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高温酱香大曲生产管理的培菌环节,存在以下技术痛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温湿度精准调控困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环境因素复杂:培菌过程对温湿度要求严苛,然而车间内外环境因素复杂多变。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冬季气温低、空气干燥,自然环境温湿度的大幅波动给车间内温湿度精准调控带来极大挑战。若温湿度超出适宜范围,会严重影响微生物生长与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大曲品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调控手段有限:部分传统生产车间仍依赖较为原始的通风、洒水等手段调节温湿度,难以做到精准、及时控制。比如,仅靠开启门窗通风难以精确控制空气流速和温度变化幅度,导致温湿度调控存在较大滞后性与误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微生物群落监测与调控难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种类繁多且相互影响:高温酱香大曲培菌过程涉及多种微生物,如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不同微生物在大曲形成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监测难度大。例如,某些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能促进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若无法准确掌握这些相互关系,就难以对微生物群落进行有效调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监测技术与设备不足:目前针对大曲微生物群落的精准监测技术尚不完善,常用的平板计数、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操作繁琐、时效性差,难以满足生产过程实时监测需求。此外,一些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高通量测序等,虽能提供详细微生物信息,但设备昂贵、操作复杂,在多数白酒生产企业中难以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工艺参数标准化缺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经验依赖程度高:培菌过程的关键工艺参数,如翻曲时机、堆曲方式等,大多依赖老师傅经验判断。不同师傅对“火候”把握存在差异,导致生产过程难以形成统一、量化的标准。例如,翻曲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微生物分布与生长,进而影响大曲质量,但目前缺乏明确、科学的翻曲量化指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缺乏大数据支撑:由于行业内对培菌过程数据积累和分析不足,尚未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工艺参数优化模型。无法依据大量生产数据总结出不同原料、环境条件下最适宜的工艺参数组合,使得工艺改进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 异常情况预警与处理滞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缺乏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在培菌过程中,一旦出现温度骤变、微生物群落异常等情况,难以及时发现并预警。企业通常依靠人工定时巡检来获取信息,但巡检间隔时间内可能已发生严重问题,错过最佳处理时机,造成大曲质量受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应对方案不完善:即便发现异常情况,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应对方案,处理方式往往较为盲目。例如,当发现曲块升温过快时,企业可能仅凭经验加大通风量,但这可能引发其他问题,如湿度下降过快,对微生物生长同样不利。</p> <p class="ql-block">高温酱香大曲培菌环节应对措施方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温湿度精准调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升级环境监测与调控设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安装高精度传感器:在培菌车间内均匀分布温湿度传感器,精确采集不同区域实时温湿度数据,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实现车间温湿度的全方位、实时监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引入智能调控系统:配备先进的智能温湿度调控设备,如智能空调系统、自动加湿器和除湿器等。这些设备与中央控制系统相连,根据预设的温湿度范围,自动调整运行参数,实现温湿度的精准调控。例如,当温度高于设定上限时,智能空调自动加大制冷量;湿度低于下限,自动加湿器启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建立环境预测与提前干预机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气象数据集成:接入当地气象部门实时气象数据,结合车间历史温湿度变化规律,建立温湿度预测模型。通过预测未来数小时或数天的温湿度变化趋势,提前调整调控设备运行参数,避免环境突变对培菌的影响。