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生涯综述

涛声依旧

<p class="ql-block">这些年来各类群站、以及百度搜索里,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文章层出不穷。</p><p class="ql-block">知青群里,转发的、或原创的回顾知青生涯的长文连绵不断。</p><p class="ql-block">知青群体撰写回忆录成风,印刷成册的新书发布会的邀请几乎每年都有。</p><p class="ql-block">正如众多知青文章里说的:<font color="#ff8a00">凡是当过知青的,不管后来从事什么岗位,都忘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岁月。</font></p><p class="ql-block">作为曾经的知青,本人亦此同感,这段突然降临的支边岁月确实想忘也忘不掉。</p><p class="ql-block">那时整个班级、整个年级的同学除极个别参军或照顾留城的,全都当了知青。相应地现在身边的朋友也就知青占比不小,平时难免说起年轻时的知青经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看到了不少各地兵团、农场及知青点曾经发生的往事记叙,特别是云南、新疆等地。</p><p class="ql-block">看到有关当年知青集会抗争、以及知青遭受迫害逃亡甚至自杀的事件时,大吃一惊、深为震撼。</p><p class="ql-block">震惊之余,庆幸我们没有遇到过这种倒霉且吓人的事。</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划到《知青上山下乡的最后落幕》一文,在百度里也能搜到原文,并且显示出一长串同主题的文章。</p><p class="ql-block">该文最后一段写道:“被称为震撼20世纪,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10亿人的心,长达27年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在曲曲折折的过程中,终于落幕了。</p><p class="ql-block">在它落幕的过程中,没有掌声,没有闪光灯和鲜花,也没有欢呼,有的只是一代人付出的代价和他们的颓丧、迷惑和无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千百万知青把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汗水和眼泪、欢乐和痛苦、理想和无奈献给了这场运动。他们在这场运动中经受了难以想像的磨难,他们在这场运动中经受了惨痛的心灵创伤”。</p><p class="ql-block">读着心里泛起一阵苦楚、一股沉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写本人回忆录,记录自己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大前提是真实:实事、实话。不然岂不成了自己欺骗自己、欺骗后代?<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本文所述都是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绝无美化或抹黑的成分。</span></p><p class="ql-block">当然各人经历不同、认知不同,会有各种不同的内容和感受,这很正常。</p><p class="ql-block">即便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是客观存在的。</p><p class="ql-block">作为个人回忆录,撰写时不需要跟谁统一思想,连相互包容也不需要说,如实记叙、各抒感受即可。</p><p class="ql-block"><br></p> <h1><b>感悟一:感恩桦南县各级领导</b></h1> <p class="ql-block">读了许多全国各地知青的文章后,我第一个读后感是:我们下乡的桦南县的各级领导真的都是好人,从东柳大队的代书记(姓代,是正书记)、到县知青办张主任,都是好领导!不比不知道,一对比首先就得出这个感悟。</p> <p class="ql-block">电视剧及某地知青回忆文章说到,知青到达后,先得住帐篷,然后自己动手搭建宿所。我们到达东柳村之前,四个小队的四间崭新的知青房都已经造好,每间房分为3小间,左右分别是男生宿所、女生宿所,中间是做饭的,一个很大的铁锅放置在灶台上。</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口粮是专门给准备的,数量充足。只不过其中含有不少玉米等粗粮。</p><p class="ql-block">村民对知青很友善,劳动中总是照顾知青的。东北的庄稼地每块面积很大,一开始接触的是铲地的活,知青的劳动技能肯定比不过当地社员,往往就被拉在后头了,队长等人自己铲好后,就回过头来帮知青。有些时候,社员们铲到头了,正好午饭送到,我们拉后的知青就草草划拉几下、敷衍了事走过去了,队长和社员也不会说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来没有发生过刁难、迫害知青的事情,而且在可能情况下都热心照顾我们。本人下乡后的若干几个重要节点,都得到了领导们的眷顾。例如:下乡劳动不到半年,代书记和公社文教组安排我到本村的东柳小学当代课老师(拿工分)。当了一年代课老师,之后被县知青办借调,仍是拿工分,但上班地点变成了县革委大楼(就是现在的县政府),感谢县知青办张主任提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今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支边三年多后,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大学招生开始(全国全面恢复高考是4年后的事),我顺利得到推荐、通过政审,张主任吩咐知青办赵同志(我称他为赵哥)给我一份“报考推荐表”(100个知青有一个名额),我填写完毕后,赵哥竟然直接在最后一栏“县知青办意见”写上了鉴定意见、盖上大印。表格有大队、公社、县共3栏组织意见,原本应该是按大队——公社——县逐级办理的。这样我就拿着已经签署了县级鉴定、盖有县知青办大印的表格,然后去大队、公社办理。大伙一想就明白,能不顺畅吗?</p><p class="ql-block">还有大队代书记这位参加过战争的老革命,看了下表格后,连说“好事好事”,我请他写大队鉴定栏,他说:“你自己整吧,完事后我卡戳”(就是盖大队公章),还叮嘱说“写得好点噢”。