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祠堂祭祀</p><p class="ql-block"> —— 家训、家风、家教雏议 2025.3.15</p> <p class="ql-block">位于冀南大平原的故乡,属于我国中原之地。过春节的风俗有点儿特色,即同辈或年轻人见面是作揖打恭并同时问好,对长辈就要磕头,直至今日还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不能忘记的是,正月初一跟着爷爷到祠堂祭祀。</p> <p class="ql-block">祠堂——普通老百姓称作家庙。儿时印象中的祠堂,虽谈不上多么的富丽堂皇,却也有几分巍峨。高高的台阶,青砖碧瓦,起脊卧兽,雕梁画栋。正开五间,入身也深。前有廊檐,五根朱红色廊柱挺立其间。庭堂屋顶上与走廊上都挂着八角宫灯。煞是壮观。</p><p class="ql-block">进入祠堂里面,迎面墙壁上挂着韩氏家族大神轴,从后墙壁上端至到供桌上缘,长乘宽约有3*2米大小,彩绘布质的那种。</p><p class="ql-block">下面依次是条几,供桌,缦布围帐装饰。供桌上摆着大香炉与蜡烛台等物品。</p><p class="ql-block">地面上铺有地毯和蒲团坐,以供人磕头拜谒。</p><p class="ql-block">庭堂两侧各有四把太师椅,右侧有碑刻三座,向人们诉说着韩氏一族迁徙历史。左侧有锣鼓唢呐之类的乐器……</p><p class="ql-block">正面墙壁上挂着泛黄的照片,大多数都是穿着长袍马挂,神情肃穆。另有几张照片是戎装整齐,一看就是军人。</p><p class="ql-block">神轴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人名,有的上面还旁注着职称,职务。什么进士、举人、秀才、贡生。什么县丞、知府、盐税司……</p><p class="ql-block">到了近、现代,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志愿军英烈。也在其上。</p> <p class="ql-block">爷爷拉着我的小手,去祠堂祭祀祖宗,我胆子小很害怕😨,祠堂一般时间不开门,只在清明,寒食节和正月初一到十五这几天开门。一进去祠堂大院,檀香味扑鼻而来,届时,女眷们忙着摆供,诸如糕点水果酒水类,满满一桌子。男丁们烧香磕头。以辈分排前后顺序。我辈分小,又是小屁孩儿,只能排在院里最后边。过春节穿的新裤子,跪的两膝盖全是土。心痛坏了!</p><p class="ql-block">磕完头,又回到爷爷身边,爷爷絮絮叨叨讲着神轴上的人物故事,我懵懵懂懂听不明白,香火缭绕袅袅升腾,先辈们仿佛就在云端,注视着这个家族的兴旺盛衰,看他的后人一举一动,他们再干什么?利国利民的好事?抑或坏事?懵懂中我只记得一句话:“这是我们家的根啊!”!</p><p class="ql-block">有大人领着去祠堂还可以。没人领着我可不敢去。况且,大门锁🔒着也进去不了!因为那里有时候停放棺材。据说,族中有大病不愈将死老人,为了不时之需,暂厝于此的。总之,挺瘆人的,令人恐惧。</p> <p class="ql-block">每当回忆起爷爷,我心中总充满怀念感激之情。因我是家中长孙,对我疼爱有加。晚上和爷爷一起睡觉,那时候我6,7岁。上小学了。他给我讲故事,他的拿手好戏就是杨家将故事。买好吃的零食让我解馋,鼓励我上学。1955年我考入曲周县高级小学校,读五年级,那年我11岁,开始了我一生中14年的住校生涯。他担心我在学校食堂吃不好,每逢县城大集,他总在学校门口等我下课,到所谓“高级食堂”撮一顿儿,打打牙祭。这大概就是隔辈儿亲吧!</p><p class="ql-block">他经常对我念道:“你要好好念书,学真本事,将来干体面事儿!”“干大事儿!”</p><p class="ql-block">每逢我看《四世同堂》电视剧,看到祁老太爷时,就像看到了我爷爷。祁老太爷和我爷爷就如一个人,大高个儿,留着山羊胡子,瓜皮帽壳,春秋穿长夹袍,冬天一袭棉袍腰间系着一条又长又黑的粗布腰带。只有在干活时,才穿短衣衫。所不同的是:爷爷腰间总插着一根汗烟袋,铜烟袋锅,墨绿玉石烟袋嘴儿,他自诩他的烟袋嘴是软玉或硬玉什么的,用牙咬一咬,看上面有无痕迹。总之,向别人显摆这是上等货色吧。</p> <p class="ql-block">本来是岁月静好安居乐业过日子,可天有不测风云,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一场动乱席卷而来!</p><p class="ql-block">一天,红卫兵要破四旧,打倒牛鬼蛇神!要放火烧祠堂。因为平时是族长拿着大门钥匙🔑(我们都称他老家长,是17世,我是22世”)。</p><p class="ql-block">老家长到现场一看,都是14~5岁左右的中学生。便说道:“小将们!家庙里供奉的是先辈们,是我们的祖先,没有牛鬼蛇神!你们回去问一问爸爸妈妈,谁家没有祖先啊?!”</p><p class="ql-block">红卫兵个个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答。老家长后面的一句话更有分量,说道:“里面供奉的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牺牲的烈士,他们也是牛鬼蛇神吗??!</p><p class="ql-block">其结果不用说了,一群红卫兵小将鸟兽散了!