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客

一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陕西关中平原上,有好多这样的村庄。村里人都会说两种方言,山东方言和关中方言。和本村邻居自家人交流说山东方言,和外村人其他人交流说关中方言。村子里的人操着明显的山东口音,饮食和风俗更加接近山东,还保留着好多山东人的传统风俗和生活习惯。关中人都称呼这些村庄是:“山东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老辈们讲, 清朝同治年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东地区遭受了连年兵乱和灾荒,黄河决口等自然灾害,</span>民不聊生,地少人多甚至一部分人无地可种,无粮可吃的地步。而关中之地因爆发战乱和灾荒造成人口损失过半。因人口稀少、大量田园荒芜、民生凋敝惨淡,经济一派萧条。山东淄博籍同治进士焦云龙,在关中等地任职时,眼见当时的关中渭北之地土地荒芜、百业俱废,便通过捎书带信、亲自说服的方式。动员和组织乡亲父老、胞弟表亲、姻亲近属举家迁移到关中。迁移过来的人在这里安置好后,又回山东带动原籍宗族近邻、朋友至交纷纷赴陕西关中开荒种地谋生。他们怀着走出去、有地种、有饭吃的理想。车推肩挑、披荆斩棘、艰苦跋涉,拖家带口的来到关中平原。在这里开垦荒地、租地种地,或做长工短工。开豆腐坊,挂粉条,挂挂面,纺线织布,烧砖烧瓦等苦力较大的干事。在这里慢慢置地盖屋建房。经过上百年几代人的打拼努力,繁衍生息,艰苦奋斗,团结一致相互帮助。形成了一个个美丽繁荣的自然村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东人在关中安家居住发展后,关中就有了“本地人”和“山东客”的称呼。称关中的老住户是“本地人”,称迁移过来的山东人为“山东客”。也有了“本地话”和“山东话”的叫法。山东客把山东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豪爽义气忠厚耿直实诚的性格、带到了关中平原。山东客秉承了山东人忠厚朴实、敦礼守信、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依靠自己的双手,创业发展,重建家园,垦荒种地。山东客在悉心经营种植业的基础上,又从事养殖禽畜、加工纺织业等各种副业生产,且有声有色,对满目荒芜、百业凋零的关中社会经济的复苏产生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山东客干活舍力,吃饭也舍得。特别是家里来了朋友客人,倾其所有,让朋友客人吃好喝好。山东客老辈们常说:“日子要细发,门户要大方。”意思应该就是平常过日子要精打细算,请客行门户要舍得要大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改革开放前,本地人又称呼山东客为“山东棒”,这个多少有点歧视的味道。还编了几句顺口溜:“山东棒,坐一炕,说话就像狗咬仗。”这充分说明山东客背井离乡到关中平原发展落户的艰辛。棒就是木棒,最初的山东人创关中时就是肩背个包袱,里面装几件破衣裳和路上吃的干粮,手里拎着一根木棒,翻山越岭时用它作手杖,遇到野兽或坏人时又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手持木棒衣裳褴褛,成了山东客的标志,所以称呼“山东棒”。坐一炕就是家里太穷,置办不起家当,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招呼来人时只能坐到土炕上。说话就像狗咬仗,应该就是山东客说话听不懂,和本地人没法交流。今天我们都无法想象,一个全部家当只有一根木棒。在人生地不熟,语言又无法沟通交流的异地他乡,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山东客的老辈们常说:“没有饿死的瞎家雀,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山东客祖辈们用一根木棒创下了一片繁荣温馨的新家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异乡安家非易事,故土情深永难忘。山东客是伟大的,把方便和安逸留给祖籍山东的父老乡亲。自家拖家带口在千里之外的关中闯荡。不怕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用顽强的创业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通过辛勤的劳动和智慧,为关中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span style="font-size:18px;">极大地改变了秦鲁两地人口与资源配置严重不均的现象,对于两地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漂泊异乡身是客,此处安心是吾乡。历经百余年的沧桑,关中平原上山东庄已成为这里的老村庄,山东客已融入这片土地,和本地人早都融为一体,都是地地道道的关中人。</span>这份独有的“山东客”精神将陪伴他们在关中平原的这片土地上继续耕耘着、收获着、开拓着、创新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