我受老爸灌输的迂腐思想之影响,心想组织鉴定怎么可以自己写?就找了知青小汪,叫他代写大队鉴定。可想而知,小汪能不尽量美言吗?</p><p class="ql-block">现在回忆这件事,心里依然充满对张主任、赵哥、代书记的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支边其间,本人获得了哪几个等级的奖状,就不说了,自知之明,全靠运气和领导恩赐。<br></p><p class="ql-block"><br></p> <h1><b>感悟二:深刻检讨自己庸人自扰</b></h1> <p class="ql-block">回顾自己支边头一年多经常忧心忡忡、心情迷惘,现在回首一想,纯属自己目光短浅、庸人自扰,首先应深刻检讨自己。</p> <p class="ql-block">在桦南县的三年半,半年农活、一年小学代课教师、一年向阳山水库供销社售货员,一年县知青办借调人员。后来就去哈尔滨上学了。</p><p class="ql-block">其间从工作强度、粮食供应这些生存要素看,都与苦难沾不上边。唯一的缺陷是工分不值钱,我们虽是10分全劳力,年底分红时扣去口粮款、到手的现金微乎其微。</p><p class="ql-block">刚到村庄时,大队还专门办了知青食堂,后来因知青内部为吃多吃少产生矛盾而停办了。</p><p class="ql-block">我大学毕业回到宁波工作后,曾担任了一年“市金融系统知青点”(知青是市人行系统工作人员的子女)的带队干部,相比之下,马上感觉到在宁波市郊当知青的劳动强度要比我们在东北当知青艰辛得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人支边经历的痛苦,主要是精神上的,特别是头一年那种因前程黯淡引发的心境迷惘的折磨。如果糊涂度日,不想将来,就不会产生这样的忧虑折磨了。</p><p class="ql-block">写回忆录时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当时那句“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口号导致我们陷入迷惘,担忧将来。二是自己眼光短浅,犯了庸人自扰的错误。</p><p class="ql-block">即使存在误导原因,本人还是对自己庸人自扰深刻检讨、后悔不已。如果眼光放远的聪明人、或者干脆是不多想的糊涂蛋,支边桦南的经历就与痛苦搭不上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也不会有这么深沉的创伤感。</p><p class="ql-block"><br></p> <h1><b>附录:这句误导口号有关的信息</b></h1> <p class="ql-block">对于“扎根农村一辈子”这句口号,当时是会议上、报纸上、墙头上都能听到看到。</p><p class="ql-block">这种氛围,自然就使我们这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都以为:这是国家的政策,是政府为我们安排的去向。</p><p class="ql-block">面对这样的境况,谁能不为自己的将来担忧?</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都以为这句话是国家说的,直到有网络后才从知青朋友聊谈时知道这是一个叫“吴献忠 ”的辽宁黑山县插队知青最早叫喊出来的,是这个人一生的标签。</p><p class="ql-block">光看名字不知道是男是女,网上阅读后方知是个女的。</p><p class="ql-block">她当时可能就是为了扬名受奖,胡诌一句,结果是误导了多少人啊!我周边就有许多知青朋友和我一样,因为这句话担忧前程而饱受心灵折磨。有人指出:不管当时是什么情况,客观事实是她害人了。即使不是故意加害他人,至少属于过失犯罪吧,而且涉案范围极广,受害人数极多,后果总量严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苍天有眼,她神气风光几年后,遭到了报应。四人粉碎后,她被捕入狱,判刑三年。原来伪装满口革命,被捕罪名是现行反革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朋友还聊到她之后一堆霉运的事,百度一搜,果然不少。此人生活中算是摊上了连环倒霉,婚姻一塌糊涂,前一男朋友,在其被捕后跟她划清界线,抛弃她了。出狱后她又找了个当地村民,婚后不但好吃懒做,还暴力相对,她忍受了好多年后,实在受不了了,只得离婚。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老天爷是长眼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许也有人为她的所作所为辩解,同情她的结局,但我还是做不到这等宽容,坚决支持政府将她抓捕关进牢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感谢桦南县各级领导!幸亏遇到这样的好人、好领导!</p><p class="ql-block">痛恨这个假装先进的吴献忠!一句胡说八道误导我等饱受精神折磨。</p><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猝不及防,被历史狂飙挟裹到关外。三年多后同样突如其来‌,结束知青生涯、进入高校求学,毕业直接回到宁波。突然地我走了,正如我突然地来,我挥一挥衣袖,没泛起一丝留恋。也许这一切都是天意的安排。</p><p class="ql-block">回望支边历程,留下一片迷惘。看了一些地方知青追述的悲情往事,深为同情。庆幸自己没有遇到,随之夹带着一阵后怕。</p><p class="ql-block">如果要用一个成语评估自己这段经历,似用“有惊无险”比较合适,只是这个“惊”字大了些,惊得家长和本人差点被惊翻在地。</p><p class="ql-block">蹉跎岁月几年,全须全尾带张文凭回归故乡,知足矣。感恩苍天,感恩命运!<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完稿之际,发现自己的这份总结调门是太低了,与现今网上较多的两大类知青回忆文章(激情满怀歌颂、或痛心疾首控诉)都相差十八度音。出发支边时懵圈状态,来不及萌生激情;知青历程中太平无事,没啥可以控诉;所以跟两边都挂不上。</p><p class="ql-block">如果真想要参与跟帖的话,当年在桦南县知青办期间,工作内容就是“歌颂上山下乡,宣传知青事迹”,与现在群站写手而言,是专职与业余的差别。专职人员写的,总有几篇登上过报纸或政府刊物之大雅之堂。</p><p class="ql-block">只是早就离岗知青办了,如今写回忆录就完全按实记叙、不顾及音调高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