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亮堂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精美的石头会说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唐墓志说文水》新书出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研讨会纪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风和煦,泽被万物,暖意融融,草木萌生。3月9日上午,《大唐墓志说文水》新书出版研讨会在省城太原最佳东方会议中心举行。由山西金石研究院主办的这场研讨会,学术氛围浓郁,来自省城学术机构、省内高校等18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研讨新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唐墓志说文水》是由文水县财政局退休干部王学礼先生作为向武则天诞辰1400周年而精心编著的一部55万字的献礼书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学礼,1962年11月出生,山西省文水县人,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员,三晋文化研究会子夏研究院顾问,山西省文水史志研究会副会长。近年来,他专注于文水历史名人及地域文化研究。出版传记文学《孙谦的如影人生》、纪念文集《我们的孙谦》等,在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年会以及《乾陵文化研究》《金石研究》《中国赵树理研究》《山西作家》《中国青年报》《山西日报》《太原日报》《映像》《黄河》等年会和报刊上,报告或发表有关研究论文及其他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州走县寻古碑,穷经皓首见道心。王学礼长期醉心于文化研究,著述丰硕,建树卓越。近年来沉静其力,潜心研究墓志铭。他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不辞辛劳,四处寻访,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墓志资料,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读。在该书的编写过程中,他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真正做到了资料详实,解读准确,通俗易懂,使之成为史学界的一本考证严谨、持论准确、文字精美、特色鲜明的著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志铭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它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是书法艺术的重要传承载体,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唐墓志说文水》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著作,这些墓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家庭、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为研究了解大唐时期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些墓志,不仅可以勾勒出当时的风土人情、氏族谱系、官府生态和大唐风云,而且能够让人感受到唐代的繁荣与昌盛,从而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该书对于研究女皇武则天及其家族、唐代历史文化、文水地方史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唐墓志说文水》一书已于2024年12月由三晋出版社出版,该书精选唐代墓志包括文水人的墓志、文水出土墓志、文水县君墓志、文水县府官员所涉墓志、武则天武氏家族墓志、武则天朝中侍臣墓志、文水人所撰墓志共120篇,每篇包括拓片影印、录文、解读三部分。该书由山西金石研究院院长赵学文作序,山西省社科院原院长李留澜题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研讨会由山西金石研究院院长、文化学者、三晋报刊集团原董事长、编审赵学文主持。简要介绍王学礼先生及《大唐墓志说文水》一书后,介绍此次会议的目的。他说:“我是最早看到《大唐墓志说文水》书稿的。读了以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很感动,我是文水人,对文水有感情,但看了他的书以后,觉得他对文水的感情比我深多了。学礼兄是在这些年写了好多书的一位作家,跟咱们作协的周宗奇老师、陈为人老师、毕星星老师都很熟。最初他是从研究孙谦先生的作品开始的,文水有个孙谦纪念馆,就是在他的力推之下建起来的,现在是文水重要的旅游点。在这个之后,他的学术方向逐渐地转向了文水古籍的整理工作。在前两三年他又着手于大唐墓志,通过大唐墓志挖掘唐代文水曾经的往事。他的好学敏求这样一种治学的精神令我感动。当时我就建议这本书出来以后,咱们金石研究会搞上一个研讨会,他也欣然应允。今天我们就是来做这样一件事情。”最后,他介绍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山西省文史馆馆员、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文化学者、编审张继红,著名作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周宗奇,著名作家、太原市老作家协会原主席陈为人,著名作家、《山西文学》原副主编毕星星,文化学者、著名书法家、编审赵建功,文化学者、山西体育技术学院教授赵国珍,文化学者、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李晋林,山西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伟,三晋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武则天文化研究院院长、山西金石研究院副院长赵桂溟,山西金石研究院副院长、地方古籍文献碑帖收藏家、傅山金石陈列馆主持人任立新,三晋出版社副社长、《大唐墓志说文水》责任编辑解瑞,《太原日报》副刊部主任、视觉部总监孟中,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文水县原人大副主任郭竹朋,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副会长、文水县博物馆馆长梁晋红,文化学者、文水史志研究会理事白尚立,以及《大唐墓志说文水》的作者王学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会议第一项:张继红会长,赵学文院长以及著名书法家、山西金石研究院副院长崔建聪,赵建功,郭竹朋,分别向王学礼赠送书法作品并合影留念。张继红老师的书法内容是:“谨录自《大唐墓志说文水》:峻极于天者为岳,横绝于海者为鸿。”赵学文老师的书法是:“金石可镂。贺《大唐墓志说文水》一书出版。”崔建聪老师的书法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录司马迁《报任安书》语,贺《大唐墓志说文水》出版。”赵建功老师的书法是:“奔走在风尘浮世,钩沉于市井坊间,工夫必铁杵磨针,懿行当百代流芳。贺《大唐墓志说文水》出版。”郭竹朋老师的书法是:“史海探幽:墓志说文千古事,学礼溯源史韵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项:宣读中国武则天研究会、顺陵文管所就召开这次研讨会向山西金石研究院发来的贺函,以及三晋文化研究会李俊明会长在金石研究会邀请函上的批语。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副会长梁晋红老师受两个单位委托在会上宣读了贺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祝贺函如是说: “大唐盛世,文化繁荣,墓志作为历史的重要载体,承裁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密码。王学礼先生《大唐墓志说文水》的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宝贵资料。这不仅是学术界的一件盛事,更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书以大唐墓志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山西文水具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与精神内涵。