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晓笛的美篇

杏林晓笛

<p class="ql-block"> 杨广与老子</p><p class="ql-block"> 九泉之下的皇帝中,对后世之谥号最不满的,可能就是杨广了。炀帝,意思就是好内远礼、去礼远众、逆天虐民、好大殆政、薄情寡义、离德荒国,代表着昏庸残暴、荒淫无道,是谥号中最下等最恶毒的封号。史上获得“炀”这个谥号的,总共只有四位帝王。</p><p class="ql-block"> 南齐炀帝即东昏侯萧宝卷,南齐第六任皇帝,“委任群小,诛诸宰臣”,“日夜于后堂戏马,与亲近阉人倡伎鼓叫。常以五更就卧,至晡乃起”。在位仅三年时间,死后被造反掌权的萧衍奏请太后追废萧宝卷为东昏侯,谥号为炀。</p><p class="ql-block"> 陈炀帝即南陈后主陈叔宝,末代皇帝,“复扇淫侈之风,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隋文帝军队打过长江时,满朝文武急得不得了,陈叔宝还照样若无其事地寻欢作乐,兵临城下后只好主动投降。隋灭陈,陈叔宝死后,被隋朝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为炀。</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杨广,隋朝第二任皇帝,文帝杨坚的次子,死于臣子们的造反,李渊下令追谥杨广为炀帝。</p><p class="ql-block"> 金炀帝即海陵王完颜亮,金国第四任皇帝,曾对心腹大臣谈及自己的志向:“吾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完颜亮追逐绝色美女不避亲疏长幼远近,很多宗室女子被其纳入宫中册封为妃。完颜亮还酷虐好杀,在位没几年时间,便将宗室屠戮殆尽。完颜亮众叛亲离,南下伐宋强渡瓜州渡时被部将杀死,死后被废除帝号,降封为海陵郡王,谥号为炀。</p><p class="ql-block"> 四个炀帝除陈叔宝被隋朝攻破都城建康俘虏后寿终正寝外,其余三人都直接死于反叛成功人员之手;除杨广外,其余三人对炀帝之称呼似乎冤屈不大。有意思的是,陈叔宝是被二十岁的杨广统帅的军队剿灭,最后两人都进了四个炀帝之列。</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不是特别了解具体历史的人一般都会认为中国最有名的暴君非秦始皇和隋炀帝莫说,特别是隋炀帝,不仅是暴君,还荒淫无道。</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期还真做了不少惊天动地的事情。南征南陈他是统帅,南陈被征服后中国又回归到了统一,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任晋王时,江南社会稳定,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登基当皇帝后,志存高远,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以秦皇、汉武的功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取名年号为“大业”。开创科举制度,形成了秀才、明经和进士三科并列的常贡,进士房玄龄、侯君集、孙伏伽等人后来成了唐初的名臣。用十四个月的时间修建了新的都城东都洛阳,雄壮的东都洛阳周长二十七公里,成都市二环路全长二十八点三公里,在现代化条件下修建耗时为两年半,且东都洛阳可是功能齐全的一座城市,绝非一条道路那么简单。仅用六年时间修建了以洛阳为中心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全长约两千公里的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近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倍,今天仍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不同于其他皇帝出巡以游猎娱乐为主,杨广主要是考察、安抚和征服,开疆拓土,在位十四年真正住在皇宫不足两年,两下扬州,北巡突厥,西巡河右,经略越南,招抚琉球,三征高丽,穿越海拔近四千米的祁连山,是历代中原皇帝中唯一到过西域的皇帝。对隋炀帝持严厉批判态度的唐初史官也承认其“志包宇宙”,“威震殊俗,过于秦汉远矣”。</p><p class="ql-block"> 杨广也与其他皇帝一样,为了争夺或巩固 自己的皇位,血染皇室,诛杀异己的事情都会做得出来。杨广与李世民不同的是,杨广是当上皇帝后诛杀了哥哥和弟弟,李世民是诛杀了哥哥和弟弟之后当上皇帝。杨广的臭名昭著可能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瓦岗军的征讨檄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二是明代小说《隋炀帝艳史》;三是谥号“炀帝”。