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杂记

耿利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蛇年开年后热播的国产动画片《哪吒2之魔童闹海》,赢得了一片叫好声,创作团队五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一种成就感。我已经很久没有走进电影院了,出于一种好奇与新鲜感,决定也去看看这个动画片。正好三八节,女儿请我看电影,还选了个好座位,8排8座,附带按摩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好好看看这场电影,除了前些时读了些影片评论外,观影前一天我还认真做了功课。向豆包Al请教了两个问题:一是请简介一下《哪吒2》的剧情和主要场景;二是《哪吒2》的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及其亮点。豆包回复得很认真,于是我知道了五个大场景看点:陈塘关大战、洪流大战、玉虚宫、东海龙宮、海底炼狱。也明白了主角为哪吒和敖丙,配角为申公豹、东海龙王、太乙真人。有了这个基础,我这老太太观影也就不至于稀里糊涂搞数不清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屏幕上巳开始打出结束字幕,有些观众已经退场了,我却坚持看到了《哪吒2》片尾彩蛋(电影中容易被忽略的有趣细节):无量仙翁被哪吒和敖丙痛殴后,面部肿胀进不了玉虚宫的密室,重新录入后刷脸才得以进入密室。当他准备出密室时,之前搽的药起作用,脸上的包消了,门又识别不了新面孔,再次被困。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笑,原来现在的面部识别技术还真是今为古用了。我很认真的看完全场,带去的食物都无暇吃。最直接的的感受就是:场面恢弘,特技满满,各路神仙妖魔打斗,太乙真人的四川方言好韵味,颇具现实意义的台词让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这样的动画片完全颠覆了我这把年纪的老人原有的认知和印象,它的主要观众是年青人和孩子。回家后,让我思索良多,竟然将自己这辈子的几个重要的观影体验慢慢回忆了一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在和平小学启蒙,学校旁边的一处小坡前立着很有些名气的双壁无瑕牌坊。1958年因父亲的缘故,母亲调到了离铁桥不远的小东门学校,我则有段时间住在教数学的马峥嵘老师家,就在双璧无瑕牌坊处上去一个小巷中的一间大院里,我睡的那间小房间建在一个陡坡上,外面正好是红月亮电影院的露天电影场,没少听电影。印象最深的是由田华主演、王昆演唱的歌剧《白毛女》,那一段段悲愤的唱腔音乐,即便是看不到镜头,听也能让你听出那一个个的画面感。特别是那撕心裂肺的歌词:想要谋害我,瞎了你眼窝,我是舀不干的水,扑不灭的火。要伸冤来要报仇,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我要活!久久震憾着我尚年幼的心灵。一连听了好多晚,让我对歌剧有了一种莫名的喜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为和平小学离当年新建的红月亮电影院很近,学校组织学生看了很多至今还记忆深刻的电影。例如展现革命年代的热血与牺牲的《渡江侦察记》、《董存瑞》,牢牢记住了饰演董存瑞的演员张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即算在三年困难时期也看了《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电影,至今还记得"蝴蝶泉边"、"樱桃好吃树难栽"等好听的歌曲。还有根据很多畅销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如《红旗谱》、《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等,我是既读小说又看电影,心里可高兴了。当时看电影是我们主要的文化娱乐消费,有几次观影经历,我这辈子都铭记于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二年拍摄的戏曲片《红楼梦》,将这部名著中的宝、黛爱情主线以具体而形象的艺术形式呈现在我眼前。影片上映后,我连看了三遍,第三次几乎是混进了电影院。这也成了我这辈子最难忘的观影记忆。书中的人物变成了可以直观的银幕形象。第一次看的情景,让人难以忘怀。从黛玉怀着忐忑的心情踏入贾府开始,剧情围绕着宝、黛二人羞于启齿而又互相爱慕的情景展开。《黛玉焚稿》是全剧的第一个情感冲击高潮,紧接着的《宝玉哭灵》更是让人痛心不已。我竟然控制不住自己,旁若无人的哭了起来。尽管哭声有些压抑,少女的心被这部电影重重的撞击着。爱可以是这样纯,这样真,也可以是这般无奈。三次观影,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也是我和越剧电影《红楼梦》结下了大半个世纪情缘的序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甲午风云》也是在1962年上映。以甲午海战为背景,讲述了邓世昌在海战中,反对李鸿章力保和局,指挥北洋舰队英勇抗击日本海军,在弹药用尽后,率领致远号战舰硬撞敌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以身殉国的故事。李默然饰演的邓世昌凛然大义,英勇无畏的形象,多年后都留在我的脑海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我读袁腾飞著的《这个历史挺靠谱》一书中这段文字,心情激愤且沉痛。摘录如下:管带邓世昌下令撞沉吉野号。致远舰向吉野号右舷高速撞去。日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枚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枚所中,全舰官兵共252名壮烈牺牲。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来相救,他拒不上艇,并说:"吾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不禁掩卷长叹:甲午海战,蒙羞千载,失败原因,令人深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经济形势的好展,一批优秀的歌剧故事片陆续上演。如《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等。校园里整天播放着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我因对歌剧电影《白毛女》的熟悉,更是对这些新拍的影片从心底喜欢。