相信该书的问世,必将推动唐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对唐史研究及山西文水的关注与热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此,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向著书作者、编者、出版方以及所有为该书付出辛勤努力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期待更多学者投身于学术研究,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顺陵文管所的祝贺函如是说:“大唐盛世,华章璀璨,墓志文化更是古代文化传承的一颗耀眼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唐墓志说文水》聚焦以文水地区出土的唐代墓志为中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特定地域唐代历史、社会风貌以及人文精神的全新窗口,这不仅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有力推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顺陵文管所一直致力于唐代文化遗迹的保护与研究,在过往的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墓志资料对于还原历史、解读文化的关键作用。此次贵院新书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精准的研究借鉴素材,对我们后续工作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相信在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新书展开的交流探讨,定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出丰硕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提升唐代墓志研究的广度与深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俊明会长的批语是:“这是一部好书,可喜可贺,对三晋石刻做深度系统的研究,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应该支持。请继红同志代表会里出席。再次祝贺学礼,感谢学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项:专家学者自由讨论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继红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唐墓志说文水》这本书非常及时,非常好,好在什么地方呢?我先把金石研究和资料收集方面的工作,向大家汇报一下。中国的金石学是一个特殊的行道,很重要的一门显学,赵学文老师领衔的金石研究会正是因此而来。前一段我曾经收集过这方面的一个材料,感到金石学非常博大精深,大致是从宋代《金石录》开始的,到宋代欧阳修、赵明诚他们对金石学有了一个系统的收集和整理,这样就形成了金石学。金石学到了近代开始大盛,有好多大型的著作。到了解放以后沉寂了一段时期,八十年代以后呈逐渐恢复的趋势。我看到周绍良先生搞了一个《唐代墓志汇编》,后来搞了续编,这是一个很大规模的工程。像这样的书在改革开放以后有好多。现在印刷条件和搜集信息资料的条件越来越好,包括像学礼老师搞的这个恐怕跟这个也有关系。不用说四十年前,这个如果放到二十年以前,资料搜集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咱们山西的三晋文化研究会从2008年开始,搞了一个《三晋石刻大全》,那时候我跟李玉明主任出书,李主任很热情这个事情。当时没有意识到《三晋石刻大全》能做到今天的这个规模。县里的三晋文化研究会也热心这个事情,我们出版社在配合人家这样做,没想到快二十年了,目前做到了84个县。除了117个县区以外,还想出一个关帝庙的卷,我们的省图书馆也可以出一个,这样的话就能出120多的样子。去年8月16日咱们三晋文化研究会换届,各市的换届也基本上结束了。在三晋文化研究会李主任的组织下,想把这个书继续编好、编完善。把这120部书全编好以后,这在全国我们是独一份,别的地方没有这样做过。文水的出版了,但是有好多遗漏。小解(解瑞)2010年编过一个汾阳的唐代墓志,我就联想起这本书来。《三晋石刻大全》在全国引起了一个金石收集研究的热潮,山西大学的人文社科中心他们说太有用了,有人写了晋南的一篇文章,发表了以后《新华文摘》上转载宣传。金石研究大有前途,它的内容包罗万象。这些书出来以后,恐怕山西的一些历史要重写。有了学礼老师的《大唐墓志说文水》这本书,文水县志恐怕也要重写或者是续写。县志差不多十年要重修一次,文水续写县志就一定要参考一下学礼老师的这本书。比方我看到武承嗣墓志的解读里,武周一朝文水县的第一任县令史兼恕,恐怕文水县志里头没有记载。要把这本书和县志对照一下,这本书有的而县志里没有的就要把他写进去,这个就能够真正做到青史留名。各大图书馆包括国外图书馆都要保存县志的。县志续修的时候,他就要写上我们参考了王学礼的这本书。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这一点特别重要。这本书编辑体例特别好,有墓志铭、释文,还有解读。这里的解读可不是泛泛的一般的解读,放在省里甚至全国都是很好的文章,兼有学术性也有一定的文学性,让人读起来不枯燥。因为这样的文章,我们看碑文就十分的方便。不做这一行的人可能有点看不懂,有了解读之后理解碑文就非常方便了,不看原文只看解读也挺有意思。如果把原文抛开,把解读做成一本书也挺好看。这本书有一个体例、凡例的作用,给咱们山西的金石研究提供了一个凡例,比方说晋南的一个县的碑刻非常多,也有非常热心这方面研究的人,看到这本书以后,说不定受到启发,在全省又能开一个很好的系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宗奇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面对这本书,面对作者,我首先感到一种悲壮之美。墓志文化好像是秦汉起源的,历代都有发展,到新中国消失了,当然这跟丧葬习俗的变化有关系。对当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确实很难懂,我说老实话,墓志文我断句都断不下来,看唐代墓志很困难。学礼同志费这么大的劲,有释文,有解读。什么是墓碑,什么是墓志铭,现代人已经分不清了,现在是火葬,顶多立个碑,特别简单,墓志现在成冷门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礼先生能静下心来,写这么一部有份量的书,确实了不起,难能可贵,确实给我一种悲壮之美。现在谁干这样的事儿?他写的《孙谦传》我看了以后,有一种亲情之美,反映了人间亲情。现在下这种功夫,搞这种研究,出这种书,这样的人确实少见。没有一定的学养,没有一定的定力,是很难完成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墓志铭应该属于地域文化,方志、谱牒学,都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别的省咱不说,咱们山西省属于历史文化大省,墓志文化大有可为,现在文水带了个头,其他县都有一批学礼这样的作者的话,那山西这方面的工作那可是独领风骚。我希望三晋文化研究会,张会长带头,把各个县组织起来,包括热心的史学家都组织起来。各县的县志份量不够,太简单,把墓志呀、谱牒呀,包括村志都要纳进来。文水有个梁大智把文水的各个村都跑遍了,收集了不少乡村谱牒,写了一本书,这个了不起。文水真是出人才。现在收藏咱们中国谱牒最多的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日本,第三是台湾地区,我们大陆是搜集中国谱牒最少的。谱牒和金石的收集和研究是一样的,都是大有可为的。学礼先生他所做的这件事很是不容易。也希望多开像这样的研讨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为人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阴阳两界的互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是疫情之前,我拜读了王学礼先生的《孙谦的如影人生》。王学礼与孙谦素昧平生,只是“孙谦家乡人”,出于对乡贤的仰慕和崇敬,从2007年起,十多年来,花费心血,不惜一掷千金,钩沉发掘孙谦生前的有关史料、书刊、文物等,让原始资料自己说话,使读者看到传主思想发展的真实脉络,感受到传主那裸露的灵魂。以一个真实的孙谦为折射点,透视共和国电影史的脉络及走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这本书,我领教了王学礼收集梳理资料的功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2022年起,王学礼又开始了自己新的追求,收集到有关武则天和文水县的120方墓志铭,结集成55万字的《大唐墓志说文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学文先生在《序言》中说:“如何把这些难以拾得的历史记忆碎片集中起来,尽可能清晰地看到一方地域、一个时代的历史概貌……”“随着镌刻在嘉石上的文字而鲜亮灵活。墓志铭也因此成为正史的补充、历史的见证。”“作为丧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与墓主沉埋于地下的墓志铭,虽历经千年尘封,出土后其光华依然顽艳夺目,金石不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水一向被誉称“子夏寓地、则天故里、胡兰家乡”,王学礼的《大唐墓志说文水》一书,不仅延续了他收集资料的功力,而且以其敏锐的艺术感觉,充分发挥地域的优势,由点及面,获得跨越时空的极佳视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志铭是生者对死者的盖棺论定,也是死者向生者发出的遗言古训。