</p><p class="ql-block"> 对杨广谥号炀帝是必须的事情。因为推翻杨广社稷的人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改朝换代,推翻杨广的既是杨广的臣子,又是杨广的亲戚。如果不把杨广黑了,那李家王朝就属于篡权,既不忠,也不仁。所有君王都不愿背负“篡权”之名。即使像赵匡胤“顺手牵羊”,也还得让弟兄们整个强迫黄袍加身的情节出来好向后人交待。</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为了高度集权寻找理论依据,以董仲舒为首的博士们竭力主张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博士们在争论中有人险些被灭族。反对者认为,按照儒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高祖岂不就属于谋反篡权了?幸好有聪明者说,“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秦始皇是暴君,高祖是顺应天意除暴安民,于是乎秦始皇的暴君帽子就被永远戴上了,后来的杜牧再添一勺油,形容秦始皇荒淫无道,宫女“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秦始皇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统一中国称帝,四十九岁死亡,从即王位算起也才三十六年。所以,熟悉历史的毛泽东“劝君少骂秦始皇”。</p><p class="ql-block"> 小说、野史、艳史流传广泛,是因为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可读性强,不一定完全遵从史实。正如知道《三国演义》的人远比知道《三国志》的人多得多。曹操就是被《三国演义》涂抹成花白脸的。</p><p class="ql-block"> 杨广肯定有其严重错误的一面,真正的罪过还并不是残暴和奢靡,而是不能审时度势的急于干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违背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给官民造成了极其沉重的精神、生理和经济负担。干柴一旦遇上火星,自然就会燃起熊熊大火。</p><p class="ql-block"> 对于无为而治,解释颇多,占主导地位的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第二种认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违背客观规律作为。第一种解释显得比较被动,比较消极;第二种解释的意思很符合老子的思想,但“无为而治”的字面与解释的意思总有绕弯子的感觉,让人费解,似乎牵强附会。</p><p class="ql-block"> 我个人不太愿意以被动和消极层面去理解老子的主张,恰好相反,老子的主张是积极的。虽然老子骑青牛而去不知所终,看似消极,但如果真是消极人生的话,老子就不会有那么成熟的思考和主张,甚至有强烈的反语表述,并且,在留下《道德经》之前其主张就很出名,不然的话,出关时就不会被守关的有识之人为难他必须留下所主张的文字才予放行。更何况,两三天之内留下名扬几千年的哲学思想名著,如果没有成竹在胸的话,是不太可能的。幸亏守关的那位是个有识之士,而不是个贪恋财物的人,否则然,中国乃至世界就没有《道德经》的话题了。</p><p class="ql-block"> 对“无为而治”的第二种解释合理但费解的原因可能与通假字有关。《道德经》中有多个通假字,如“冲”通“盅”,“谷”通“欲”,“孩”通“咳”,“甫”通“父”等,但没有学者对“为”字做通假字解释。假如我们大胆设想一下,把无为而治的“为”通假为“违”,可能理解起来就容易了。试想,在急于出关的仓促之中把“违”写成“为”也是完全可能的,正如把“咳”写成“孩”。“无违而治”,不要违背客观规律去做事,违背客观规律做事就会遭到必然的惩罚。不违背客观规律去做事并不等于坐以待毙。做事要不违背客观规律,就必须主动地了解、认知和掌握客观规律,认知和掌握客观规律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事物或世界,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正好证明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杨广的老师如果不拘泥于对圣人的盲目崇拜而大胆地教授杨广“无为而治”就是“无违而治”,也许杨广是个明君都还很难说得清楚。当然,历史无法假设。</p><p class="ql-block">(本文曾在《四川经济日报》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