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从血案悲歌到诺贝尔的荣耀

慧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宫不远处就是老城中心广场,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广场,整个中世纪的老城正是环绕它形成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不大,四周环绕着色彩斑斓的餐厅和咖啡馆,有点丹麦新港的味道,在各类明信片上常出现。广场中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静静伫立着一</span>座古老的喷泉,那是18世纪的老井遗址,也是斯德哥尔摩最早的水源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们不会想到在这座美丽祥和的广场上,500年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1520年11月,</span>发生了一起改变瑞典历史的斯德哥尔摩惨案——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在这里屠杀了反对他的92个瑞典贵族、议员和牧师,史称“斯德哥尔摩血案”。惨烈的屠杀激起瑞典人的愤怒,在古斯塔夫•瓦萨带领下,推翻了丹麦统治,<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斯塔夫•瓦萨</span>成为瑞典第一任国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这栋红色小楼,围绕每一扇门窗镶有白色方砖,若一块块无声的纪念碑,共92块。据说这是为纪念那些被丹麦人砍头的瑞典贵族而特地镶嵌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一侧是建于1776年的证券交易所。如今,这座建筑已成为诺贝尔博物馆、诺贝尔图书馆和瑞典学院的所在地,承载着科学与文化的厚重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直觉得关于诺贝尔,是遥远的不得了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和事</span>,这自然不是时间、空间上的遥远。但自从来到斯德哥尔摩便走进了诺贝尔的世界,这里有诺贝尔的出生地、诺贝尔博物馆、图书馆和已改成咖啡馆的诺贝尔的工厂、车间;有因诺贝尔颁奖典礼而闻名的音乐厅、市政厅,还有几处诺奖获得者生活过的旧址…… 总之,这里仿佛是一座为诺贝尔而生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1833年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出生在斯德哥尔摩Norrlandsgatan大街11号,老屋已不复存在,那里矗立着一座居民楼。我们参观了诺贝尔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嵌在地面上的诺贝尔奖章</span></p><p class="ql-block"> 诺贝尔是有史以来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瑞典人,他是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实业家、军火制造商和慈善家,在欧美20个国家开设了93家公司和工厂,一生中拥有 355 项专利,积累了巨额财富。然而,他的名字并未止步于财富,而是通过诺贝尔奖,永远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诺贝尔17岁远渡重洋,到美国及欧洲各地学习、考察,同时精通了多门语言。返回瑞典后,与父亲及弟弟共同研制炸药。<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也是一位著名的发明家。</span>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厂房炸毁,五人遇难,其弟亦在其中。1865年诺贝尔顶着各种压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斯德哥尔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炸药工厂,将硝酸甘油与硅藻土混合制成了达纳炸药,使硝酸甘油的运输和使用更加安全。</span>他的炸药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矿山、铁路、建筑等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当时硝酸甘油主要用于工业炸药领域。后来在1878年,威廉·穆雷尔医生尝试使用小剂量硝酸甘油来缓解心绞痛和降低血压,之后硝酸甘油才逐渐应用于医药领域。然而这位堪比钢铁侠的炸药大王诺贝尔最终却因拒服硝酸甘油,死于心脏病。</p><p class="ql-block"> 1896年患了心脏病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诺贝尔看到医生给他开</span>的药竟是他研究了一辈子的硝酸甘油,吓出一身冷汗。写信给朋友吐槽:这不是命运的极大讽刺?医生给我开的处方竟然是硝酸甘油!他拒绝服用,7周后心脏病复发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诺贝尔一生未婚无子女,他将绝大部分遗产用于奖励造福人类的杰出贡献者。</span>诺贝尔去世前一年立下遗嘱:设立五个诺贝尔奖项,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奖金占诺贝尔总资产的94%,即3100万瑞典克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诺贝尔遗嘱手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虽然空间不甚大,却珍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发明与创新。展区分为获奖者介绍、历史回顾和诺贝尔奖的起源与发展几个部分,向人们展示了120多年来,900多位诺奖得主如何改变了世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科学与人文界精英们的奋斗经历,使我们得以窥见这些了不起的人的精神世界。</span>走在这里是对人类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这些创造与创作者智慧和勇气的致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玛丽·居里(居里夫人)。