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父亲诞辰95周年,难得的阳历生日与农历生日再次巧遇,令我在追思中惊奇,在缅怀中畅想。<div><br>父亲往生一周年时,我们姐弟汇编了他有限的自述文字,感叹人生短暂,取名为《如梦》。一晃过了十年多,越来越觉得父亲的人生如梦更如歌。去年的这个时刻,我就写了几十行文字,记录父亲如歌的人生。</div><div><br>最近几年,想到父亲,就会念及耳熟能详的几首歌:如动听的《南泥湾》、深情的《驼铃》、刘和刚的《父亲》、周华健的《朋友》、王菲的《世界赠予我的》……</div> 也许,每个人都有几首喜爱的歌曲,有难忘的旋律,也会有几句触及心灵的歌词……《南泥湾》则是我小时候开始就珍藏在心底的歌。<div><br>记得是1976年的冬天,父亲在出售了自留山上的乌臼籽后,采购了鲜猪肉、鲜米面等物品,再配上自己挖的冬笋等作佐料,做了一餐鲜米面晚餐,让全家人(母亲外出做裁缝)吃得津津有味。晚饭后,我们姐弟因为开心就做起了拉歌游戏。不知不觉中,父亲也参与了进来,让我第一次听到了动听的《南泥湾》,第一次诧异父亲也能唱歌?第一次认识到有这么好听的歌曲!第一次知道父亲的音色远远在我们姐弟之上……</div><div><br>我喜欢《南泥湾》,应该是受优美旋律的感染,那时的小学音乐教育不受重视,课程也叫《唱歌》,便大多不教唱歌或音乐。父亲的清唱,无意中启蒙了我的乐感。</div> 渐渐长大直至现在仍然喜欢《南泥湾》,是因为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对恶劣环境下改天换地的赞叹,对自力更生可以创造美好前景的向往。当初,父亲开垦了不少边残角地,种了许多经济作物和番薯等农作物,使家里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这种变化正如《南泥湾》描述的情境。<div><br>如果说父亲教唱的《南泥湾》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音乐,那么,《驼铃》则是我在不断欣赏体验中实现了喜爱的升华。<br><br></div><div>我是在看电影《戴手铐的旅客》时爱上主题歌《驼铃》的。那是1981年的暑假,父亲在公安局工作时的好朋友T叔叔让我与他儿子小T一起复习,实际上是让我“督促”小T。小T比我年长,上午我们一起学习,下午则一起去看电影,《戴手铐的旅客》就是其中的一部。因为父亲与T叔叔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县公安局工作时相识开始就一直是好朋友,这使我和小T对电影情节感同身受。</div><div><br>后来,父亲知道我们看电影的事,笑着对T叔叔说:我儿子督促小T学习不力,但我对你的工作一定监督到位。那时父亲已经响应党中央关于公检法人员归队的决策部署,从国营企业厂长调任检察院工作。在我国的制度安排上,检察院对公安执法有监督的职能。</div><div><br>我从小就看过父亲保存着T叔叔给父亲的信件,充满理解、鼓励和关心,从他们这里看见革命情谊,从他们这里窥见战友的无奈,从他们这里洞见受屈的力量!</div> 对《驼铃》情感的升温,是在我上大学后与父亲的表哥W伯伯的一段交流。W伯伯是一位很温和的长者,1984年国庆节特意安排我到他家吃饭。饭后闲聊,他告诉我许多父亲的故事,特别是父亲在省公安厅工作的往事。<div><br>父亲因为政治强、觉悟高、身体好、脑袋好,很快就调到重要部门从事反特、谍战工作。毛主席在杭州组织起草“五四宪法”时,曾在北高峰担任保卫;多次深入广州、香港、福州等地,破获多件重大案件;在一江山战役胜利后,冒险进入国民党残余刚刚撤走的大陈岛,掌握一线情报……W伯伯说:“你爸爸每一次重大喜悦,每一次从远地返回,我们都会在西湖边小酌几杯,那是何等快乐!”W伯伯说这几句话时的表情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那就是:“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div> 如今,父亲与W伯伯都已经远行,相信真感情远胜亲兄弟的你们早已相逢。<div><br>对《驼铃》的进一步升华是在1994年的冬天,我与父亲聊起带领教研室主任赴福州、厦门学习考察的经历。从厦门返回金华的火车上,因为同行的一位老师身体不适,我适法争取到一张卧铺票,却不让报销。这让父亲陷入沉思之中,他与我再一次谈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一段往事。因为遭受迫害,父亲只好回乡务农,但年年入不付出。父亲找到了赴福建莆田、仙游做“竹制马鞭”(销往内蒙古)的机会,一天有1-10元的收入(当时的价格,在老家务农一天收入约0.12元),但很快省公安厅就接到对我父亲“逃跑投敌”的举报。到福建将父亲“接回”的是他工作时的老同事小Z,在火车上就发生了类似“戴手铐的旅客”故事。</div> 小Z在上了火车后即与父亲说:老牟,我知道你是冤枉的,你也不会逃跑,我就在上下车时给你戴手铐,其余时间一切自由。父亲说:小Z,谢谢你的好意,你执行纪律,我理解你。父亲坚持全程戴着手铐,但一路上与小Z谈笑风生,引来同车旅客惊异的目光。后来,父亲对小Z说:你这样理解我,让我的心灵自由,远胜身体的束缚,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给心灵带上手铐。小Z按规定将父亲送到省看守所,经多天审查后无事释放。小Z又要送父亲粮票与现金,被父亲委婉拒绝后含泪送别。<br><br><div>那一刻,我泪眼朦胧,而父亲却用坚毅的泪光看着远方,真是“默默无语两眼泪”。<div><br>转瞬间到了2001年初夏,我一位尊敬的领导D调任新岗位。在欢送他的晚会上,我唱了《驼铃》表达分别之情。D是一位既有魄力又重情谊的好领导,他也回唱一首《驼铃》表示对我的送别,因为我也调任另一个重要岗位工作。D有蒋大为一样的歌喉,唱出了《驼铃》独有的情韵。我向D报告了我对《驼铃》的独特心流,D了解我的父亲,赞赏我对《驼铃》的解读。</div><div><br>如果以歌来回忆父亲,这首歌应是欢快的、轻松的、悠扬的,这首歌也是热烈的、悲壮的、含蓄的。我还找不着这个调,填不好这个词,只好从一些熟悉的歌曲中回味。</div><div><br>第一次听刘和刚的《父亲》,“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这是我父亲人生的写照,吃苦多,享受少。</div></div> 无数次听周华健的《朋友》,“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父亲诚以待人,有许多朋友。他的酒量很好,待友必有好酒。<div><br>今年春晚听王菲演唱《世界赠予我的》,就与远方的父亲有了对话:“世界赠予我拥有,也赠予我回敬。”“远去者去了远方,愿他都安心。”</div><div><br></div><div>……<br></div> 夜深了,我在手机“Kimi”对话框里输入“歌的最贴切比喻”,“Kimi”瞬间回复:“歌的最贴切比喻是魔法。歌如同魔法,能瞬间改变人的情绪,悲伤时听首欢快的歌,能驱散阴霾,带来快乐;快乐时听首深情的歌,能让愉悦更浓。它还能跨越时间和空间,连接古今中外,让人瞬间进入歌曲描绘的奇幻世界,感受不同文化与时代。歌也是阳光,能给人温暖和希望,像在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路,给予人力量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div><br>感谢“Kimi”,说出了我想说的意蕴之歌。<br>谨此纪念父亲95周年诞辰!</div><div><br>牟惠康(2025年3月18日凌晨)<br>(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图片提供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