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至今还是我们这代人的所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让人倍感欣喜的是话剧也开始走进校园,那场在学校大礼堂演出的《雷雨》让人记忆深刻。当我在音像店看到这部电影的影碟,毫不迟疑的买了,播放了好多次。虽然后来又拍了电视剧,但我觉得还是这个电影版的最经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眼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政治环境宽松了,开禁了。文艺界是最能得风气之先的。老公所在学校竟开车去长沙看了译制电影片《巴黎圣母院》,那个丑陋而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又萌发出了一种对翻译小说的兴趣,用近乎一种狂热读《牛虻》、《茶花女》、《红与黑》、《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呼啸山庄》、《飘》等。这是至今还保留在我家书柜中的一些作品。印章是"有益"两字,取"开卷有益"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十年代末,电视机还未普及,当时一中校园里只有老家在广东,有华侨背景的罗宗沛老师家有一台电视机,孩子们都钻山打洞想去他家看电视.,一次两次还不打紧,,次数多了也不好意思。正是在这个时间段,先生的《语病分析》一书再版印刷,1976年第一版印刷只赠书没有稿费,这次分得了三百元稿费,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立马决定加上家里的积蓄,花510元买了台日立牌12寸的黑白电视机,也当是添置了一个大物件,这样就可以在自己家里看电视了。楚老师家的孩子也喜欢守在我家,追着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来的人》,看得津津有味,给我们家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和温馨,至今难以忘怀。这台电视机质量不错,陪伴了我们近十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科技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又有了VCD,可以放影碟了。我在好多音像店找过《红楼梦》的碟片,但都一无所获。一天,偶尔在一家音像店看到了电影戏曲片《红楼梦》的珍藏版,25元钱,有点贵,还是买了。我迫不及待拿回来就放。看着那些曾经让我哽咽的镜头,仿佛又找回了六二年第一次观看时的感觉。黛玉进府时那种情怯怯的神情;葬花时那满地落英,潇湘馆内那摇曳的竹子,凄凉的场景;黛玉焚稿时那知音已绝的悲泣;宝玉哭灵时那上天入地难找寻的痛楚;都一一呈现出来。伤感的情愫依然如故,只是内敛了很多,不像当年那样外露。有了影碟更方便我随时观看,随时回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电视的普及,尤其是彩电开始进入普通人家,音像制品店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陆续关门。我却因为那次如获至宝得到了越剧艺术片《红楼梦》的碟片,而开始关注音像制品,也用便宜的价格买了些碟片,算是抄底了。得益于这番操作,让我无需走进影院,也可欣赏奧斯卡经典巨片系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有一些我喜欢的连续剧,可随时在家放映,倒也方便。一套《西游记》的碟片不知放了多少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为家里有两个孙子,我也买了一些动画碟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外喜欢把一些名著电影改编成动画片。《奥立佛历险记》和《雾都孤儿》是同一个内容。这部作品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奥利弗的悲惨身世及遭遇。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后逃到伦敦,不幸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这样可以把电影和动画片对比着看,体验不同的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淘越剧《红楼梦》碟片的过程中,我也还有其他收获,下面这些剧目的碟片,我也买了、看了、收藏了。只是现在都已过时,一个时代的留存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电影黄梅戏戏曲片《天仙配》是我们这代人心中最深的记忆,很多人由此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剧种。黄梅戏版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孟丽君》、《家春秋》,我也顺带一起欣赏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间进入了2000年,偶尔一次拿着赠票去白石群众艺术馆看电影,我适应不了那种大银幕和立体音响效果,半途退场。从那以后我几乎很少走进电影院,印象中因明星和获奖效应,看了一次《十面埋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7年12月5日,女儿邀我晩上去万达广场的影院看电影《芳华》,是赠票。因为对这部影片的年代背景比较熟悉,我欣然前往。一路问过去,才找到影院,第一次像年轻人一样领(买)了桶爆米花,观影时的标配零食。看完电影还抽奖,我中了个一等奖:隔水炖的蒸锅。只是至今还没用过呢。我记住了两句台词:善良的人才更容易识别善良,也更珍惜善良。另一句是片尾的旁白:他们都没有结婚,无儿无女,两个人相依为命。因为小说和电影都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作者与编剧严歌苓的一段个人经历,让我深有感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划清界限,亲人朋友之间进行举报的事情,并不少见。政治正确的裹胁,个人利益的得失,让有生活阅历的成年人有时都难以抗拒,更何况政治上幼稚的年轻人。