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22年11月9日,在从日本到上海的途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尔伯特·</span>爱因斯坦通过电报知道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霉素的发现者英国细菌学家、生物化学家、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span>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重要馆藏——青霉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你不可小觑一张纸片、一支笔、一个小瓶子……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令人惊叹、令人感慨不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手拍下的一只小手提箱和它下面的一纸说明,让我知晓了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盖世太保追捕下逃往异国他乡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的这只手提箱似乎还带着奈丽.萨克斯的温度,还承载着她的思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6年奈莉·萨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奈莉·萨克斯(1891—1970),德国女作家。生于柏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span>。</p><p class="ql-block"> 她自幼喜爱音乐、擅长钢琴演奏,17岁时开始学习创作诗歌、小说和戏剧,与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有了书信交往。也是这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萨克斯随全家去疗养地度假,邂逅一位40岁男子,初恋随之失恋,17岁的萨克斯为此自杀未遂,在医生建议下开始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绝望,从此,写作成为她逃离毁灭的方式,且一发而不可收。1921年出版处女作《传说与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3年希特勒统治后,大批被迫害的犹太人流亡国外,没有国外亲友的萨克斯只得留在柏林。在</span>遭遇丧父之痛后,旧情重燃的男友,又因参与抵抗纳粹运动而被杀害。萨克斯与母亲<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法西斯排犹恐怖中,在盖世太保眼皮下惊恐地生活了7年,还是</span>收到了遣送集中营的命令。<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0年5月16日她和母亲搭乘几乎是最后一班客机在女友和拉格洛夫的帮助下,提着一只小手提箱,里面装着她们的全部家当和她的诗稿,仓惶逃离了德国,去往陌生的斯德哥尔摩。这几年惊惧不安的经历成了伴随萨克斯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尽管在文学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且不断获得大奖,甚至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眷顾,她却频繁出入精神病院,奥斯维辛一直笼罩着她的心灵。</span></p><p class="ql-block"> 在萨克斯的诗歌、小说、诗剧中《伊莱》最为诺贝尔奖评委会赏识。她的诗篇主题大都是逃亡与追逐,杀戮和死亡。由无韵的、自由流畅而又节奏强烈的语句构成,富有舞蹈的旋律;语言幽深、悲伤的美震撼着读者的心。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很喜欢她的《你坐在窗口》诗中的这几句:</p><p class="ql-block">天在下雪</p><p class="ql-block">你的头发雪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而我哀叹着倒向你的白色,</p><p class="ql-block">你的雪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莫言,2012年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对于诺贝尔设立文学奖有人觉得奇怪,其实诺贝尔对文学、哲学的爱好与对科学一样伴随终生。诺贝尔还撰写过小说与戏剧,文学成为他的心灵避难所。曾经读过他18岁时写下的一首诗,相信他有诗人的特质,还记得其中的几句:</p><p class="ql-block">你说我是一个谜语——也许是</p><p class="ql-block">对我们所有人来说谜语都无法解释</p><p class="ql-block">以痛苦开始,以更深的折磨结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屠呦呦,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p><p class="ql-block">  除了莫言和屠呦呦等杰出文学和医学奖得主的成就。还有中国公民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及外籍华人获奖者的展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奇怪的是起意建立这个诺贝尔博物馆的竟是希腊人历史学家吉奥戈斯·马库。博物馆的3500件藏品也都是马库家族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其中包括维克多·雨果写给诺贝尔的信件、俄罗斯油田地图以及炸药工厂的股权证书等物品。据说当他发现诺贝尔有两个朋友都姓马库,于是他就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我想应该是缘于他内心的崇拜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瑞典大型纪念诺贝尔的场馆除了诺贝尔博物馆、白桦山庄诺贝尔故居纪念馆,还有一个地方是我们在电视上都曾看到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建于1911年,历时12年于1923年建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座漂亮的红砖建筑,</span>堪称瑞典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与哥德堡市政厅、奥斯陆市政厅和哥德堡教堂被一起誉为北欧的四大古典建筑,是历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 然而,使之闻名遐迩的不仅是建筑,还有诺贝尔举行盛大宴会的赫赫盛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右侧是一座高106米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楼,上</span>有三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镀金</span>皇冠,<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它</span>是14世纪以来瑞典的象征,代表着曾经的瑞典、丹麦、挪威三国的卡尔玛联盟,将其放置在市政厅上,是对瑞典历史上这一重要联盟的纪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来到斯德哥尔摩梅拉伦湖畔,这是一座很别致的建筑,与看过的众多市政厅不同,塔楼临水而建,巍然矗立,整个建筑外墙红砖砌成,与水面平行,加之装饰性极强的纵向窗,整个建筑犹如一艘航行中的大船,壮丽恢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宫崎骏动漫取景地的了,但在国内青海茶卡盐湖旅游时进入了他的《千与千寻》拍摄地,很美的感觉。