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1月我随旅行团来到了福建泉州蟳埔村,见到了美如天仙般的簪花女,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一、蟳埔村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蟳埔是一面靠山,三面临海的海边地带,它靠前山称为前埔,山后面的则称为后埔。元末明初,一姓为候的富人,死后墓葬于蟳埔,候氏后人顾了一翁氏人为之守墓。后有庄、陈、吴、蔡、张氏人家等先后相继从外地逃难移居此地安家,从事农耕。明朝永乐年间,黄驾山(蟳埔鱼业始祖),从惠安逃荒到蟳埔定居,开始从事捕渔业。随后,参与捕鱼的人员逐渐增多,鱼业不断发展扩大,成了远近闻的鱼业码头即渔村。一面靠山三面临海一带的前埔又盛产红蟳,名称就由前埔演绎为蟳埔,蟳埔村的村名就一直沿至于今。</p> <p class="ql-block"> 二、簪花、簪花围缘由 </p><p class="ql-block"> 簪花、簪花围习俗的起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簪花其实就是中国古代人头上的一种头饰,也叫戴花、簪戴、插花。通常就是由筷子状的鱼骨、象牙簪固定在螺旋状的发髻上,再由鲜花或其它材料制成的花朵缠绕起来 ,佩戴簪花于发髻上,后来演绎为花围。这一习俗在魏晋南北朝就开始流行,在后来的朝代中更加盛行,再后来又开始淡出,这个习俗就很少了。</p><p class="ql-block"> 泉州蟳埔村簮花及簪花围不但是传承的久远,而且一直沿袭至今,并且传承得较为完整。</p><p class="ql-block"> 蟳埔女是当地女性的统称,她们的头饰和服饰己成为泉州蟳埔文化的标志性特征。</p><p class="ql-block"> 蟳埔女头饰簪花及簪花围的“发式、发饰和装束”等方面,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讲究。11-12岁的女孩将菊花、玉兰花、山茶花等插满双鬓,十五岁时,就要由亲人为她们梳髻,也被称为是“大盘髻”,将头发扎成一个螺旋形盘在脑后,然后用一根象牙筷子固定起来,髻的周围鲜花团簇,称为“簪花围”。“簪花围”也又分为生花与熟花,生花就类比于时令鲜花,而这些生花都是蟳埔附近的黄菊、素馨花、玉兰花等小朵鲜花。熟花则是塑料、丝绢花这些人造花卉,“簪花围”一般用麻丝线缀环,套在发髻周围,可以绕三个小环到七环不等,并配以玉钗、银钗、梳子等饰品,故又被称为“头顶花园”和“四季花坛”。在普通的生活日常当中通常只需戴上2—3串花环,如果是有比较隆重节日的时候则会戴4—5串不同颜色的花环。</p><p class="ql-block"> 蟳埔女的服饰,因要常年劳作,其服装为简朴宽松的特点,上身衣服大都是赤褐色的,被称为“薯榔衫”或者“大据衫”,下身穿着一条宽大的黑色长裤,方便在沙滩上干活时挽起裤腿,红色的腰包里装配女人常用的随身信物。</p><p class="ql-block"> 泉州蟳埔村簪花围的颜色和搭配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红色:象征喜气冲天,常用于婚礼和过年。</p><p class="ql-block"> 黄色:代表人间富贵,是日常佩戴的常见颜色。</p><p class="ql-block"> 蓝色:象征宁静致远,被视为渔女出海平安的护身符。</p><p class="ql-block"> 簪花围的制作材料,通常使用鲜花和仿生花,象征鲜活的生命力和永恒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2005年“蟳埔女服饰”成功申报首批省重点非遗保护项目。</p><p class="ql-block"> 2008年,泉州蟳埔女的“簪花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三、蟳埔村概况</p><p class="ql-block"> 蟳埔村是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下属村,位于泉州市中心区东南,相距10公里左右,古刺桐港畔,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一面靠山(鹧鸪山)三面临海,面积约2.3平方公里,岸线总长3公里。有居民户约2000户,户籍人口约800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 蟳埔村是泉州市三大渔港之一,90%的人口从事渔业有关的行业。</p><p class="ql-block"> 蟳埔村以半曲形与丰海路主干道相连接,整体以网格状单元分布,形成网状的街巷特征。</p> <p class="ql-block"> 蟳埔村的建筑特色当属它的蚵壳厝,蚵壳屋具有冬暖夏凉且防潮的特点,蚵壳墙体坚固不易腐蚀,不积雨水,比红砖更加适合作为建房的原料。埔村蚵壳厝建筑主体材料是蚵壳、红砖、条石、木材、瓦。通常是在基底以上四围铺上红砖块和条石,其他的墙面均嵌以白色蚵壳。</p> <p class="ql-block"> 蟳埔人最信仰海上女神妈祖,古时每家每户均用船上的香火、造金身敬奉妈祖。</p><p class="ql-block"> 神诞节是蟳埔渔村神明崇拜的一个重要的时刻,蟳埔村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一起参加庆典,分别在每年正月廿九、三月廿十,九月初九。村落内举行“妈祖巡香”游行活动,各家各户都设立“香妈桌”,摆上鲜花、鲜果供奉,蟳埔女则“簪花围”,打扮得光彩照人出席这盛大的活动。有人挑着整框的花果,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提着灯笼举禽旗跟随着巡香队伍巡演,活动通常要举行好几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蟳埔女的“簪花围”习俗在泉州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蟳埔女的“簪花围”习俗,在泉州的其他地方还有一定的影响,如在西街等地也有簪花女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西街是泉州市鲤城区境里的一条全长为1700米,宽10米 历史文化老街。它也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蟳埔村,现已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地。</p> 蟳埔视频 西街视频 <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 ★上文下图</p><p class="ql-block"> ★有拍摄参数图片为作者所拍,无参数图片,属网络下裁。</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