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狮子胡同:见证了半部近代中国史

敬民(白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自忠路路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望张自忠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自忠路是北京少有的以人物命名的道路,原称铁狮子胡同,东起东四十条西端,西止地安门东大街东端,长708米;南侧与南剪子巷相通,北侧自东向西与中剪子巷、麒麟碑胡同相通。张自忠路明代属仁寿坊,称铁狮子胡同。据说明崇祯时田贵妃之父田畹居此巷,其门前有两尊铁狮子,故名。清代属正白旗,沿称。1946年为纪念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命名为张自忠路。1949年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麒麟碑胡同并入。“文革”期间,张自忠路曾一度改称张思德路,后又改称工农兵东大街。1972年北京市整顿街名时,并入地安门东大街;1976年麒麟碑胡同从大街分出。1984年复称张自忠路。该道路历经多次扩建,其中,1954年将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路及东四十条西段全长2506米的道路拓宽为10米至12米,张自忠路由胡同变成了大街;1999年将东起东四十条立交桥,西止官园立交桥全长7062米的道路拓宽为28米至33米,成为北京城区东西6条干道之一,为表达方便统称为“平安大街”,张自忠路是其中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族英雄张自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台儿庄战役》青铜雕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铁5号线张自忠路站(A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地铁5号线张自忠路站站厅层北厅,耸立着一尊近2米高的“民族英雄张自忠”半身人像,将军头戴军帽、目视前方,正气凛然、英姿焕发、栩栩如生。站台层通往站厅层楼梯上方等处,还有以台儿庄战役为主题,描绘战士们吹起冲锋号、举起大刀、端起枪杆,英勇顽强、冲锋陷阵场面‌‌‌的5组青铜浮雕(近日只拍到了2组,其余3组还得再寻找)。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山东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抗日名将、民族英雄。民国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率部队孤军奋战,当时他的左臂、左肋均已被炮弹炸伤,却依然奋勇杀敌,最终壮烈殉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冯玉祥提出修改路名建议,经过往来讨论,11月16日北平市临时参议会通过决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13日市政府颁令,将铁狮子胡同改为张自忠路。后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均设立张自忠路。新中国成立后,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三位英烈的抗日功绩圴得到认可,解放前由国民党北平市政府命名的张自忠路等三条街道得以在新中国继续沿用。1982年4月16日,张自忠将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北京地铁在5号线张自忠路站内树立将军塑像和这些浮雕,反映了民族气节,旨在纪念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并将其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展现给公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陆军部旧址主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海军部旧址大楼(局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陆军部和海军都旧址西侧院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陆军部和海军都旧址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全国重点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自忠路3号原为铁狮子胡同1号,系原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执政府原建筑分东院和西院两部分:东院清康熙年间为康熙皇帝第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府邸,称九贝子府。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将九贝子府赐予第五子爱新觉罗·弘昼,称和亲王府,一直延续到第八代毓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袭镇国公。西院原为贝勒斐苏府,是清初恭亲王常颖的府第。此后一直由其后人居住,到清末为其后裔镇国公承熙居此,称承公府。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变更官署,原兵部、练兵处、太仆寺合并为陆军部,拆除和亲王府及承公府,原址建立陆军部署衙;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陆军部署衙建设完成。宣统元年(1909年),陆军部署衙东侧新建陆军贵胄学堂。次年,清政府成立海军部,选择陆军贵胄学堂为办公楼,两部共用一座大门。耐人寻味的是,衙署建成不久,就随着历史的潮起潮落,数易其主,这座建筑默默地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风云际会、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大门为传统五开间悬山式衙署正门,正对陆军部主楼;陆军部主楼为西洋古典形式,坐北朝南,正中突起一座城堡形四层钟楼,用砖砌西洋柱式和拱券形成四周外廊,主楼后有东西配楼和后楼,外廊用白灰板壁与拱券组合;海军部主楼为西洋古典形式,二层灰砖清水墙砌筑,木结构,主楼、侧楼和后楼连为四合布局。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反映了晚清政府对于新生事物开放与接纳的思想以及当时国民对西方文化热衷的心态,是中国建筑师和工匠在本土建筑的文化语境中加入西方建筑语言的成功尝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祺瑞执政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对面照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祺瑞执政府旧址简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将总统府设于陆军部大楼,称西院,国务院设于海军部大楼,称东院。民国二年(1913年),总统府和国务院迁往中南海,陆军部和海军部大楼分别被辟为民国陆军部、海军部办公楼。民国八年(1919年),靳云鹏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被辟为总理府。民国十三年(1924年),段祺瑞在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成立临时执政府,随后被辟为段祺瑞执政府。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京发生政变,段祺瑞执政府被冯玉祥接管,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被辟为北平卫戍区司令部、二十九军驻京军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驻地。