例如,在得知即将迎来高温天气时,提前降低车间温度设定值,并适当提高湿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适应调控策略:基于预测数据和实时监测结果,制定自适应调控策略。当预测到温湿度将发生较大变化时,系统自动切换到相应的调控模式,如在高温高湿天气下,增加通风换气频率和除湿量,确保车间内温湿度稳定在适宜范围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微生物群落监测与调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优化微生物监测技术与设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采用快速检测技术:引入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如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等,快速、准确检测大曲中关键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这些技术操作相对简便、检测时间短,可满足生产过程中对微生物实时监测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搭建微生物监测平台:整合多种检测技术和设备,搭建数字化微生物监测平台。该平台可对不同检测方法获取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直观展示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情况,为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平台可实时查看不同微生物在培菌各阶段的数量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工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微生物群落调控措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微生物定向接种:在培菌初期,根据目标微生物群落结构,有针对性地接种特定功能微生物菌株,如耐高温的芽孢杆菌、产香酵母等,引导微生物群落向有利于大曲品质形成的方向发展。通过控制接种量和接种时间,优化微生物生长环境,提高大曲品质稳定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营养物质调控:研究不同微生物生长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通过调整原料配方或添加特定营养成分,优化微生物生长环境。例如,适当增加氮源或碳源含量,满足某些微生物在特定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促进其生长繁殖,进而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工艺参数标准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工艺参数量化与标准制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开展工艺研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联合科研机构,深入研究培菌过程各工艺参数对大曲品质的影响。通过大量实验和生产实践,量化关键工艺参数,如翻曲的最佳温度、湿度范围,堆曲的合理高度和间距等,形成科学、统一的工艺标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标准制定与推广:依据量化研究结果,制定详细的高温酱香大曲培菌工艺标准操作规程(SOP),明确各生产环节的操作步骤、工艺参数和质量要求。组织员工进行培训,确保每位生产人员熟悉并严格按照SOP执行,保证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和标准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大数据驱动的工艺优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数据采集与存储:建立生产数据采集系统,收集培菌过程中温湿度、微生物检测、原料成分、工艺操作等各类数据,并存储于企业大数据平台。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实时性,为工艺优化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数据分析与建模: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对积累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建立工艺参数与大曲品质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预测不同工艺参数组合下大曲的品质指标,为工艺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利用回归分析确定温湿度与大曲糖化力、液化力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优化温湿度控制范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异常情况预警与处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建立实时监测预警系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异常指标设定:根据高温酱香大曲培菌过程的正常工艺参数范围和微生物生长特性,设定关键异常指标,如温度突变阈值、微生物数量异常波动范围等。