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月的风还带着料峭寒意,我站在八达岭长城的索道站台,望着缆车缓缓攀升。脚下是苍茫的燕山山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城墙,像一条巨龙盘踞在山脊之上,这是我第三次登临长城,距离第一次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十八年。</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一九六六年的冬天,我随着大串联的队伍第一次来到了长城。那时的我,是一名热血沸腾的大学生(就读于东北工学院,现更名为东北大学)。背着简单的行囊,穿着单薄的棉衣,和同学们徒步登上长城。记得那天飘着细雪,凛冽的北风刮得脸颊生疼。我们站在城墙上,望着苍茫的群山,心中激荡着革命的豪情。那时的长城,在我眼中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是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我们高唱着革命歌曲,激昂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登长城是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借着来北京开会的机会,再次踏上了这片古老的土地。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下午,会议结束后,我独自一人乘车来到八达岭。夕阳的余晖洒在城墙上,给斑驳的砖石镀上了一层金边。我漫步在城墙上,抚摸着那些历经沧桑的砖石,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那时的长城,在我眼中是中华民族的见证,是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我站在敌楼上,望着远处的群山,心中涌起的是对祖国悠久历史的敬畏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退休离岗多年,头发掉了不少,腿脚也不再如年轻时那般利索。这次登长城,我选择了乘坐索道。缆车缓缓上升,透过玻璃窗,我看到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在群山之间。三月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城墙上,远去的山峦还留着些残雪,山间的树木已经冒出了嫩绿的新芽。</p> <p class="ql-block"> 下了缆车,我扶着栏杆慢慢登上城墙。春风拂面,带着泥土的芬芳。城墙上游人如织,有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站在垛口前,望着远方的群山,心中感慨万千。这一次,长城在我眼中不再是单纯的革命象征或历史见证,而是一个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的智者。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进步。</p> <p class="ql-block"> 我抚摸着城墙上的砖石,感受到它们粗糙的质感。这些砖石承载着多少代人的汗水与智慧,见证了多少历史的兴衰荣辱。如今的我,已经不再年轻,但站在这古老的城墙上,却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生命力。就像春天里的新芽,就像这焕发新生的长城,生命总是在不断的更新与延续。</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走下城墙。回望长城,它依然巍然屹立,在暮色中显得格外雄伟。三次登临,三种不同的心境,却都让我感到了长城的伟大与永恒。它不仅是一道城墙,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坐在返程的观光车上,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城,心中充满了感动与敬畏。我,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能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三次登临长城,是何等的幸运与幸福。这三次登临,不仅是我个人生命的印记,更是与祖国共同成长的时代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