</p><p class="ql-block">老家长有心计,连夜召集人把石碑砌入夹壁墙中。神轴摘下来,转移到别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些珍贵的历史记载,才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过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万众奔小康。历经百年沧桑的祠堂,越发显得破败颓废。于是,全族人商议决定重建,选出本族五位热心公益主持人,我父亲也是其中之一。紧接着募捐筹款,准备盖房材料。於2005年春,一座焕然一新的祠堂展现在人们面前!</p><p class="ql-block">不过,与我儿时印象中的祠堂还是不太一样。至少说在气宇和规格上。有一定差距。</p><p class="ql-block">这期间,我因为知道消息晚了,事后捐赠了钱款,并买了一块地毯赠予祠堂。</p><p class="ql-block">祠堂修缮后,请人写了一副对联,幽默也奈人回味,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下联“盗者莫来道者来”哈哈!挺有意思。</p><p class="ql-block">另外,修缮祠堂过程中,我还见到了族谱,字迹清楚记载详实。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只可惜!岁月漫长时间利刃无情侵蚀,已惨破不全了。</p> <p class="ql-block">据族谱记载:我始祖韩诚,为北宋.韩琦之孙,上溯唐.韩愈。本人是韩诚25世孙。祖籍相州(今河南安阳市)迁徙泽州.沁水县(今山西晋城.沁水),明.永乐初年又迁徙直隶广府曲周县。(今河北永年曲周县)。迁徙路线足迹清晰,树大根深开枝散叶,细水涓涓,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檀香味悠,岁月无声……如今,我也到了我爷爷当年的年纪,成了一位耄耋老翁,不能“现场”教学了。嘱咐儿孙辈常回家看看,有机会拜谒一下祖宗!</p> <p class="ql-block">我族家训:诚信为本,百善孝先,勤劳勿懒,学而不厌,敏事慎言。</p><p class="ql-block">家族人员中,或务农,或经商,或为官,或军旅。优秀人物各行楷模辈出。</p><p class="ql-block">因此,宗祠联语书就:</p><p class="ql-block">名高三杰, 文冠八家。</p><p class="ql-block">高文翊世 , 道降翕和。</p><p class="ql-block">堂开昼锦 ,诗著香奁。</p><p class="ql-block">学习先人优秀品质,竭尽全力为国家为民族做好事儿,是我们应尽义务。只不过时代不同了,做好事的内涵不同而已。</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说过:“由家族合成宗族,由宗族合成国家,由国家合成世界大同。世界大同必先治国,国之兴不可忽视族之望,族之望不可否定家规家训”。</p> <p class="ql-block">习主席諄諄教导我们三个注重:即家庭、家风、家教。</p><p class="ql-block">那是因为: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和则社会安定,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树立小家大国无国无家理念。</p><p class="ql-block">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心灵归宿。家风好,家道兴隆,家风差,小则影响子女,大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p><p class="ql-block">家教,好的家教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古语云“爱子,教之以义方!”又云:“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p><p class="ql-block">爱也要讲究方法,大体是育品德,教知識,重身教,即时教,随处教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p><p class="ql-block">使孩子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p> <p class="ql-block">国家多次下达文件,肯定了基层农村乡镇的祠堂文化的教育积极作用。是团结族人教育群众基地,是团结华裔华侨海外游子的纽带。家史、族谱、村史、地方志,都是正史的补充与组成。在习主席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下,我们一定把祠堂文化教育建设好发展好管理好。</p> <p class="ql-block">慎终追远,无尽思念!</p> <p class="ql-block">炳烛远行,照亮后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