好在她终于走出了那段阴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影片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由冯小刚执导,讲述了一群正值青春的文工团战士,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电影有很多镜头拍摄得很唯美,主角是一群充满青春气息的文艺兵。花大力气拍的战争场面,在我看来就是声光音响效果汇集一起,老在一个地方转,太假,没有那种残酷感。和女儿讨论,刘峰的结局如此悲凉,是他适应不了社会的变化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严歌苓是我很喜欢的作家,看过改编自她的作品的几部影片和电视剧(影碟):《少女小渔》、《小姨多鹤》、《归来》、《梅兰芳》等。最打动我的是作品中闪现的人性的光辉。电影《少女小渔》于1995年上映,由李安执导,讲述了中国少女小渔为了获得绿卡,与一位贫穷的意大利老头假结婚的故事,展现了小渔在异国他乡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荣获了亚太电影节的五项大奖。《小姨多鹤》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日本女孩竹内多鹤在战后被卖到中国东北张家,与张家人一同生活的故事。2009年,由安建执导,孙俪、姜武、闫学晶等人主演的同名电视剧播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陆犯焉识》改编成电影《归来》,2014年上映,由张艺谋执导。原著讲述了主人公陆犯焉识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坎坷人生经历,与家人音讯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却因女儿的阻止,与妻子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文革结束后,陆焉识平反回家,发现女儿已放弃芭蕾梦想成为工厂女工,而妻子因患病也不认识自己了。让人看得心里悲凉。面对生活的变故,陆焉识努力尝试唤醒妻子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爱情、家庭与历史的复杂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隔8年后,因为中国电影史上,中国动画史上的一片狂欢,我再次走进了影院。文章开头就说了走出影厅后的即时感受,还想再说说当思绪平缓后的看法,如同一篇观后感的小作文,留个记录。我看了拍摄的幕后花絮,我也读了如实记录创作团队为求一个镜头的精准表达,而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的文字,五年磨一剑,才有今日中国电影史、中国动画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中国文化的输出多了一个窗口,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所以我也一直关心它的票房排行榜名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观影中,我对一些台词报以微笑。有的观众更是将其与现实契合。不同认知,有不同理解。以下是《哪吒2》中一些认知度较高的金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屈和自我掌控的决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体现了面对困境时的无畏与勇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深刻地指出了社会中存在的偏见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什么神仙妖魔,不过是禁锢异族命运的枷锁。提醒人们不要被固有观念束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辈的经验未必全对,你的路还得自己闯。反映了代际之间的经验差异,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自己去探索人生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体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做万丈火焰,做逆鳞一片,做名为自己的瞬间。鼓励人们要做自己,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我一直在躲,在藏,直到无路可走,我才明白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引发人们对自身成长经历的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哪吒2》中还有很多关于人际交往的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交友尺度:不要和任何人走得太近,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反目成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交浅言深:不要因为一时投缘,就随意亮出底牌,交浅言深是交往大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言行之道:守嘴不惹祸,守心不出错。能合得来就好好相处,处不来就保持距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系本质:这个世界上最浅薄的关系就是,你没有随他的意,他就忘记你所有的好。人心就是这样,不记千般好,只记一时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择友标准:我不喜欢和心眼太多的人相处,因为处处要防备,实在太累;也不想和太精的人来往,因为自己不聪明,怕吃亏。我只想和简单的人在一起,有话直来直去,坦荡又真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交往原则:再穷,不骗朋友;再苦,不坑身边人;再难,不算计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际互动:人心换人心,换不来那就换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哪吒2》中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出现在影片中,引起我格外注意。