这两天在斯德哥尔摩又不断走进他《魔女宅急便》的拍摄实景地,影片中的魔幻世界一一变成实景出现眼前。动漫中KIKI初到新城市时,飞跃拱桥引发群众骚乱的戏,实景就是斯德哥尔摩国王大道上的一道三洞拱门,还有前面看过的斯德哥尔摩大教堂、瑞典王宫、刚刚走过的老城中心广场都曾入镜,而影片中飞船被钟塔挂住的那一幕,正是在眼前这座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尖塔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功能与欧洲其他城市的市政厅并无二致,不同之处在于它还是每年诺贝尔奖杯最终归属的揭晓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前面湖边立着两尊姿态优美的雕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拱门内的临湖长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厅台阶上,回望临湖长廊,阳光透过一排拱门照射进来,如金光穿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上台阶便进入内庭院式的大厅——蓝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诺贝尔奖自1901年起,几乎每年12月10日颁发,以纪念诺贝尔的逝世。这一天在瑞典<span style="font-size:18px;">斯德哥尔摩</span>颁发大部分奖项,在挪威奥斯陆则专门举办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每年颁奖后,瑞典国王和王后都在蓝厅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举办盛大宴会。这是颁奖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王、王后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嘉宾济济一堂,这是最高规格的荣誉和庆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楼走廊与侧门。细看蓝厅的每一处设计都极为精美典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面两张照片是二楼侧门上的细节,<span style="font-size:18px;">门上面的雕像是设计师拉格纳尔·厄斯特贝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整个大厅包括每一根廊柱顶端的雕塑,随处可见精彩。内部设计融合了北欧民族浪漫主义与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据说原先计划在红砖外铺上蓝色的马赛克,即瑞典国旗的颜色。‘’蓝厅‘’的名字都叫出去了,但当设计师看到美丽的传统手工制作的红砖后,便放弃了这一想法。因此‘’蓝厅不蓝‘’也就成为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一个典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楼梯旁安放着一架管风琴,它的音箱在屋顶的犄角处,这架管风琴有10270支音管,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大的管风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晚宴后,获奖者与嘉宾们即从蓝厅楼梯前往二楼的金厅参加舞会,这是诺贝尔庆典的一个经典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参观中我们两次从这一楼梯上走过,不论上下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如履平地的感觉,原来为了使身着各种礼服与裙装的来宾能优雅行走,</span>设计师让他的夫人穿着多种款式的高跟鞋和长裙,在不同尺度的台阶上反复行走,才确定了台阶的宽度和高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富丽堂皇的金厅。</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厅纵深25米,四壁是用1800万块一厘米见方的金箔和各种彩色玻璃镶成的一幅幅壁画。这是以俗称三明治方法制作的,在双层玻璃间夹着金箔,而不是金色纸,据说仅这些金箔</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掉10多公斤黄金,是一位不肯透露姓名者捐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些金箔和彩色玻璃镶成的一幅幅壁画,在灯光映射下,无数光环笼罩,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中墙上的大幅壁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市政厅的“镇厅之宝”。</span>上面端坐着神采飞扬的梅拉伦湖女神,女神脚下的两组人物,一组是欧洲人,一组是亚州人。其中有一身着清代服饰的中国人,被认为是康有为。这幅壁画象征着梅伦湖与波罗的海结合而诞生的斯德哥尔摩是人类向往的美好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金厅两边窗口的壁画:一边描绘了瑞典从海盗时期到近代工业化的历史;一边是瑞典历史上著名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斯德哥尔摩议员们开会、投票的地方——议会大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看到每个议员的桌子上都有名字,边上还有旁听席,所有斯德哥尔摩市民都可来此旁听议员们开会、表达自己的意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保留着维京人船底结构的屋顶</p><p class="ql-block"> 议会大厅,我最喜欢的是大厅内船形屋顶。据说在工程即将完工时设计师发现,还没来得及铺设顶棚的屋顶像一艘倒扣着的船,记得在哥德堡玛斯胡戈山丘上,也有一座古朴的红砖建筑,里面也是这样的船型屋顶,那是哥德堡大教堂。瑞典人的这种审美特色,完美地体现了北欧维京时代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于是,设计师改变了主意,又在屋顶上画出蓝天白云、日月星辰,以示议会所探讨的话题,没有见不得光的内容,以中国文化来表述就是此心昭昭,日月可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