当监测数据超出设定指标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多渠道预警通知:建立多样化的预警通知机制,当预警系统触发时,通过短信、APP推送、声光报警等多种方式,及时通知相关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确保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制定科学应对方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应急处理预案制定:针对常见的异常情况,如温度过高、微生物群落失衡等,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理预案。预案应明确处理流程、责任分工和具体操作方法,确保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有序地采取应对措施。例如,针对曲块升温过快,预案可规定先通过增加通风量、降低堆曲高度等方式散热,并密切监测微生物指标变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方案验证与优化:定期对应急处理预案进行模拟演练和实际验证,根据演练和实际处理效果,对预案进行优化完善。同时,将每次异常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丰富应急预案内容,提高企业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手册目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手册旨在为高温酱香大曲发酵管理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指导,解决发酵过程中温湿度调控、微生物群落管理、工艺参数标准化及异常情况处理等关键问题,确保高温酱香大曲发酵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提升大曲品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适用范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手册适用于所有涉及高温酱香大曲生产的企业和车间,涵盖从发酵准备到成品大曲验收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发酵前准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车间与设备清洁消毒</p><p class="ql-block">- 发酵车间应在每次生产前进行全面清洁,清除地面、墙壁、设备表面的灰尘、污垢和残留大曲碎屑。</p><p class="ql-block">- 使用消毒剂对车间空间、设备进行喷雾消毒或擦拭消毒,消毒剂可选用75%酒精、含氯消毒剂等,确保消毒彻底,无死角。消毒后通风晾干,待气味散尽后再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2. 原料准备与检验</p><p class="ql-block">- 选用优质小麦为原料,要求颗粒饱满、无霉变、无虫蛀。</p><p class="ql-block">- 对原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包括水分、淀粉含量、杂质含量等指标检测。小麦水分在12% - 13%,淀粉含量不低于55%。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3. 工具与仪器校准</p><p class="ql-block">- 准备好发酵过程所需的工具,如铁锨、扫帚、温度计、湿度计、显微镜等,并确保工具完好无损、清洁卫生。</p><p class="ql-block">- 对温度计、湿度计等计量仪器进行校准,确保测量数据准确可靠。校准可送至专业计量机构进行,校准周期为每季度一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发酵过程管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配料与制坯</p><p class="ql-block">- 小麦粉碎后(根据实际工艺微调)的比例进行配料。</p><p class="ql-block">- 加入适量的水和母曲,水的添加量控制在原料总量的37% - 40%,母曲添加量为原料总量的4% - 6%。充分搅拌均匀,制成水分含量在36% - 38%的曲坯。</p><p class="ql-block">- 曲坯应制成边长约为30cm、厚度约为5cm的正方体,要求表面光滑、质地均匀,无裂缝、无气孔。</p><p class="ql-block">2. 入室堆积与初期发酵</p><p class="ql-block">- 将制好的曲坯搬运至发酵车间,按规定安曲,堆高一般为4 - 6层,层与层以及曲块之间用稻草隔开,以利于通风散热排潮。</p><p class="ql-block">- 初期发酵阶段,车间温度应控制在28℃ - 32℃,湿度保持在75% - 85%。通过开启空调、加湿器、通风设备等进行温湿度调控,每2小时记录一次温湿度数据。</p><p class="ql-block">- 此阶段主要是微生物的适应与初步生长,每天需对曲坯进行外观检查,观察是否有升温、变色、长毛等现象,如有异常及时记录并上报。</p><p class="ql-block">3. 中期发酵管理</p><p class="ql-block">- 温湿度调控</p><p class="ql-block">- 中期发酵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和代谢的关键时期,温度应逐渐升至45℃ - 55℃,湿度保持在80% - 90%。根据实时温湿度监测数据,灵活调整调控设备运行参数,确保温湿度稳定在目标范围内。</p><p class="ql-block">- 当温度超过55℃时,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加大通风量、开启空调制冷等;当温度低于45℃时,可适当减少通风或增加保温覆盖物。湿度超过90%时,开启除湿设备;湿度低于80%时,进行适量喷雾增湿。