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1年8月23日,是我国电机工业奠基人、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钟兆琳教授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在浙江省德清县新镇,“钟兆琳教授故居纪念馆”由当地政府投入巨资历时九年在钟兆琳教授家乡修复建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兆琳(1901.8-1990.4)是中国电机工程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在电气界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电机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兆琳是中国电机工程领域的先驱,他设计并领导制造了中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开创了中国电机制造工业的先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初具规模的电机制造厂,为中国电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杰出的电机工程教育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兆琳是中国第一位系统讲授《电机学》的教授,培养了包括钱学森、王安、丁舜年等在内的一大批杰出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在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任教长达60余年,为中国电机工程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兆琳早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曾在西屋电气公司担任工程师。他的国际视野和学术背景为中国电机工程的发展注入了先进理念和技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兆琳在中国电气界的地位无可替代,他不仅是电机工程领域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更是杰出的教育家和西迁精神的践行者。他的贡献和影响力跨越了学术、工业和教育多个领域,为中国电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钟兆琳故居内的《厚德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厚德堂是一个堂号,源自《易经》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深厚的德行和家族成员积德行善的传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钟兆琳曾使用过的物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左图:钟兆琳在火车边留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右图:钟兆琳在实验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上右为仙潭书院遗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上左为钟选青,</b><span style="font-size:20px;">钟丙熙之子。他思想开明,为振兴新市教育,与好友沈春江共同创办仙潭学堂:他承父未竟之业,将其父创办的仙潭文社改建为仙潭书院遗址。经数年筹备,仙潭书院终于在1905年开学,依清延奏章,改名“仙潭两等小学堂”(即“仙潭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创办以来,仙潭小学本着注重传统、兼收并蓄的思想,发展为一所著名学校,百年来该校培养了众多人才。1908年,钟兆琳入读仙潭小学。当时任仙潭小学堂校长的是其堂伯父钟仁溥。钟仁薄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有很高的造诣,且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他积极引进新学优秀师资,在仙潭小学取法中西教育制度精华,主张中西并重,洋为中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钟兆琳积累了深厚的国学知识,同时对高等算学课程情有独钟,认真研习,为日后在中学、大学、乃至美国留学时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中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强化国学教育,同时开设英文、音乐、图画、体等课程。除国文、修身等少数课程外,各门课程均采用英文课本,用英文授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兆琳中学时代南洋公学校舍(当时附中就设在原南洋公学校内)这不仅使钟兆琳树立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也为日后的留美学习和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排图为张廷金(1886-1959)江苏无锡人,中国第一批庚子赔款留学生,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哈佛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主修无线电专业,曾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洋附属中小学于1927年改为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最初仍在交通大学校内的南院原址继续办学,直至1938年迁出至交通大学校外。</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上左为钟兆琳旧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上右为南洋公学校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下左照片为南洋模范中学旧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下右为现在的上海南洋模范中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电机先驱 师者风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掀起了抗日高潮。钟兆琳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中,同时,他将电机研究从课堂理论引向实践,积极与民族电机企业开展合作,极力促进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为:周锦水(1890-1972),浙江定海人,著名民族企业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的成功研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华成电器制造厂成立后,钟兆琳担任技术指导,经常带领助手和学生在厂内做实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研制电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在当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技术封锁,为发展民族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钟兆琳也被人们称为“中国电机之父”。</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个民族电器品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钟兆琳与周锦水长年密切合作,国产电机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并日益系列化,再加上国产电机市场大力开拓,华成电机很快成为享誉华夏的名牌产品。