墓志铭正是逝者穿越时空向生者,向人世发出的声音。陵墓中发出的声音无须造伪,言之凿凿的墓志铭不容朝令夕改。字字句句铁证如山,“最美的石头会唱歌”,王学礼从丧葬文化中,挖掘出大唐盛世丰厚的历史和时代内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学文先生在序言中说:“墓志铭研究是一门学问,因其难而涉足者稀”,“单方的碑拓微不足道,众多碑拓做系统整理,便是学术研究的瑰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谢王学礼先生用精彩的书写让读者浮想联翩;感谢赵学文先生组织了这次探讨的契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到王学礼的新书,第一感觉是震惊。他怎么能搞出这样一本厚重的书,唐代墓志,碑帖,与文水有关的,在文水挖掘,再到全国各地搜寻,终于积攒成为这样分量的一本书。与王学礼接触认识这些年,他先是搞《孙谦传记》,他对于孙谦的研究,连我们这些孙谦身边的人也要羞惭。其中的曲折,委屈,劳累,不忍细看,终于成就了巨著。对于孙谦,对于中国电影史,都是奇迹。下一步,王学礼挪移到了武则天研究。再下一步,王学礼转战到了唐代墓志,与文水有关的唐代墓志。这几个点的转移,说来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都属于文水的地域文化。又超脱了一地的区域限制,成为影响到全国的著述。对于金石学研究,我是外行。但是我知道,这是一门很古老很原始的研究学术。王学礼选择了一种看似很笨其实很实在很扎实的方法。现代人治史,更多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比方说考古过程中的技术检测,比方说最近的机器人手段介入。在这个技术至上,一切靠技术终极解决的时代,我感觉有一种技术主义在抬头。比方说最近很火的《哪吒》电影,抛开表达的意旨不谈,特技三维四维的表演,让人觉得技术花活太多。必须注意,技术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给知识的生产机制和传播机制带来巨大挑战。这个时候,原创性的知识就越发重要。传播性的,由原创生发的合成的知识呢,就比较容易获得,门槛很低。比方说,咱们这个会,只要传到互联网,估计在机器人那里马上就能搜索到。王学礼又回归到国人最初的考古手段,老老实实寻找原始的文字材料。这本书是老实人捧出的干货,第一手的生活。白俄罗斯作家诺奖获得者阿列克塞耶维奇曾经创造了“二手时间”的概念,相对于那种二手时间,二手生活,原创很宝贵,这个非常发人深思。钱穆先生说过,研究历史,首先必须抱有对于中国历史的温情。从学礼的勤勉劳作,孜孜不倦可以看出,他对于文水,对于家乡,对于故乡的传统文化,抱有何等深厚的感情。我曾在我的老家结识一个小青年,他终年关注当地的历史文化,寻找遗留在本地的古旧文物,历史遗珍。这个小青年名叫杨晓强。他家在农村,在本县打工谋生。工作之余,小杨经常去乡村跑动,他出门,就是为了考察现存的田野文物。这些文物,有些成了遗址,有些只剩下残迹。小杨实地看过,临猗县乡野间的文物分布,小杨是一份活地图。我把他叫做当地的文化义工。王学礼也是一个文水的文化义工,一个县域文化的守护人。他虽然有一份工作,却是大量投入精力投入费用,他也是一个文化义工。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化义工,我们赞美这样的文化义工。研究文史的人,以前喜欢宏大叙事,对于一个地域,微观的记述,甚至切片式的打捞,常常贬低为碎片化。学礼辛辛苦苦搜求这些,是不是碎片?当然是,但是一片一片碎片的拼接,所拼成的图景不可小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相对于高楼的尖顶,名苑的佳花,我们要有一木一石的精神,要做好一木一石,做好巍峨高塔的底座。鲁迅说,这样的人中国第一要数他多。我们不妨切切实实搜求这些碎片,说不定那一天它就会突然接通了一条大的历史脉络,人众忽然豁然开朗。许多大的成果,都离不开前人的微小积累。我刚才说到我们县的那个小青年,以他为例,说一件他的贡献吧。我们临猗县,和远在关外的敦煌,历史上有什么关联?敦煌学现在这么火热,有人关注过吗?许多我们的同乡也不知道,民国时代,临猗县曾经有一个敦煌知县朱恩荣,临猗县朱家庄人,他是清末生员,做过敦煌知县,在任时禁毒、禁赌、禁缠足,打土匪,办新式学堂,敦煌地方志评价很高。退休以后回到故乡,却是寂寂无名。改开以后敦煌方面找到临猗,老先生正在泓芝驿赶集,在一口油锅前满身油汗地炸麻花。有敦煌方面促请,后来老先生复出,做过临猗县政协副主席。前些年这个小杨去游览万荣县李家大院,蜂拥的游客都在忙着拍照,以证实自己“到此一游”。小杨一个人悄悄找到李家祠堂东边墙角,那里有李家重修祠堂一通石碑,石碑落款是“敦煌知县猗氏朱恩荣书丹”。晋南行商过去多走西北,李家和敦煌知县交集,一个细节提供了见证。小杨在这里找到故人,仿佛隔着时光和敦煌对了话,享受了一种接通百年的陶醉。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谁能理解一个陌生人躲在角落私藏的喜悦?王学礼搜求了这么多唐代的墓志碑帖。我身边有学者论述,他的工作在山西是头一份,在全国也罕见。这本书是金石学领域的重大贡献。这本书出现,好多地方的历史章节要重写。我相信,这些古旧的珍奇终有一天会突然连通大历史的某些脉络,一本书,顿时会金光闪闪,照亮许多幽暗的历史角落。对于王学礼这本书的价值,我们万不可估计不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建功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唐墓志说文水》是王学礼先生倾注多年心血编撰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该书以唐代墓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墓志的收集、翻译与解读,深入挖掘了唐代历史、文化与艺术的丰富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选题十分精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然而,由于墓志多为文言文撰写,且散见于全国各地,长期以来未能得到系统的整理与研究。王学礼先生选择以唐代墓志为收集、研究对象,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选题极具学术眼光和现实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通过对墓志的解读,可以还原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补充正史记载的不足。其次,墓志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唐代墓志多为文人撰写,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墓志上的书法作品也反映了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因此,王学礼先生的选题不仅精准,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工作量极其浩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唐墓志说文水》的完成离不开王学礼先生多年来的辛勤付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 收集墓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代墓志分布广泛,散见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王学礼先生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走访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以及民间收藏家,收集了大量的墓志拓片和原始文献。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还需要极强的耐心与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 翻译墓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代墓志多为文言文撰写,语言晦涩难懂,且涉及大量的历史典故与专有名词。王学礼先生凭借扎实的古文功底,对墓志进行了逐字逐句的翻译,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对唐代语言的深刻理解,还需要对唐代历史文化的全面掌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 解读墓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志的解读是本书的核心内容。