</p><p class="ql-block">- 微生物监测</p><p class="ql-block">- 每隔3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或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对曲坯中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进行检测,重点监测芽孢杆菌、酵母菌、霉菌等关键微生物。</p><p class="ql-block">- 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如发现某种微生物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若芽孢杆菌数量增长缓慢,可适当调整原料营养成分或优化环境条件,促进其生长。</p><p class="ql-block">- 翻曲操作</p><p class="ql-block">- 当曲坯品温达到45℃ - 50℃,且曲坯表面布满白色菌丝时,进行第一次翻曲。翻曲时将上下、内外层曲坯位置互换,使曲坯受热均匀,微生物生长一致。</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翻曲后,继续控制温湿度,待曲坯品温再次升至48℃ - 52℃时,进行第二次翻曲。翻曲操作要轻拿轻放,避免曲坯破碎。</p><p class="ql-block">4. 后期发酵与成熟</p><p class="ql-block">- 温度控制:后期发酵温度逐渐降至35℃ - 40℃,湿度保持在70% - 80%。此阶段主要是大曲香气成分的形成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积累,要缓慢降温,确保大曲品质。</p><p class="ql-block">- 外观与理化指标检测:每天观察曲坯外观,要求曲坯表面呈黄褐色,有明显的酱香气味。每隔5天对曲坯进行理化指标检测,包括水分、酸度、糖化力、液化力等。水分应逐渐降至15% - 18%,酸度控制在1.5 - 2.5,糖化力不低于300mg葡萄糖/g·h,液化力不低于0.3g淀粉/g·h。</p><p class="ql-block">- 发酵时间:整个发酵周期一般为30 - 40天,具体时间根据曲坯的外观、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检测结果综合判断,确保大曲完全成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异常情况处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温度异常</p><p class="ql-block">- 温度过高</p><p class="ql-block">- 当曲坯品温超过58℃时,立即采取紧急降温措施。首先加大通风量,打开车间所有通风口和排风扇,加速空气流通散热。同时开启空调制冷系统,将车间温度设定为45℃ - 50℃。</p><p class="ql-block">- 检查曲坯堆积情况,适当降低堆高,增加曲坯间的通风间隙,促进热量散发。每30分钟监测一次曲坯温度,直至温度降至正常范围。</p><p class="ql-block">- 分析温度过高的原因,如是否因通风设备故障、原料水分过高或微生物异常繁殖等导致,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长期改进措施。</p><p class="ql-block">- 温度过低</p><p class="ql-block">- 若曲坯品温低于40℃,且持续下降,应减少通风量,关闭通风口和排风扇,必要时开启加热设备,将车间温度提升至45℃ - 50℃。</p><p class="ql-block">- 对曲坯进行适当的保温覆盖,如在曲堆表面加盖棉被或保温毡,减少热量散失。每小时监测一次温度,观察温度回升情况。</p><p class="ql-block">- 检查车间保温性能和加热设备运行状况,查找温度过低的原因并及时修复,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p><p class="ql-block">2. 微生物群落异常</p><p class="ql-block">- 某种微生物数量过多或过少</p><p class="ql-block">- 当通过微生物检测发现某种微生物数量超出或低于正常范围时,首先分析环境因素,如温湿度、营养成分等是否适宜该微生物生长。</p><p class="ql-block">- 若因温湿度问题导致,及时调整温湿度至适宜范围。若怀疑营养成分失衡,可通过调整原料配方或添加特定营养物质来改善微生物生长环境。</p><p class="ql-block">- 对于数量过多的微生物,可采取适当通风、降低湿度等措施抑制其生长;对于数量过少的微生物,可进行定向接种,补充该微生物数量。</p><p class="ql-block">- 有害微生物滋生</p><p class="ql-block">- 若检测到有害微生物,如杂菌、霉菌毒素产生菌等,应立即对受污染的曲坯进行隔离处理,防止污染扩散。</p><p class="ql-block">- 对车间进行全面消毒,使用消毒剂对车间空间、设备、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同时更换或调整原料,优化发酵工艺参数,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p><p class="ql-block">- 对后续生产的曲坯加强微生物检测频率,确保有害微生物得到有效控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大曲验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外观验收:成品大曲应表面色泽一致,呈黄褐色,无黑圈、无霉斑、无裂缝。曲块完整,质地坚硬,敲击时有清脆响声。</p><p class="ql-block">2. 理化指标验收</p><p class="ql-block">- 水分含量应在13% - 15%,酸度不超过2.0,糖化力不低于350mg葡萄糖/g·h,液化力不低于0.4g淀粉/g·h。