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刻阐明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有机统一”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为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前沿阵地”,需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筑牢制度根基,推动“两个毫不动摇”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p><p class="ql-block">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宪法、党章,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战略定力。公有制经济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国有企业作为“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需持续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关键领域发挥“压舱石”作用。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其“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的功能定位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基层实践中,必须摒弃“厚此薄彼”的片面思维,通过法治化、市场化手段保障各类所有制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p><p class="ql-block"> “两个毫不动摇”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的系统工程。基层需构建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产学研合作等机制,促进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双向流动。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探索“国企搭台、民企唱戏”的合作模式,既放大国有经济的规模效应,又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 </p><p class="ql-block"> 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需突破传统治理惯性。基层政府要完善“亲清统一”的政商沟通机制,建立企业家参与政策制定的常态化渠道。强化数字赋能,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惠企服务平台,实现政策精准推送、诉求闭环管理。同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干部在守住红线底线基础上,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新征程上,基层工作者既是“两个毫不动摇”的践行者,更是制度优势的转化者。唯有坚持“两个健康”导向(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在深化改革开放中释放制度红利,才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根基,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大溪乡 李雪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