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不是为了旅游,亦不是为了走访新朋老友,完全是为了亲情,为了那割舍不下的血脉联系,也是为了我们的将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年前 ,是家长走到哪里,那里就是孩子的家;四十年后,是孩子走到哪里,那里就是我们老两口的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之后,就不断地往返在自己的老巢和儿女们新家的路途中和忙碌中。带上随身的衣物,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习惯,跨洋过海,硬着头皮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语言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新地方,出门找不到回去的路;坐bus车不知道下一站的站名;想问路,必须遇到会讲Chinese的人;走进商场,尽是English二十六个字母组成的单词,看得你头昏眼花,也未必能理解是啥意思。想买包盐,必须得会说Salt,否则,会让你空手而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生活习惯,掌握当地的基本语言,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基本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当地的教堂或图书馆,那里有收费或免费的英语扫盲班,会话提高班。不要求会说会写,只要能听懂,只要能基本明白当地人说话的意思,说一些简单的英语句子就Ok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16—17岁时,曾经到农村插队锻练,现在到了60—70多岁,到国外的儿(女)家再"锻炼,"进行洋插队锻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去不行吗?还真不行!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的家庭,现在独子(女)在这里工作,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这里,老家仅剩我们这些老家伙。一个月为数不多的退休金,也够我们的日常生活开支。我们现在能吃能喝能自己照顾自己,相对来说还比较轻松。但是我们难免有头痛脑热,磕磕绊绊,腿脚不便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也有住院治疗需要子女签字的时候;等到我们走路蹒跚需要拐杖,或者需人搀扶的时候,吃喝拉撒需要儿女伺候时候,绝对不是养老院所能替代的(并且我们的退休金也不够住养老院的资格)。和子女住的近一些,生活上能相互照顾,会减少很多麻烦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儿女们正在努力的工作,他们肩上生活的担子并不轻松,他们的孩子还小,无论是上幼儿园、还是上小学,都需要专人接送。而我们这些退了休的老头老太太,就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并且是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只付出,不求回报。尽心尽职尽力地做好家庭的后勤保障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一家老小晚上围着饭桌,吃着热乎乎可口饭菜,谈论着社会上或者单位中的新闻趣事时,和谐、幸福、团圆,就在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人们学习英语,最大的苦恼是记不住单词,或者说是前学后忘,记得还没有忘的快。年轻时学过英语,现在还能应付应付,凑合着跟上洋人老师学习。如果现在从26个字母开始学习,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坚持下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只要坚持,肯定会有收获。学的时间长了,耳濡目染,自然熟悉了。来这里的中国老头老太们,嘴里蹦出几句,几十句英语句子来,那是平常稀松的事,没有什么奇怪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适应新的生活,运用新的语言进行交流,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积累、沉淀、消化、吸收和运用,用心去体会,不断总结和规避一些错误的行动和纠正错误的词句,才可以更好更快地溶入这个新的环境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