1934年起,华成电机的销路走进租界,打破了外国电机对中国市场的垄断。</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批电机人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世纪20年代以前,中国基本没有电机人才,工业电机连同技术人员都来自西方。钟兆琳回国任教后,将在康奈尔大学所学的先进经验用于教学,并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相结合,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为中国电机事业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右下角二张图片:20世纪20年代钟兆琳(中)与友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兆琳与华成厂合作后,华成厂成为科研实习基地,钟兆琳经常组织学生到这里参观实习,并把优秀毕业生推荐到华成厂工作,不断提升华成厂的技术实力。同时,实习毕业后的交大学生走上全国各地工作岗位,也成了华成电机的义务宣传员和客户,使华成厂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2年初,钟兆琳说服华生电扇厂总工程师杨济川先生,制作他设计的分列式电流互感器、频率表、同步指示器和动铁式功率表等,均取得了成功。之后,华生电扇厂总经理叶友才特聘钟兆琳为兼职工程师。钟兆琳经常出入生产车间,给工人讲授电工知识,为华生电扇厂培养了一批生产技术骨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3年,钟兆琳又说服华生厂买下南翔电灯厂,并介绍自己的助教褚应璜进场一起设计制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交流发电机,由新中动力机器厂制造柴油机配套进行发电,成为一个系统。中国的电机工业从此真正发展起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左:20世纪30年代钟兆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中:20世纪30年代钟兆琳 (前立右三)带学生实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右:20世纪30年代钟兆(后右三)和同事朋友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褚应璜和丁舜年是钟兆琳培养的第一批电机人才的代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1年,褚应璜以优异成绩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曾考入上海电力公司。钟兆琳对这位学生十分赞赏。经他极力挽留,褚应璜毅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上海电力公司的工作,做了钟兆琳的助手,跟随他一起从事教学工作,同时设计、制造交流发电机。</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20世纪30年代钟兆琳(正面前右第一人)带学生外出实习时在火车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兆琳推荐褚应璜参加华成电器制造筹建工作并担任工程主任,具体负责设计、制造交流异步电动机系列产品及其控制设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2年,丁舜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获工学士学位,留校任教。钟兆琳推荐他到上海华成电器厂负责设计工作,参与首台电动机的研制工作。1947年丁舜年赴美国西屋电气制造公司实习,同时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生院进修。</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早的电器专业工具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著名民族企业家张德佑是当时著名电器企业家,他为提高业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电工器材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倡导成立“上海市电业教育协进会”,聘请钟兆琳和交通大学吴思摩教授、电学专家苏祖圭等精心编写出版《电工器材名汇》(汉英对照)工具书,广为业者使用。该书不但对电气工业引进国外技术做出贡献,在学术上也具有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为1985年8月钟兆琳教授在上海华东医院留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中国首次设立教师节。当时钟兆琳因病住在上海华东医院。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多次到医院看望,一再叮嘱老师安心养病。9月10日这一天,钟兆琳收到了学生江泽民的一封亲笔信。因在市里参加庆祝教师节活动,无法分身前来,江泽民让儿子赶到医院,将信交到钟老师手上。</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右下图: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江泽民致钟兆琳教授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春风化雨慈父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兆琳对学生十分关爱。早在解放前,就从多方面同情和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并经常为交大学生排忧解难,解决他们工作和学习上的后顾之忧,或介绍他们去工厂、公司等处工作,或亲自写信推荐学生去国外深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对班上学生的姓名大多都能记住,而且不少学生的姓名和毕业年份,多年后他仍能随口说出。许多校友,甚至国内外已很知名的老校友,都对钟兆琳十分尊敬和感谢。他们无论来西安还是去上海,总要看望钟兆琳。</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图:师生情深乐融融(右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图:钟兆琳与友人合影(左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钱学森于1929年中学毕业,后来考入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钱学森经常听钟兆琳的讲演,主动向其请教学术和时政。钟兆琳也热情地向钱学森传授自己的治学经验,并建议他“尽量争取去美国留学、开阔视野,学习尖端科学技术,为国家复兴作更大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年的交大学习,钱学森与钟兆琳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不仅从老师这里汲取到丰富的科学知识,更接受了”重实践、勇创新”精神的熏陶。为日后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进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4年,钱学森不负师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交大机械工程学士学位,还获得了学绩优异奖品、老山德培奖学金,考取了年度清华留美公费生,得以赴美学习航空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钱学森曾再三提及钟兆琳对自己的教诲,在他的传略中写道:“在交大非常感激两位把严密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起来的老师,一位是工程热力学教授陈石英,一位是电机工程教授钟兆琳。”