如此借鉴,真的奇妙!玉虚宫中的天元鼎,各路神仙手中的兵器,都有历史根据可查。还有玉虚宫的设计和建筑特色更是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比较喜欢敖丙、申公豹和太乙真人的造型。敖丙英俊飘逸,打斗动作潇洒轻盈,一副仙风道骨的风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乙真人,一改传统仙风道骨的形象,一副憨态可掬的模样。他的道场亁元山金光洞就在四川江油,所以说着一口俏皮的四川方言普通话。看见他就挺开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申公豹则是一个较复杂的灵魂被困住的角色,邪气与仙气相混。尖尖的脸型,锐利的眼神,既狡诈反叛又有些可怜。我并不怎么讨厌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得小时候喜欢的动画片《神笔马良》、《小鲤鱼跳龙门》,那些神奇的画面,美丽清新的镜头,牢牢抓住了我们的眼球。《神笔马良》:1955年上映,讲述了马良用一支神笔画出各种东西来帮助穷人,与坏人斗争的故事,传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鲤鱼跳龙门》:1958年上映,小鲤鱼们克服重重困难跳过龙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鼓励人们要勇敢追求梦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蝌蚪找妈妈》,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0年制作完成。上美厂请来了齐白石最厉害的弟子李可染参与动画制作。这部动画片也是世界首部水墨动画片,取材 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将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情趣运用于电影,展现了小蝌蚪寻找妈妈的过程,充满了童趣和自然之美,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动画形式。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它在中国动画史上的影响力是非凡的,在1962年首届中国电影百花奖上获奖无数,是我们那代人对动画片的一种美好记忆,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种风格。法国《世界报》曾盛赞这部动画片:“中国水墨画,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那些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充满魅力和诗意。"它被日本动画界奉为奇迹,成了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奉为一生的样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之所以把这部动画片的片头汇集一起,就是想让人知道一段历史。万籁鸣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片的鼻祖,他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铁扇公主》。解放之后成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万籁鸣加入后,上美厂给他配了最豪华的班底,这群动画人搞出了中国动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大闹天宫》。美联社说大闹天宫比迪士尼更精彩。美国人永远都制作不出这种水平的动画。这群动画人秉承着每一部都要制成国际一流的动画片的信念,屡出精品。我这几天也将它刷了两遍,蛮有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闹天宫》:1961年上映,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以精彩绝伦的动画形式呈现,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其艺术风格和制作水平在当时堪称一流。更是我们那代人的最爱和最深记忆。它将传统文化做到极致,用了京剧配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样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哪吒闹海》:1979年上映,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长篇动画,根据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改编,塑造了勇敢无畏的哪吒形象。《阿凡提的故事》:1979年开始推出,以聪明机智的阿凡提为主角,通过一系列故事讽刺了剥削阶级的贪婪和愚蠢,同时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后来年纪大了,又当母亲又做奶奶,关注动画片就少了,它们渐渐淡出了我的文化生活,只是陪着孙子偶尔看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忆起伴我走过童年、青少年时期的这些优秀的动画片,再与我近七十年后看的《哪吒2》对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感。我喜欢那种画面简洁,人物生动有趣,故事性强,也颇有中华文化底蕴的老动画片,尤其是中国画风的更喜欢。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动画片的制作越来越精良,场面更宏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我觉得太炫酷,太眼花撩乱,情节复杂,推进太快,可能也与老年人眼力不济,反应迟钝有关吧。我走进了电影院,看了这部动画片,尽量与时代靠近,于是有了这些感悟。最后还想给饺子导演提个建议:拍一部融入了众多中国元素的动画片《白蛇传》吧,尽管已有人拍过。它有西湖借伞、端午现形、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相会等情节,既有文戏又有武打,再用神州大地的美景加持,拍出来应该会老少皆宜,好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