</p><p class="ql-block">- 检测大曲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应不低于0.3g/100g,以保证大曲的发酵力和香气成分形成能力。</p><p class="ql-block">3. 感官评价:组织专业品酒师对大曲进行感官评价,要求大曲具有浓郁的酱香、曲香,无异味。品尝时口感纯正,无苦涩味,回味悠长。</p><p class="ql-block">4. 验收不合格处理:对验收不合格的大曲,应分析原因并进行分类处理。若因外观问题,如裂缝、霉斑等,可对曲块进行挑选,剔除不合格部分;若理化指标或感官评价不合格,应将该批次大曲进行重新发酵或降级使用,同时总结经验教训,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记录与报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日常记录</p><p class="ql-block">- 发酵过程中应详细记录各项数据,包括温湿度、微生物检测结果、工艺操作时间和内容、大曲外观和理化指标变化等。记录应采用专门的记录表格,确保数据准确、完整、清晰。</p><p class="ql-block">- 记录人员应在每次操作或检测后及时填写记录,不得漏记、补记或篡改数据。记录表格应包含日期、时间、记录人、数据等信息。</p><p class="ql-block">2. 定期报告</p><p class="ql-block">- 每周由发酵车间负责人对本周发酵情况进行总结,形成周报。周报内容应包括本周温湿度变化趋势、微生物群落动态、工艺执行情况、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结果等。</p><p class="ql-block">- 每月进行一次月度总结报告,对本月大曲发酵质量、产量、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与上月数据进行对比,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下月工作计划。月度报告需上报至生产部门负责人和企业管理层。</p><p class="ql-block"> 3.建立基层学习型组织</p><p class="ql-block">在当代智能体高度活跃的背景下,由专人创立单位或车间以及班组收藏分享转发针对性强的工艺原理技能提升型智能体,内部成员间相互学习提升员工专业素养。毕竟,任何个人单方面经验积累,永远不可能超越智能体,ai分秒间的学习和分析轻松超越个人几十年的经验积累。</p><p class="ql-block">4.制定指标管控分析体系和机制</p><p class="ql-block">对实时监控指标数据进行规范有效分析,温度,湿度,酸度,水份,糖化率,液化率。根酶,芽孢杆菌,酵母菌,种群分布状态活性等进行归类分析,制作出折线图,条形图,饼形图,蝶形图方便归类总结,成果推进,经验交流。</p><p class="ql-block">八、培训与考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培训计划</p><p class="ql-block">- 新员工入职时,应进行高温酱香大曲发酵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本手册的各项规定、发酵工艺原理、设备操作方法、异常情况处理等。</p><p class="ql-block">- 定期组织老员工进行复训,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和工艺改进情况。培训时间可每季度安排一次,每次培训时长不少于4小时。</p><p class="ql-block">2. 考核机制</p><p class="ql-block">- 培训结束后,应对员工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员工对发酵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考核则检验员工在模拟生产环境中的操作技能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考核成绩与员工绩效挂钩,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应安排补考或重新培训,直至考核合格为止。通过培训与考核,确保每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高温酱香大曲发酵管理的各项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p> <p class="ql-block">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实用范围</p> <p class="ql-block">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具体操作步骤</p><p class="ql-block">- 样本采集与处理</p><p class="ql-block">- 根据检测对象,采集相应的大曲样本。例如,用无菌工具从曲坯不同部位采集适量样品,将其放入无菌离心管。</p><p class="ql-block">- 通过研磨、匀浆等物理方法破碎样本细胞,释放核酸。接着使用核酸提取试剂盒,利用柱式离心、磁珠吸附等技术,从样本裂解液中提取DNA或RNA。提取过程需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确保核酸纯度和完整性。</p><p class="ql-block">- 引物与探针设计</p><p class="ql-block">- 依据目标微生物特定基因序列,借助生物信息学软件(如Primer Premier、Beacon Designer)设计引物和探针。引物应具有高度特异性,避免与非目标序列结合,且引物长度一般在18 - 25bp。</p><p class="ql-block">- 探针通常采用TaqMan探针,其5’端标记荧光报告基团(如FAM、VIC),3’端标记淬灭基团(如TAMRA)。当探针完整时,报告基团发射的荧光被淬灭基团吸收;PCR扩增时,Taq酶的5’ - 3’外切酶活性将探针切断,报告基团与淬灭基团分离,从而产生荧光信号。