他常说,“我若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皆与老师的教育不可分!”钟教授去世 时,他敬献了花圈。钟教授百年诞辰时,他以90岁高龄亲笔向西安交通大学致函。</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上照片:钱学森1934年交大毕 业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右下图:2001年钟兆琳教授百年诞辰时钱学森致西安交通大学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德贤并重育国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兆琳从教60余年,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他以“天才教师”的魅力,引领学生在电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并从中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老与江泽民、钱学森的师生情谊更是广为人知,传为美谈。江泽民原是南京中央大学机械电子系当年录取的8名学生之一,后来中央大学迁至西南,他慕名进入当时拥有全国最好工学院的交通大学,在电机系继续求学。钟兆琳流利的英语和重点突出、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的授课艺术,让江泽民非常崇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十年后,江泽民仍然记得钟兆琳教授上课的风采。其启发式教学思想和“一课三语”的演讲风格也对江泽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图:江泽民1947年毕业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图:1985年8月钟兆琳教授在上海华东医院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钟兆琳故居</b></p> <h1><b style="font-size:20px;">蔡金涛 (1908.07-1996.11) 电讯工程学家</b></h1><h1> 193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h1> <h1><b>曹建猷 (1917.05-1997.09) 铁道电气化专家</b></h1><h1> 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h1> <h1><b style="font-size:20px;">褚应璜 (1908.03-1985.04) 电机制造专家</b></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span></h1> <h1><b style="font-size:20px;">侯德原 (1912.04-2003.10) 邮电通信专家</b></h1><h1> 193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信息产业部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h1> <h1>胡仁宇(1931.07-) 实验核物理学家</h1><h1>195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和物理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h1> <h1 >江泽民(1926.08-2022.11)</h1><h1 >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h1> <h1>雷清泉(1938.07-) 绝缘技术专家</h1><h1>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h1> <h1>李伯虎(1938.11-) 航天计算机专家</h1><h1>195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863计划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CIMS专家组组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h1> <h1>罗沛霖(1913.12-2011.04) 电子学与信息学家</h1><h1>193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上海汽轮机发电机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h1> <h1>钱学森(1911.12-2009.10) 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h1> <h1><p>钱钟韩(1911.06-2002.02) 热工自动化学家</p><p>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东南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p></h1> <h1>盛宣怀(1844-1916),江苏常州人,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南洋公学创始人。</h1> <h1>孙久林(1937.08-)资源学家</h1><h1>196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h1> <h1><b>唐任远(1931.06-) 自动与电器专家</b></h1><h1> 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沈阳工业大学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h1> <h1><b>屠善澄(1923.08-2017.05) 自动控制专家</b></h1><h1> 1941年就读于交通大学电机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五研究院研究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h1> <h1><b style="font-size:20px;">汪耕(1927.10-)电机设计专家</b></h1><h1> 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上海汽轮发电机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h1> <h1><b>吴祖垲(1914.03-2014.01)真空电子技术专家</b></h1><h1> 193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工程学院。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高级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名誉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h1> <h1><b>杨嘉墀(1919.07-2006.06)航天科技和自动控制专家</b></h1><h1> 194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院士)。</h1> <h1><b>姚熹(1935.09-) 材料科学家</b></h1><h1> 195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h1> <h1><b>张煦(1913.11-2015.09)通信工程专家</b></h1><h1>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h1> <h1><b style="font-size:20px;">张钟俊(1915.09-1995.12)航天科技和自动控制专家</b></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