王学礼先生不仅对墓志的文字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还结合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和艺术风格,对墓志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这一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完成特别出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唐墓志说文水》的完成质量极高,体现了王学礼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 资料翔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书收录了120方唐代(含隋、后周)墓志,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每一篇墓志都附有完整的翻译与详细的解读,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此外,书中还附有大量的图片与拓片,直观地展示了墓志的原貌,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与学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 解读深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学礼先生对墓志的解读,不只停留在文字层面,还深入挖掘了墓志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例如,通过对墓志中官职、地名、家族关系的分析,还原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结构与家族网络;通过对墓志文学风格的分析,揭示了唐代文学的演变规律;通过对墓志书法的研究,展现了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 语言流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墓志原文晦涩难懂,但王学礼先生的翻译与解读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这使得本书不仅适合专业学者阅读,也适合普通读者了解唐代历史与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价值不容小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唐墓志说文水》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 史料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志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本书通过对墓志的系统整理与解读,为唐代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补充了正史记载的不足,还为研究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 文学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代墓志多为文人撰写,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功力深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书通过对墓志文学风格的分析,揭示了唐代文学的演变规律,为研究唐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 书法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120方墓志上的书法作品,绝大多数是楷书,有少量行书、草书与隶书,反映了唐代书法艺术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脉络。本书通过对墓志书法的研究,展现了唐代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为研究唐代书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 文化传承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书的出版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对唐代墓志的整理与研究,本书为后人了解唐代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大唐墓志说文水》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与可读性为一体的好书。王学礼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完成了这一浩繁的大块头工程。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唐代墓志研究的空白,还为唐代历史、文学与艺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与新的视角。毫不夸张地说,本书的出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将对当代人的生活和对唐代研究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国珍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先从墓志铭这三个字和这本书的体例来说一说。墓志铭这三个字是要分开来说的,墓是一般都是在坟头上,志一般是说墓主的生平事迹,铭是对于墓主的评价。说到这本书的书名,其中的“大唐”这个时代多么辉煌,它是盛行墓志的一个朝代,唐宋八大家的首家韩愈某种程度上是靠写墓志铭来赚取稿费的一位大家。这本书的时间定位在大唐,这个选择是精到的。《大唐墓志说文水》说文水,学礼先生他是文水人,这里面涉及到了大量的文水关系的墓志,说明了作者的用心。我也收集一点碑拓,收集比较容易,当然很辛苦,也很花钱。难的是整理,难的是严谨。这本书是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性的著作。墓志铭中的铭内容上属于评价的部分,评价一般相对虚一点。当时的人死了以后能够立碑的,一个是活着就很有名,一个是活的时候不一定有名,但是他的父母或孩子有名。上次我们金石研究院研讨会研讨的是《阎子明奉葬实录》,阎子明没有名,但是人家儿子阎锡山厉害。墓志铭上一般都说好听的话,所以铭的部分就会虚一点。这本书的构成有拓片、释文,更重要的是有解读,这一部分就很好地弥补了志文中“虚”的缺憾。解读这一部分属于学术性的著述,这一部分是以前这类著作比较少见得,是一个突破。从这本书的出版形态上看,内容上没有什么问题,编辑呀、校对呀花了很大精力,但是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形态上还是有一些缺憾。这是一个非常文化性的东西,但是在阅读的时候还不是很方便,他很厚,现代性市场性的特色太重了,文化性、历史性的色彩不够重。和任立新线装的阎子明的那个比较,这就更加明显了。当然,这一定是经费上的不足造成的。这本书完全应该是大开本的,这样我们就能够完整地、充分地欣赏碑文,欣赏碑文的书法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晋林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水,春秋属晋平陵邑,战国为赵大陵地。西汉置大陵县,新莽更名大宁县,东汉复曰大陵县。其间西汉所置平陶县亦在今文水境内。后魏改受阳县,隋始名文水县。唐初继称文水县,武周天授元年改武兴县,中宗神龙元年复文水县名。自此县名延续至今。也恰恰是在初唐后期,因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现,前后执政23年,并建立“周”政,这大概也是文水县名自唐至今历代不改的主要原因,同时使得关于文水武氏的历史研究至今仍成为史学界的重要课题,经久不衰。那么,王学礼先生大作《大唐墓志说文水》,从墓志角度出发,梳理当时与文水风土人情、士族姻亲、官僚动态等相关的社会生态,无疑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此书墓志史料搜集繁富。墓志本身因属地下文物性质,非考古发掘或工程建设以及盗墓等原因不可能面世,所以实际是历史研究中最为难得的文献。王先生不遗余力,经数年对120方墓志的搜集、整理、点校、考订,形成著作,实属不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此书选题根据稀见出土墓志展开探讨,角度独特,内容范围包括唐代国家和文水地方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家庭、宗教、艺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涉及有唐李氏皇族与武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关系,以此釐清其时李氏朝廷、武氏家族重大历史关系,对于史学界来说,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此书墓志人物有外籍人士为官文水而葬于本土者,有本地人士游宦外地而葬于他乡者,应还有本地为官或游宦外地而告老还乡葬于本土者,所记当地人、当地事、当地风土人情,对还原文水唐时风貌、弘扬乡邦文化、传承地方历史,肯定均有着较大的贡献,功德无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至于子夏西河设教何地,或云汾阳、或曰文水、或言河津和韩城等地,仅凭千余年的碑刻,恐怕尚难定论。