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突尼斯巴尔多国家博物馆(Bardo National Museum),是北非最重要的艺术与历史博物馆之一,坐落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西北郊的巴尔多宫。该建筑原为13世纪哈夫斯王朝的皇家宫殿,19世纪后期由突尼斯贝伊(总督)改建为夏宫,融合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与欧洲新古典主义元素。博物馆于1888年正式开放,2015年经历恐怖袭击事件后进行全面修复与现代化改造,现为突尼斯文化象征与顶级旅游地标。</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以古代马赛克艺术为核心亮点,收藏逾3000件罗马时期至拜占庭时期的马赛克镶嵌画,数量与质量均居全球之首。镇馆之宝包括: </p><p class="ql-block">– 《维吉尔肖像》:唯一存世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马赛克画像,创作于3世纪。 </p><p class="ql-block">– 《海神涅普顿的凯旋》:面积达13平方米的巨幅马赛克,描绘海神驾驭战车的恢弘场景。 </p><p class="ql-block">– 《酒神狄俄尼索斯与阿里阿德涅》:色彩绚丽的爱情主题作品,展现罗马艺术的生活化表达。 </p><p class="ql-block">此外,馆内还系统展示突尼斯多文明交融的历史轨迹: </p><p class="ql-block">1、史前时期:迦太基遗址出土的陶器、青铜器与墓葬文物。 </p><p class="ql-block">2、腓尼基-迦太基时代(公元前9世纪–前2世纪):航海贸易器物、塔尼特女神雕像与汉尼拔相关文献。 </p><p class="ql-block">3、罗马-拜占庭时期(前146年–7世纪):雕塑、钱币与基督教湿壁画。 </p><p class="ql-block">4、伊斯兰时期(7世纪后):古兰经手稿、陶瓷与奥斯曼帝国细密画。 </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建筑本身即艺术瑰宝,中央庭院以大理石柱廊环绕,天花装饰繁复的穆卡拉纳斯蜂窝穹顶,展厅保留贝伊时期的镀金木雕与彩瓷墙面。其藏品贯穿突尼斯3000年历史,生动诠释腓尼基、罗马、阿拉伯、奥斯曼等多重文明的碰撞与共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地中海文化十字路口的见证”。2012年,博物馆扩建新翼,增设多媒体互动设施,成为传统遗产与现代展示技术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有关资料:突尼斯共和国</p><p class="ql-block">突尼斯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unisia),首都突尼斯市。位于非洲北端,西与阿尔及利亚为邻,东南与利比亚接壤,北、东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相望。总面积162000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1300公里。北部属地中海型气候,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全国划分为24个省,下设264个行政区,350个市。截至2023年,突尼斯总人口为1224万人,90%以上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伊斯兰教为国教,主要是逊尼派。</p><p class="ql-block">公元前9世纪初,腓尼基人在今突尼斯湾沿岸地区建立迦太基城,后发展为奴隶制强国。公元前146年,成为罗马帝国的阿非利加省的一部分。公元5–6世纪,先后被汪达尔人和拜占庭人占领。703年,突尼斯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13世纪,哈夫斯王朝建立了强大的突尼斯国家。1574年,沦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1881年,成为法国保护领地。1956年3月20日,法国承认突尼斯独立。1957年7月25日,突尼斯制宪会议通过决议,废黜国王,宣布成立突尼斯共和国。</p><p class="ql-block">突尼斯兼具非洲、阿拉伯和地中海三重属性,拥有古老文明和地中海文化。经济中工业、农业、服务业并重。工业以磷酸盐开采、加工及纺织业为主。橄榄油是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旅游业较发达,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突尼斯政局、社会总体稳定,法律健全,社会包容开放,重视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丰富。2022年,突尼斯国内生产总值为462.8亿美元。</p><p class="ql-block">突尼斯全国分为24个省,下设264个行政区,350个市。主要城市有:斯法克斯(Sfax)、苏斯(Sousse)、加夫萨(Gafsa)、加贝斯(Gabés)、比塞大(Bizerte)、莫纳斯蒂尔(Monastir)、纳布尔(Nabeul)和凯鲁万(Kairou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