在北平最动荡的时期,这里见证了一连串血雨腥风的北洋政府旧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纷乱争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华北,北平沦陷,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被占为日本华北驻屯军总司令部和日本特务机关兴亚院,后配楼的地下水牢里曾是日军关押和杀害爱国志士的地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管,曾为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部。民国三十四年到三十八年(1945年到1949年)期间,成为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被选作校址;1966年,旧址东部划归对外联络部使用,中国人民大学保留使用中部和西部。目前主楼为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院,东院楼群则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1984年,这组建筑以“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名称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东城区将其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以“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名称被国务院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一八”惨案发生地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见证了“三·一八”惨案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自忠路3号还是“三·一八”惨案发生地。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在冯玉祥的国民军和张作霖的奉军交战期间,12日日本派遣军舰掩护奉军舰队进逼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阵地,被国民军击退。16日,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援引《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要求撤除大沽口防务的最后通牒。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武力威胁北洋政府。3月16日及17日,在北京的国共两党开会,中俄大学校长徐谦以国民党执行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同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决定组织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集会。3月18日,在中共北方区委和国民党北京执委会领导下,北京学生及各界群众5000余人在李大钊等率领下,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时,遭到卫队枪击和大刀砍杀,酿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造成死47人,伤150多人,国立北京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在惨案中牺牲的。当日,段琪瑞执政府下令查封国民党市党部和中俄大学,通缉李大钊、徐谦等50人。李大钊、徐谦等人被迫转移,国共两党领导机关迁入苏联使馆,这也伏下后来张作霖勾结列强查抄苏联使馆并逮捕李大钊的契机(此前,我在美篇《东交民巷:北京最长的胡同,见证最沉重的历史》中曾有提及过)。 鲁迅先生在参加刘和珍、杨德群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1992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地被列为东城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东城区委区政府列为东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孙中山行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孙中山逝世地(图片翻拍自《北京老城区的胡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3号院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自忠路23号原为铁狮子胡同5号,是孙中山行馆。孙中山清同治五年(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化名中山樵。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张自忠路23号院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路,东北部为花园。大门位于东路,为二进四合院;西路为四进四合院,其中三进院名银杏院;花园位于宅院东北部,有建筑数栋、亭子一座。此处原为明思宗崇祯皇帝宠幸的田贵妃之父左都督田弘遇的住宅。清康熙年间,成为靖逆侯张勇的府第,名“天春园”。清道光末年,竹溪以万金买下天春园,修葺之后改名增旧园。清末民初,院落随着主人的衰败被逐步分割出售。民国十一年(1922)顾维钧任外交总长,买下增旧园东南部作寓所。民国十三年(1924年)北京政变,顾维钧离京后此宅闲置。当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扶病进京共商国事,段祺瑞执政府将此院作为孙中山在北京的行馆。孙中山于12月31日抵京后入住北京饭店。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26日,被确诊为肝癌,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2月18日,移至行馆接受中医治疗。3月11日,签署《孙中山国事遗嘱》《孙中山致苏联遗书》。3月12日上午9时25分病逝于此院西路三进院银杏院西耳房,在行馆中住了不足一个月。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1日,根据孙中山生前遗愿,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84年,该院作为“孙中山逝世纪念地”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以“孙中山行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该院目前为某国家部门下属单位使用,但只偶尔见有小轿车从该院东侧门进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敬公主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敬公主府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敬公主府内一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敬公主府简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自忠路7号是和敬公主府,为清乾隆第三女和敬公主下嫁后的赐第,是北京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公主府之一。和敬公主(1731—1792年)系孝贤纯皇后所生,乾隆十二年(1747年)下嫁蒙古科尔沁部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色布腾巴勒珠尔曾从军征金川,受封和硕亲王。