子夏设教西河,正战国魏国初期,魏国国都初在芮城县,后迁安邑(今运城市),魏文侯和他的大臣李克皆拜子夏为师,前赴西河请教。文水其时属于赵地,且路途遥远。当然文化流传,圣贤敬畏,无处不有。 建议:凡与正史关联人物、事件,不妨将正史与墓志互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想说的一点,因时间有限,无法拜读全部文献,只是细读了第一篇墓志,有些问题诸如文字识读、句读等觉得有待商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墓志铭盖题目前后两处可能有误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礼记·祭法》:“人死曰鬼。”《吕氏春秋·顺民》:“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左传·桓公六年》:“周人以讳事神(周人用避讳的办法侍奉神灵),名终将讳之(人的名字,在人死以后就须避讳)。”由此去世墓主人名避讳成为惯例,《礼记》中连带有“二名不偏讳”、“不避嫌名”的规矩。故此篇墓志文首“君讳(名)字”似乎就是这种办法,也知道封建时代对于尊长的名,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并不讳字。只不过撰文者不知“讳”字后应写出人名,所以有如此说法,于是在死者父亲后用“息元受”列出死者本人。此或正说明为匈奴之一支鲜卑人所撰,文化不高,文中还有如分不清高祖、远祖差别,画虎不成反类犬。《北周书》中有一成姓人物即来自于鲜卑。此种做法印象中北碑中有这样的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千人军主”下为句号。“息元受”下应为逗号,“息”即儿子。“去”字有到、往之义。“儿同”之“同”疑为“童”之别字。“韬”当是“暂”字,通“惭”,二字古皆从母字。“府”通俯。“亦亦深辞巍道”成句加逗号,“虽坠礼贤”成句加逗号,“莫舍于年重德高”成句加逗号。“就拜洛日西颓、朝流东近”连句后加句号,“就”有终、逝去之义,“拜”字不解或为他字,“洛”或通“落”。“时年八十”下句号。“淹廓雅亮”下逗号,“在穷非唯谦敬”结句。“俎豆成礼”奉祀完成丧礼,“世代因缘”中“代”字不太好确认、“因”通姻,或此八字为一句。“肇自殷初素战”成句逗号,“平武”“平”字不辨。“祇掌”当为“祗掌”,《战国策·秦策》“祗掌而谈”,一本作“抵掌”。“廓子”四字句,也不太好解释。“茅土是殷”之“殷”当是“敷”字。“刑徒从此”,“刑”若有“典刑(典型)”义,“徒”就不好解释了,字形不定;4.文章开始,“皇帝”当是“黄帝”,但颛顼之后裔成姓,史上也并无“成诵”其人。疑为当时人杜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老师:以上意见属我个人管窥之见,仅供参考。让你见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孟伟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年前,我和一些学者们在晋城就山西碑刻做了个分析,包括丢失了的应该有上百万。现存的应该有五十万左右。高平收集了12000方,把原属山西的归绥加上的话,每个县四五千是能平均到的。最多的就是晋东南,陵川、阳城、高平。各人的视角不一样,学礼先生他是把唐代的墓志做了一个汇集。面对山西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话题,从搜集整理到遗产保护,这是一个大工程,北朝墓志我们整理了2800多,历史学家没有关注到,书法界的有所关注,这个工夫需要谁来下。学礼先生做这件事,聚焦在了唐代文水,这类事情怎么做,学礼先生做了回答。他做成了学界也难以做成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桂溟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礼是学理的,后来做公务员,近年来从事古文献研究、传统文化的推广,做了很多工作,特别重要的,一个是作家孙谦,一个是唐代墓志。我想说的第一个意思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高光时期,山西在唐代的历史上非常重要。文水的高光时期也是唐代,不光是因为武则天。我做武则天研究也有三十多年,我对武则天家族也非常了解,重点研究武则天家族历史,光她这个家族在唐代辉煌了前后二百年,作为一个外戚家族,出过王公贵族那太多了,宰相有五人,整个文水唐代的历史非常辉煌。包括李憕家族,也是跟武则天同时期,也是出过宰相的,也出过文化名人。所以我想说的是,学礼这个选题非常精准。通过大唐墓志,把文水的高光时期一下就凸显出来了。就像大家所说的,将来写文水县志甚至更大范围的史志,是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这是第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一点我想说的是,我长期在文水生活,对文水感情很深,也跑遍了文水的山山水水,也翻遍了文水的各种资料,二十四史包括之外的,文水的历史很不简单,原来以为我们老家兴县也还可以,后来一看,跟人家文水相比那差得太远了。那年文水搞了个旅游开发,从省里面聘了好多专家,他们说文水的历史文化,就说出了武则天、刘胡兰就没啥了,实际上是对文水不太了解。文水历史上确实非常辉煌,比汾阳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武则天外,最高的将军狄青以前属于汾阳现在属于文水,出过很多宗教人物,道绰是开宗派的人物,雪庭福裕也是开宗派的,等等。文水历史文化非常深厚,宰相级的人物,其中有封下的,前前后后总共有十五个之多,这个当然不能和闻喜县比,但在全省来说应该在前几位。希望在座的各位大家,多多关注文水。这是第二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学礼这本书在编写体例方面有独到之处。碑刻金石这一块我也关注比较多,一个是整理晋祠的《华严石经》,确实下了一点功夫,我也跑过不少地方,那年三晋出版社张社长开了个选题论证会,把我也叫去,我是亲眼见过的,就是光一个高平,光一个唐代墓志等碑刻就有一万五。我原来不太相信,有人领我实地看了以后,那太惊人了,当然有从其他地方收的。但总体墓志加其它碑刻总体上就有这么多。刚才孟伟教授说有一百万,我认为估计的有点高了,至少二三十万是有的。张社长现在是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文院长的金石研究院,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会,把金石方面的工作再好好地推动一下。比如文水编的《三晋石刻大全》,遗漏太多了,建国以后的也收进去了,建国以前的还能再出厚厚的一本,比现在的这本质量还要高,光武则天家族我收集二十多年有五百多张。以我们的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文水是一个穷县,文水不可能出这个钱。文水的老百姓富裕,县里面很穷。通过今天的研讨会,希望对金石的研究保护能有进一步的推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竹朋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学礼是史海探幽的践行者、开拓者、贡献者。《大唐墓志说文水》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著作。这些墓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家庭、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为我们了解唐代文水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些墓志,可以勾勒出文水的风土人情、氏族谱系、官府生态和大唐风云,感受到唐代文水的繁荣与昌盛,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对于研究武则天及其家族、唐代历史文化、文水地方史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书的出版,是王学礼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辛勤耕耘的成果。他是我县著名的文史学者,长期致力于文水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在地方史志、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怀着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不辞辛劳,四处寻访,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墓志资料,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读。在编写过程中,他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力求做到资料详实、解读准确、通俗易懂。