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惠州下马庄的来历有多种说法,较为常见的是与黄巢起义有关。唐末黄巢起义挺进岭南,攻陷循州(惠州)。有观点认为,当时黄巢在郡治南面九岗山下开府,划出禁区,行人靠近禁区时必须下马,远离禁区后才能上马。黄巢离开惠州进攻广州时,留下的伤病员在此定居,将上马之地称为“上马庄”,下马之地称为“下马庄”,并流传至今。不过,也有传说称秦朝名将赵佗曾率兵驻扎在九岗山一带,并开凿了“将军泉”。周边区域因此被称为马庄,后逐渐演变为上、下马庄。但这一说法没有确凿的历史文献记载。</p> <p class="ql-block">邓承修故居又称壶园,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淡水上拔子园14号,总面积约420平方米,四周设有围墙,仿北京四合院作法。开东门,镶“壶园”石匾。进为大院,两边有抄手廊联通南北建筑,北面是两层楼房,南面是一座三开间的平房,正门对过中间有一亭,造型古朴典雅。整座建筑保存了大量的艺术构件,如多种几何图案及花草纹的挂落、横披,刻有花草图案的挑檐梁、栱及刻成近似菱形的斗、栩栩如生的木狮子等。</p> <p class="ql-block">故居共设9个展室,共有展板92块。展览选取了邓承修生平的典型事迹,内容分别为盐商世家,书香门第;清流中坚,铁面御史;勘界功臣,名垂青史;情系西湖,德泽乡梓;诗书家传,一门墨香5大部分,图文并茂讲述了邓承修的主要生平事迹。此外,还对厨房、饭厅、卧室等场景进行了复原布展,设置了电子沙盘。</p> <p class="ql-block">故居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壶园</p> <p class="ql-block">邓承修简公</p> <p class="ql-block">故居正门</p> <p class="ql-block">外拍邓承修故展</p> <p class="ql-block">清代咸丰初年,惠阳淡水地区社会治安混乱,为防御外侵,淡水城内的居民在詹、戴、李三姓人家牵头发动下,民众集资修筑了淡水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城墙全长约3150米,高3米,厚0.6米,设8座城门,东、南、北三处均筑城门,是淡水城内与外界进出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遗址!抚摸着斑驳的旧城墙,历史的厚重感直击心灵。踏上新建的城墙远眺,未来的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时代的更迭如此震撼。</p> <p class="ql-block">淡水老城墙并非青砖砌就,而是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墙体有圆形的洞孔,内大外小,据说防御时可作枪眼,防洪时可作出水口。</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淡水古城墙作为重要的防御工事,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东征时期,2月15日凌晨,黄埔军教导团挑选200名官兵组成奋勇队,冒着枪林弹雨,扶梯爬过城墙,在陈炯明部队的阵营内部发起攻击,俘敌1000余人,缴获1000余支,为东征首次大捷。</p> <p class="ql-block">淡水古城墙是淡水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见证了淡水的兴衰变迁,承载着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踏上这崭新的城墙,风携着往昔的故事扑面而来,此刻,我不仅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更感受到时代前行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站在新城墙上,眼前是繁华盛景,远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心中不禁涌起对城市变迁的惊叹,往昔与今朝在此刻交融。</p> <p class="ql-block">站在古老的砖石上,岁月的足音在耳畔回响。新筑的城墙引领我望向远方,那是历史与未来的交汇,满心皆是对时光的敬畏,旧城墙的残垣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新建城墙的坚实承载着明日的希望。从过去走到现在,在城墙上,我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新生 。</p> <p class="ql-block">1923年,孙中山通电讨陈,陈炯明部退守惠州。后广东革命政府组成东征军,经过两次东征,陈炯明部队被全部消灭,他逃亡到香港。1925年10月,陈炯明当选为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病逝于香港。</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于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被贬惠州,在惠寓居两年又七个月。</p> <p class="ql-block">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她自幼家境贫寒,8岁沦为西湖边歌女,12岁遇到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被苏轼收为侍女,教她读书识字、写诗填词,18岁被苏轼纳为侍妾。苏轼被贬惠州时,遣散家中侍妾佣人,王朝云执意相随。在惠州,王朝云常唱苏轼为她写的《蝶恋花·春景》,后因惠州瘟疫身染重疾,34岁病逝。苏轼遵照其遗愿,将她安葬在惠州西湖栖禅寺旁,筑六如亭纪念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在惠州主要贡献:</p><p class="ql-block">文化建设:在惠期间创作了587首诗、词、文、信、书画等作品。这些作品提升了惠州的知名度,改变了人们对惠州及岭南地区的偏见。他还将丰湖称为“西湖”,使得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颍州西湖齐名,“西湖山水之美,藉(东坡)品题而愈盛”。</p><p class="ql-block">民生改善:他积极参与地方建设,与地方官商议建造了东新桥和西新桥,捐出皇帝赐予的犀带,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惠州人将西湖堤命名为“苏公堤”。</p><p class="ql-block">经济发展:他向博罗县令介绍中原插秧技术,绘制插秧船图形,命工匠制造加以推广。还建议利用溪流落差建造水碓水磨,用于舂米磨面、研香粉等,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p><p class="ql-block">社会治理:他看到民众缺医少药,便到处搜罗药品为人治病。还致书程正辅建议修建营房,以肃军政,令民安居,化解了当地的一些矛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