光绪年间此处为其后人辅国公那图苏所居,故又名那公府。该府原是王府建制,自外垣以内有正门、正殿、后寝、后楼和东西配房等附属建筑均具备。以后爵位虽逐世降袭,府第却保存下来,只是脊兽有所变动,将螭吻改作望兽,以区别于王府。有资料称,民国十二年(1923年),和敬公主后人达赉将该府以15万大洋的价格卖给直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自己迁居到帽儿胡同6号。后该府成为北洋政府陆军部所在地,对后寝部分进行了改扩建,但并未损及原有布局,主要建筑仍保存清末风貌。1949年后该地作为中央机关单位使用,还曾做过职工宿舍、幼儿园,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建为机关招待所,府内的和敬府宾馆2000年1月1日开业,但目前府外未见任何标识。和敬公主府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自外垣以内有府门三间,门外八字影壁,中心和四岔雕花卉。第一进院在公主府时期有传达室功能,府内的执事人员在此办事。第二进院是公主府的正殿,公主府的外朝部分。第三进院是公主府的正寝殿,公主、驸马居住于此。最后一进院为后罩楼,是公主府的绣楼,楼为两卷勾连搭形式,据说这种形式在绣楼中很少见。和敬公主府1984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欧阳予倩故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欧阳予倩故居(院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号院内西式小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欧阳予倩故居简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自忠路5号院为欧阳予倩故居。欧阳予倩(1889年5月12日—1962年9月21日),原名立袁,号南杰,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官宦之家,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导演。擅戏曲、戏剧表演和剧本创作,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倡导人之一。以演唱时嗓音清越,中气充沛饱满称誉江南,与居于北京的梅兰芳齐名,有“南欧北梅”之誉。1949年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欧阳予倩从香港回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同年11月携全家迁居于此。此后,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为全国文联常委、中国剧协副主席。著有《自我演剧以来》、京剧剧本《新桃花扇》、话剧剧本《忠王李秀成》、电影剧本《木兰从军》,译作有《傀儡家庭》等。张自忠路5号曾是文人荟萃之地。当年,剧作家曹禺,《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诗人光未然也在此居住;郭沫若、田汉、老舍等文坛名宿也常在此聚会。该院原为时子和医院,院内建筑为中西合璧式。大门为近代式砖拱门楼,院中部为一幢西式建筑。其东有一座北房为院内正房,面阔三间;再北后房五间;其西建有中式排子房五间。欧阳予倩先生曾居于西北部的宅院,有北房三间,东耳房一间,西耳房两间,直到1962年去世。1986年,东城区人民政府将其作为“欧阳予倩故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冰心故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据称是冰心故居的北房(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冰心故居北京历史建筑标识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孙中山行馆东侧中剪子巷往北不远处,中剪子巷33号是冰心故居,2021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民国十二年(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系,民国十五年(1926年)获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中剪子巷33号是民国二年(1913年)冰心随全家从福州迁居北京时的故居并在此居住了10年,这10年冰心读完了中学和大学,并开始文学创作,冰心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和笔名就是在这个院子诞生的,民国八年至十二年(1919年至1923年)她的全部作品,包括著名的《斯人独憔悴》、《超人》、《春水》、《繁星》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些早期作品奠定了冰心在新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使其成为五四时期最有名的女作家之一,可以说这里是这位杰出的中国现代女作家的“摇篮”。据称院内最里边的北房就是冰心的家,冰心的父亲谢葆璋先生曾在院门处增建了影壁,还在院内空场处架设了秋千供孩子玩耍。如今院门前影壁已被拆除,空场上的秋千也不见了踪影,该院也成为了居民大杂院,七拐八拐的加盖了不少简易房,还好院内格局没大变化,基本建筑保存比较完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魁老号饭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工商银行营业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雍茂亨古玩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京拾昔客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自忠路除了有诸多历史遗迹外,还有一些商业服务设施,最著名的当属位于张自忠路与交道口南大街交叉口东北角、门牌号为交道口南大街158号的白魁老号饭庄(交道口店)。中华老字号白魁老号饭庄是京城最著名的清真饭庄之一,以经营烧羊肉为特色,创办人白魁。前身为东长顺清真饭馆,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隆福寺庙东侧开业,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老店对面开南号,称白魁老号(清真)饭庄,成为南、北两店。20世纪40年代时仅存南店。1957年公私合营,改名为“清真白魁老号饭庄”,改革开放后在京城开设有多家分店。白魁老号饭庄(交道口店)东邻为天宫院小吃店,以鲜肉包子为特色。张自忠路南侧东口和西口,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营业厅,中部还有中国邮政的投递部和中国移动的网点等便民服务设施。路南靠东处,还有一家叫做雍茂亨的古玩店,具体经营情况没有去探究。而拾昔客栈是一家由普通平房改建的loft公寓,很适合一家三口入住,闹中取静,出行也很方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绿荫掩映下的张自忠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自忠路作为北京东西向的交通要道,历经两次重大改造,从拥挤的马路变成开阔平缓、安全舒适的林荫大道。这条路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众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周边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道路时刻提醒着人们勿忘过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照片除注明均为自拍,大多拍摄于2024年8月份;文字主要根据景点介绍、相关专著及网络资料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