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皇皇巨著,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本书具有学术价值:一是史料丰富全面,收集了120方唐代墓志铭,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各个方面,为研究唐代文水提供了丰富一手资料;二是聚焦地域与人物,时间聚焦唐代,区域集中文水,重点放在武则天,以县级范围出墓志汇编,少见且独特,有助于深入了解文水在唐代的地位与作用;三是填补历史空白,收录文水当地出土墓志及各地相关墓志拓片,其中不少首次发布,还有新出土的武士让墓志可修补正史,填补了文水唐代史研究空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次,研究方法:体现在一是系统整理,对搜集的墓志进行点校整理,将分散的历史碎片系统化,展现文水唐代历史概貌;二是深度解读,不仅网罗志文、搜寻拓片,还对每篇作深度解读,与其他同类墓志书相比,为读者理解和研究提供更多帮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社会意义:在文化传承上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文水的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文水“子夏寓地,则天故里”的文化底蕴,增强当地文化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学术推动:为武则天研究和唐代历史研究提供新材料、新思考、新方法、新体例,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发展,为学者提供新研究视角和思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在文化名片上:可成为文水的文化名片,提升文水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促进当地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王学礼先生编撰《大唐墓志说文水》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工作,是“史海探幽”的生动实践,为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任立新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说两点。我去年出了一本阎锡山父亲《阎子明先生奉葬实录》,看了《大唐墓志说文水》,这两本都属于丧葬文化的范畴,从唐代到明清时期的丧葬文化,我们有责任共同对此做进一步的挖掘。二是看了《大唐墓志说文水》,就书法方面的我登记了一下,有名有姓写撰文的墓志有四十九个人,写书法的有二十二人,其中包括贺知章的,从前到后看了一下,其中书法有欧阳询写的欧体,还有虞世南的虞体,到后面颜真卿的颜体就更多一些,唐代大的书法家的还没有发现,但是颜体的风格的还是很多的。行书入碑、草书入碑,在这里都有看到。从书法的角度我们都可以借鉴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我用十二个字祝贺王学礼老师的新书面世:唐风唐志唐韵,文化文史文水。以此表示对王老师这本书出版的祝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孟中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说三点感受。一是学礼老师热爱家乡、振兴家乡的情怀。我也是文水人,离开文水几十年了,每一个人都对家乡有感情,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为家乡做事。学礼老师一直致力于文水历史文化的研究,让我感受很深。第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基于对家乡的一往情深,他的这种执着一以贯之,对作家孙谦的研究、对刘胡兰精神的研究,包括现在对武则天以及武氏家族的研究,以及这本《大唐墓志说文水》,非执着无以成此书。第三是感受到了学礼老师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品质。做这样的学问,就必须要拥有大量的资料,在这个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提炼观点,进行再创作,相对于收集资料来说,句读、训诂、考证等方面的解读工作,对当时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就更难了。其中对文水历史人文的熟悉,这些东西汇总在一起,才能把这本书做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它的价值,比如以某个专题做一个讲座,讲一讲大唐时期文水的一个轮廓,要把他梳理归纳概括出来,在此基础上再做一篇比较大的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研讨王学礼先生的新著《大唐墓志说文水》。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深感荣幸。下面,我从书和人两方面,简单谈一些自己的体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部分 图书价值:以墓志为钥匙,开启历史研究新路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唐墓志说文水》以文水这一特定地域为中心,聚焦武则天及其家族,通过118方墓志的整理、释读与分析,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一,补史之阙,证史之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中所收墓志,既有武则天家族成员、近臣的墓志,也有文水武氏后裔的墓志。它不仅印证了史书中关于武氏家族的记载,更补充了正史中语焉不详的细节,如武氏族人的迁徙轨迹、婚姻关系及其在地方社会的活动等。这些墓志的出土与解读,为武则天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尤其对武氏家族在文水地区的根基与影响,具有重要的补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二,地方史与家族史交织,激活历史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水作为武则天的故乡,是武氏家族的祖籍地,但其地方历史在传统史学中往往被宏大叙事遮蔽。我们这本书为武则天研究开辟了“地方视角”。以往对武则天的研究多聚焦于宫廷政治与制度改革,而本书通过墓志中武氏族人的生平记载,揭示了她与家族、故里的深层联系。这种从地方视角切入的研究,是武则天研究的一个新的维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三,以小见大,还原唐代社会文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水作为武则天的故里,长期以来因史料匮乏,其历史底蕴未被充分挖掘。本书通过梳理墓志中“文水故事”,将散落于民间的历史碎片串联成了完整的文化图景、还原了唐代文水的社会风貌。例如,武氏后裔大多“归葬文水”,反映了唐代士族对祖籍地的文化认同。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路径,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墓志不仅是人物生平的记录,更是丧葬礼仪、书法艺术、文体演变的载体。书中反映出的墓志形制、书丹风格、文体特征,展现了唐代礼制规范与地域文化的交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部分 作者精神:勤勉深耕,严谨治学的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我说“作者王学礼老师称得上是近年来遇到的最认真、最下功夫的作者”,这不是恭维的话,我也确实没有发过别的作者的“好话”,为什么我这样评价王老师?在这里,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王老师身上看到的学术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一,永无止境的学术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老师多年来一直在搜集文水以及武氏家族有关的墓志拓片,在线上线下多方求索。在书稿编校过程中,本书收录的118方墓志进行过多次调换,因为每过几天王老师就会收集到新的拓片,他会非常不好意思地和我说“我知道你这边已经定稿了,但这个拓片我昨天刚收到的,这个价值特别大,能不能补进去……”他会在半夜十一点机动地和我分享自己新收到的某个拓片,言语间开心得像个孩子。就是这种对学术的热情和不懈的追求,触动了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二,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中的墓志录文,王老师均与拓片进行逐字逐句的核对校勘,文字漶漫不好识读的也尽量根据文献资料予以补充。在解读文字中,王老师经常会引用一些史书中的相关文字。作为一个当了十几年编辑的人,我一看到引文就头疼,因为拿到手的稿子,不要管这个作者名气有多大,根据我的经验,引文必错得一塌糊涂。但是王老师引文不一样,我拿着影印本一字一句对照《新唐书·李景让传》,那么长一段引文,居然没有一个错字,现在还有引文一字不错的作者?