</p><p class="ql-block">- 配制反应体系</p><p class="ql-block">- 在无菌PCR管中依次加入适量的缓冲液、dNTPs、引物、探针、Taq酶、模板核酸以及无菌水,构建qPCR反应体系。各成分用量需依据所使用的试剂盒和仪器要求精确调整。例如,20μL反应体系中,可能包含10μL 2×PCR Master Mix、上下游引物各0.5μL(10μM)、探针0.2μL(10μM)、模板核酸2μL,最后用无菌水补足至20μL。</p><p class="ql-block">- PCR扩增与荧光检测</p><p class="ql-block">- 将装有反应体系的PCR管放入实时荧光定量PCR仪中,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扩增。典型的扩增程序包括95℃预变性3 - 5分钟,使模板DNA完全变性;随后进入循环阶段,一般95℃变性15 - 30秒,使双链DNA解链,接着在引物退火温度(通常比引物Tm值低5℃左右)下退火30 - 60秒,引物与模板结合,最后72℃延伸30 - 60秒,在Taq酶作用下合成新的DNA链,循环35 - 40次;循环结束后,72℃延伸5 - 10分钟,确保所有DNA充分延伸。</p><p class="ql-block">- 在PCR扩增过程中,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实时监测荧光信号强度变化。随着PCR产物增加,荧光信号逐渐增强,通过仪器软件分析,绘制荧光强度 - 循环数(Ct值)曲线。</p><p class="ql-block">- 结果分析</p><p class="ql-block">- 根据标准曲线法或ΔΔCt法进行结果分析。标准曲线法需制备已知浓度的标准品,进行qPCR扩增,以标准品浓度的对数为横坐标,Ct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未知样品的Ct值代入标准曲线,可计算出样品中目标核酸的初始浓度,进而换算出目标微生物数量。ΔΔCt法用于相对定量分析,以管家基因或内参基因作为对照,通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Ct值差异,分析目标微生物基因表达量变化。</p><p class="ql-block">2. 实用范围</p><p class="ql-block">- 微生物定量分析:qPCR可精准测定大曲中特定微生物数量,如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助力了解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评估发酵进程与大曲质量。比如,监测发酵不同阶段芽孢杆菌数量,判断发酵是否正常。</p><p class="ql-block">- 病原菌检测:快速检测大曲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病原菌,像黄曲霉等产毒真菌,保障大曲质量与食品安全。</p><p class="ql-block">- 基因表达研究:分析大曲微生物在不同发酵条件下特定基因表达水平,为优化发酵工艺提供理论依据。例如,研究温度对某些与风味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具体操作步骤</p><p class="ql-block">- 样本处理:同qPCR样本采集方式获取大曲样本,采用物理破碎结合化学试剂处理方法释放核酸,无需像qPCR那样追求高纯度核酸,因LAMP反应对核酸纯度要求相对较低。</p><p class="ql-block">- 引物设计:针对目标微生物靶基因6个不同区域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包括两条内引物(FIP、BIP)和两条外引物(F3、B3)。FIP包含与靶基因F2区互补序列和F1c区相同序列,BIP包含与靶基因B2区互补序列和B1c区相同序列。引物设计需借助专门软件(如PrimerExplorer V),确保引物特异性与扩增效率。</p><p class="ql-block">- 配制反应体系:在反应管中依次加入缓冲液、dNTPs、Mg2+、甜菜碱、Bst DNA聚合酶、引物以及模板核酸。例如,25μL反应体系中,可能含有1×ThermoPol缓冲液、1.4mM dNTPs、8mM MgSO₄、0.8M甜菜碱、8U Bst DNA聚合酶、各引物适量(FIP和BIP浓度一般为1.6μM,F3和B3浓度一般为0.2μM)以及模板核酸1 - 2μL。</p><p class="ql-block">- 等温扩增:将反应管放入恒温设备(如金属浴、等温扩增仪),在60 - 65℃恒温条件下反应30 - 60分钟。Bst DNA聚合酶在等温条件下发挥链置换活性,利用引物引发连续的链置换扩增反应,产生大量茎环结构DNA产物。</p><p class="ql-block">- 结果判断</p><p class="ql-block">- 肉眼观察:扩增结束后,向反应管中加入荧光染料(如SYBR Green I),若反应体系颜色发生变化(如由橙色变为绿色),表明扩增成功,存在目标微生物核酸;若颜色无变化,则为阴性结果。</p><p class="ql-block">- 浊度检测:LAMP反应会产生大量白色焦磷酸镁沉淀,可通过浊度仪实时监测反应过程中浊度变化,设定阈值判断结果。当浊度达到或超过阈值,判定为阳性反应。</p><p class="ql-block">2. 实用范围</p><p class="ql-block">- 现场快速检测:LAMP操作简便、反应迅速,无需昂贵的PCR仪器,适合在生产现场对大曲微生物进行快速检测。例如,在制曲车间快速筛查特定微生物,及时发现潜在质量问题。</p><p class="ql-block">- 基层实验室检测:对于设备和技术条件有限的基层白酒生产企业实验室,LAMP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可有效开展微生物检测工作。</p><p class="ql-block">- 应急检测:在面对突发的大曲质量问题或疑似有害微生物污染事件时,LAMP能够快速给出检测结果,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