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会议

中炯

<p class="ql-block">3 月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了黎平县肇兴侗寨,了解当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总书记希望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把乡村振兴做得更好,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得更好。</p><p class="ql-block">总书记这次视察的黎平,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有次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的会议--黎平会议。今天就说说个会议。</p><p class="ql-block"><b>【一】黎平会议会址</b>。</p><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凤镇二郎坡52号,是一座清代的古代建筑物。会址原为“胡荣顺商号”,建于清嘉庆年间。为青砖盒式封火墙,内套木构架的硬山顶,整座建筑为三进两层,呈阶梯式发展,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34年底,中央红军由湖南通道进入贵州,占领黎平后,总司令部就设在这里。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黎平城召开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b></p><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开启了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序幕。</p><p class="ql-block"><b>【二】会议背景</b></p><p class="ql-block">1.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五次反“围剿”失败</b>:</p><p class="ql-block">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开始长征。</p><p class="ql-block"> 2.<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b>:</p><p class="ql-block">长征初期,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大伤亡,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党内对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产生了强烈不满。</p><p class="ql-block">3.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军面临生死存亡</b>:</p><p class="ql-block">红军在长征途中陷入被动,急需调整战略方向,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p><p class="ql-block"><b>【三】会议主要内容</b></p><p class="ql-block">1. 讨论红军战略方向:</p><p class="ql-block">会议重点讨论了红军的行军路线。博古、李德等人坚持按原计划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毛泽东等人认为这一路线风险极大,国民党已设下重兵包围,继续北上可能导致红军全军覆没。</p><p class="ql-block">2. 决定改变行军路线:</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北上计划,转向贵州西北</b>,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进军。这一决策避免了红军陷入国民党包围,为后续行动争取了主动权。</p><p class="ql-block">3. 批判错误军事路线:</p><p class="ql-block">会议对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军事指挥进行了批评,特别是他们在湘江战役中的决策失误。会议否定了他们的错误路线,标志着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开始得到认可。</p><p class="ql-block">4. 通过<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i></b></p><p class="ql-block">会议通过了这一决定,正式确定了新的战略方针,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贵州、四川边界建立新的根据地。</p><p class="ql-block">5. 调整军事指挥结构:</p><p class="ql-block">虽然没有直接解除博古、李德的职务,但他们的指挥权受到限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军事决策中的影响力增强,为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重新获得军事指挥权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四】会议的历史意义</b></p><p class="ql-block">1. 纠正错误军事路线:</p><p class="ql-block">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初步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为红军摆脱困境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2. 挽救红军于危难:</p><p class="ql-block">会议决定改变行军路线,避免了红军陷入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为红军赢得了喘息机会。</p><p class="ql-block">3. 为遵义会议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是通道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的前奏。通过这次会议,党内对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遵义会议上进一步纠正错误路线、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提供了思想准备。</p><p class="ql-block">4. 增强党内团结:</p><p class="ql-block">会议通过民主讨论,增强了党内团结,为红军在长征中克服困难、最终胜利到达陕北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保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纠正错误、调整战略的关键会议。它<b style="color:rgb(237, 35, 8);">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初步确立</b>,是通道会议的继续,为遵义会议和长征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这次会议不仅挽救了红军,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五】补黎平会议详细背景</b></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8.6万人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当时,中共中央和红军主要负责人博古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左”倾领导者的战略意图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到湘西去会合红二、六军团,创建新的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10日,红军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蒋介石又部署几十万大军追剿和堵截,欲把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毛泽东建议乘两大敌军主力尚未聚拢,寻机歼灭敌军一部,以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可是,博古、李德没有采用这个建议,以至丧失战机。11月25日,红军在强渡湘江时伤亡惨重,从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红军失去了原先设定的到达湘西的先机,一时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p><p class="ql-block">同在中央队的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从出发时就已经私下议论,对路途迢迢的战略转移充满忧虑。当时,毛泽东病,王稼祥伤,都是坐担架,张闻天多是骑马,偶尔也坐担架,行军宿营都在一起,讨论和关注的都是红军的前途问题。</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一直不清楚红军的行进路线,直到湘江之战方恍然大悟,红军是要到湘西与贺龙的红二军团、萧克的红六军团会师,遂在湖南洪江、芷江,贵州松桃、铜仁、石阡一带设了四道封锁线,布置好了一个大口袋,专等三万多红军去自投罗网。</p><p class="ql-block">李德、博古依然刚愎自用,硬是要往这个口袋里钻。在存亡绝续的关头,张闻天立即去找毛泽东,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谈话,商量应对危局的办法。毛泽东向中央建议: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11日,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它位于湖南西南部,处湘、黔、桂三省六县交界之地,是侗族聚居之县。次日,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县恭城书院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李德、博古认为“我们依靠二军团的根据地,再加上贺龙和萧克的部队,就可以在广阔的区域向敌人进攻,并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创建一大片苏区”。李德、博古无视已经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仍坚持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建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他说:“应该放弃在长江以南同二军团一起建立苏区的意图,向四川进军,去和四军团会师。”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但李德、博古仍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合原定计划。这次会议虽然通过了毛泽东的建议,但由于中央领导层中意见不统一,故未能对战略转移的大方向作出决定。</p><p class="ql-block">通道会议以后,经过毛泽东的努力说服,许多领导者转变了观点,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p><p class="ql-block">刘伯承回忆说:“广大干部眼看反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反四次‘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增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p><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15日,红一军团打败地方军阀王家烈的守军,攻占黎平。第三天,中央政治局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召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李德因病没有出席会议。博古、李德仍坚持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毛泽东主张继续向贵州西北进军,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p><p class="ql-block">通道会议虽然已经改变了行军的方向,但那只是口头传达的权宜之计,没有正式形成党的文字决定。黎平会议发生了激烈争论,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会议通过了根据毛泽东发言整理成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明确指出:“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是不可能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但政治局认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云南地区,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必须用全力争取实现自己的战略决定。”</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周恩来和朱德向全军发出《军委执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决议之通电》,对中央红军最近时期的行动作了部署,规定分成两路纵队,从西北方向转朝贵州腹地的剑河、台拱以至施秉、黄平地域推进,并要求红二、六军团和四方面军积极活动,牵制湘军和川军,策应中央红军西进。</p><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最后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p><p class="ql-block"><b><i>历史往往就是在不确定性中确定了伟大。</i></b></p><p class="ql-block">整理于 2025 年 3 月 18 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