我震惊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三,葆有历史研究的温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老师对墓志的解读不仅关注历史考证,更注重挖掘墓志背后的“人”的故事。例如,对某位武氏女性墓志的解析,既考证了其家族谱系,也通过“守节抚孤”的记载,反思了唐代女性的生存境遇,这种将冷硬的碑刻转化为鲜活历史叙事的能力,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素养,展现了他历史研究中的温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唐墓志说文水》的出版,不仅是王学礼先生个人学术生涯的结晶,不仅是唐代墓志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更是文水地方历史文化与武则天研究的重要成果。在此,我呼吁学术界、文化界与地方机构共同关注此类研究,让更多沉睡于地下的石刻文献“开口说话”,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晋红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认为,王老师编著这本书,赵院长举办研讨会,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能够相互研讨,进行碰撞,产生共鸣,提升认知。通过唐代历史,通过这本书墓志中鲜为人知的史实的了解,增进大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希望各位专家在此基础上多多关注文水,关注女皇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尚立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学礼老师,长期以来专注于文水历史名人和地域文化研究,重点集中在三个人。一是人民作家孙谦的研究,体现在三个一工程,一书——《孙谦的如影人生》、一刊——《孙谦研究》、一馆——孙谦纪念馆,孙谦纪念馆从故居考察到促成修建,再到布展、塑像、开馆,倾注了他的很多心血,陈为人先生有一个说法:这是“一个人撑起的纪念馆”。二是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刘胡兰。多年来,他在刘胡兰精神研究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撰写了不少宣传刘胡兰事迹的专题文章。三是他对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研究,为了编著《大唐墓志说文水》,他搜遍了各种唐代文献,翻阅了有近五十多辑的《全唐文》《全唐文新编》《全唐文补遗》,新近出版的、新近发表的四十多种史学专著和考古期刊。正如赵院长在序言中所说的:“时间聚焦在唐代,区域集中于文水,重点放在了女皇,以一县来出一本墓志汇编,容量如此宏大厚重,篇篇都有当地文化的剖析解读,这样的做法,这样的体例,在全国县级范围内是非常少见的……”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武则天文化的学术论文,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奋斗者足迹,看到了文水人精神。用赵学文院长话来说,体现出的是一种榜样力量的意义。这是我从王学礼老师身上学到的最大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项:王学礼先生介绍编著缘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我的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非常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百忙之中赶来参加由山西金石研究院举办的《大唐墓志说文水》新书出版专家研讨会。这本书,是出于2024年武则天诞辰1400周年,作为家乡并州人向这位并州文水人的唐代杰出女政治家献礼,我从2022年初开始动手编著的,从编著到出版历时三年整。这本书编著期间,得到了金石研究院赵学文院长、赵桂溟副院长,以及文水三晋文化研究会郭竹朋会长、文水博物馆梁晋红馆长的热情指导和大力支持。赵院长特地为这本书写了序言。特别要指出的是,著名作家周宗奇、陈为人、毕星星三位老师,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在人民作家孙谦研究上给予我无私的关怀,热情的指导,他们是我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导师。为了组织这次研讨会,秘书长任立新老师周密策划,做了大量工作。三晋出版社解瑞老师,为了赶在2024年内出版这本书,不顾病痛,加班加点,对工作负责、对事业敬重的精神令人钦佩。在这里,我向今天到会的各位专家老师谨表达我最衷心的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书的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内,为了纪念武则天诞辰1400周年,全国知名的武则天圣迹之地有四处,西安、洛阳、广元以及并州,其中的西安、洛阳、广元三地,都举办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大唐墓志说文水》这本书孤军出战,代表山西、代表太原、代表文水填补了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个空白。关于这本书编著出版的其他一些情况,在赵院长写的序言还有我的后记中已经写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唐墓志说文水》这本书中的120方唐代墓志,文水当地出土的有17方,除其中3方外其余都是第一次公开发布发表。另有从洛阳、西安、佛山等各地书商手中购买的、之前未见发表的墓志拓片7(9)幅,还有通过个人关系从陕西碑林博物馆、乾陵博物馆、顺陵文管所、文水博物馆等文物单位收集而来的墓志,其余的拓片影印,从浩瀚的25种墓志汇编巨著、10种考古和文史期刊上一一遴选。这120方墓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家庭、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总体上勾勒出了文水一地的风土人情、士族谱系、官府生态、宫廷斗争和大唐风云。其中:涉唐代文水县令、县尉、主簿的墓志20方,另有涉北齐、隋代文水县令的墓志3方。关于武则天父亲文水昊陵以及烈祖靖陵等信息的墓志有6方。武则天子女及其后人、朝中大臣、身边近臣、宦官、御医以及高宗李姓后人的墓志共31方。武氏近亲及其后裔、族人的墓共34(36)方,武士彟有兄弟四人,其中,六代以内的武士稜后人墓志有2方,武士让及其后人墓志7方(另有两方新近发现,为九方),武士逸后人5方,武士彟后人4方。这是截止目前已经出土的武氏墓志最新、最准确的一个统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起,文水县曾名受阳县,使用时间为142年,搜集到所载有“受阳县”字样的墓志5方。天授元年(690)十月十四日,武则天改文水县为武兴县,使用时间15年,搜集到所载有“武兴县”字样的墓志4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子夏在文水一带讲学设教、传播儒学相关信息的墓志5方。历史上文水县城曾两次迁徙,反映唐代文水县城方位的墓志5方。文水县君的墓志铭4篇,还有文水人归葬他乡等的墓志铭10篇。李憕是文水人,盛唐玄宗时期的东都留守,其一族共出了进士至少12人之多。唐朝大臣李憕后人及相关的墓志文9(10)篇。贺知章、武三思、武元衡、王昌龄、李景让、李景庄等名相名臣撰写(书丹)的志文8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本书中,上至朝中宰相、下至乡里处士,升黜生死的众生百态,都在这120篇志文中一一呈现。如果要我在这120方墓志中推荐两方最具研究价值的墓志的话,我认为,一是武则天二伯父武士让的墓志,因为这一方墓志属于出土不久,中国武则天研究会都不掌握这方墓志的出土信息,是目前唯一的一方武则天前辈墓志,志文中关于武士彟家族、武氏先祖、武士让仕历,有许多补充史书、纠正史书的信息。二是曾经担任文水县令的吕翁归的墓志,志文中对于文水县民风人情、软硬不吃的“胶泥脑性格”的记述,具有独到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研究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三年努力,赶在2024年底前,《大唐墓志说文水》正式出版发行了。除此之外,在此期间,我还取得了以下成果,一是撰写的论文《唐代墓志所见武则天故里及其家族》在2024年8月举办的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上交流,并被收录年会论文集《武则天与长安》一书中。二是论文《新见武则天二伯父武士让墓志考释》,在世界图书出版社主办的期刊《金石研究》第八辑上发表。三是论文《武则天故里文水县徐村的千年变迁》一文被《乾陵文化研究》期刊采用。四是在其他媒体上发表了关于武则天研究的短文,《昊陵巨碑谁慕勒》《武后文水省亲有佐证》两篇先后在《太原日报》发表,《一首宋诗里的武则天密码》在《北京青年报》发表,《从一首宋诗细辨武则天故里》《是谁欺负了武则天母女们》在《映像》杂志发表。