老家保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