《女皇武则天与文水寿宁寺》《金代另址重建的武则天庙》《大周将军墓志揭开文水开栅尘封历史》在《太原道》公众号先后发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今后计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大唐墓志说文水》开印的第二天,我从洛阳民间搜集到的武则天堂侄孙女武恩的墓志拓片,就是呈现在大家手中的这个墓志拓片复制件,与此同时还搜集到武恩堂妹严府君夫人的一个墓志拓片,遗憾的是,这两方珍贵的墓志,未能收录到《大唐墓志说文水》当中。就在前几天,还收集到贞观五年文水县令刘荣的墓志以及其他武姓墓志。所以,下一步我要做的事情,一是继续搜集有关墓志,编著《大唐墓志说文水》续编,二是编著《唐代武氏家族墓志及其研究》专辑。三是出一本《唐代墓志书法鉴赏(文水篇)》。武则天父亲武士彟共四个兄弟,武士让墓志以及其他有关史料表明,大哥武士稜、二哥武士让、三哥武士逸他们死后都终葬长安,唯有武士彟遗令归葬文水。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李世民,对于太上皇父亲李渊的元谋功臣武士彟,是有心理防备和忠诚疑虑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前朝老臣口服心不服的站队问题。所以,武士彟的官职与武德时期相比,在贞观时期是在走一个平缓的下坡路,是不被重用的。李渊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如同囚犯一样活着。在与自己命运丝丝相扣的太上皇驾鹤后,由于站队问题不被重用的诚惶诚恐,惺惺相惜的武士彟由此及彼,悲痛成疾,暴病而亡。我初步分析,武士彟归葬文水,没有陪葬献陵,有他趋利避害的政治考量,不是地位不够,应该是他本人没有这个意愿。隋唐时期,官品高的葬在长安,官品低的葬在洛阳,这是唐代墓葬人所共知的规制。武士彟逆反皇家规制,屈尊葬在文水,背后必有蹊跷,值得深入研究。武士彟遗令归葬文水的原因探析,这是一个很好的论文课题。这是在编著《大唐墓志说文水》的基础上,下一步我计划做的第四件事。第五,就是计划参加今年7月25日中国唐史学会举办的“武则天研究论坛”。第六,就是以武则天敕令在家乡修建的行宫寿宁宫及主殿“溪亭”,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一句话,努力与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山西金石研究院的专家老师,做更多的学术探索和文化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欢迎批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唐代墓志以及文水地域文化的研究,对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研究以及金石学术的研究,我是半路出家,刚刚上路,加上仄居小县城、视野和资源有限的原因,《大唐墓志说文水》这本小书,一定存在很多的不足甚至错误,哪些方面是需要坚持肯定的,哪些是需要纠错更正的,哪些是需要补充完善的,真诚地欢迎各位专家言无不尽,对我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提出建议、批评指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研讨会期间,部分专家学者即席赋(贺)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晋林老师的贺诗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唐晉土說文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鄉國風光在洛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盧舍那高傳武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昇仙艸勁壓花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漫云世事無端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有書生結寸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曩昔已堅金石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編更散苦寒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瑞老师的贺诗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寻碑遍访古州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点校千秋史料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武氏家乘百廿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川人物九经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香盈座论唐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史影流光证世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莫道书生无缚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河一脉映苍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贺《大唐墓志说文水》新书研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竹朋老师的贺诗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城嘉会聚贤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研讨金石兴味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志携来唐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碑铭载满古沧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专家析义寻真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者探微解旧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千载文明凝此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承华夏韵流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孟中老师的贺诗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暖风和雏柳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书浓墨俱留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闻妙语连珠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只为贤兄著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任立新老师的贺诗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城外绿柳吐新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少长咸集到晋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文话水千古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聊唐谈瞾国事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学礼老师的诗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晋文脉汇群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石研究探史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则天圣迹今犹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志新解启前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今对话说文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胜读十年皆直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城研讨聚龙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汾河长流意绵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03</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