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 王平安</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464536611</p><p class="ql-block"> 图片系自拍和方老师提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今天主要话题,是讲叙几件方清刚老师多年收藏的原石及拓片,既符合“古玩收藏家联盟”主题,又彰显被称为“百科全书”汉画像石的丰富内涵。</p><p class="ql-block"> (汉画像残石)</p> <p class="ql-block"> 方清刚老师收藏的汉画原石、原砖,包括他打拓的拓片,品级高、品相好,观赏性极美,绝对是金石传拓的天花板。2千多年的东西谈不上完好无损,却每方都是精雕细琢,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 方老师经常飞往各地讲座和文化交流,其性格内柔外刚,工作严谨又爱惜自己羽毛,坚持要在拓制的摹片上郑重盖上个人印章。他说,我是要以个人信誉担保,经我手的拓片保证完美质量。</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汉画传习馆”参观后一致公认,方老师拓印精益求精,细节毕现、纹理清晰、墨色分层,质量堪称上乘,忠实还原了原汉画效果,少有能出其右者。</p><p class="ql-block"> 感谢方清刚老师的传拓,让历史留下一份真实和永恒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本文中,有些古韵今风的精品汉画像图案笔者故意隐而不发。为啥?</p><p class="ql-block"> 我想说的是,诸位对汉代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甭再浮光掠影消磨时间看照片了,欢迎来方清刚老师的几个博物馆看看原石、请走几2张原拓呗。</p><p class="ql-block"> 我敢肯定,你一定会开心到当场咆哮!</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段绝非广告,披肝沥胆、推诚爱物之言。</span></p><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下面两方汉画像石解说词,是方老师辛勤原创,没有噱头,全是干货。</p><p class="ql-block"> 根据原石诠释出文字,享有专利权哦,这点也是我最仰慕方老师之处。不得不说,很多商家、藏者都在薅他的羊毛――传抄和剽窃,许多辛苦都给别人做了谋利的嫁衣。</p><p class="ql-block"> 我是经过方清刚老师特许,将几幅图片和方老师写的解说词非谋利性转发给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期待双方合作设展,将厚重的中原地区(黄河流城)的汉画历史与燕赵和明清文化融合交流。</p><p class="ql-block"> 介绍第一方汉画像石,盘古开天地</p><p class="ql-block"> (盘古开天地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 中国神话传说,洪荒伊始,天地未分,宇宙一片混沌,黑暗无边。巨人盘古沉睡一万八千年后醒来,抡起巨斧劈开黑暗,于是有了天地。盘古顶天立地,死后化成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河流、草木百虫。画像石的上面圆盘中有一鸟,表太阳和三足乌。下面圆盘中有一蟾蜍,代表月亮。乾坤之间,日月郎朗,创世神盘古,头生四目,戴山形冠,一手执凿,一手执锤,在开辟天地。画中太阳旁边栖息一只猫头鹰样的鸟。</p> <p class="ql-block"> 画像中表达有多重寓意:</p><p class="ql-block"> 1、表示盘古开天前“天地混沌如鸡子”。</p><p class="ql-block"> 2、表示太阳鸟可以进进出出于太阳。</p><p class="ql-block"> 3、圆盘中是一只轮值的三足乌。</p><p class="ql-block"> 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的《三五历纪》,但并不说明三国以前就没有盘古创世神话。河南南阳、山东济宁、江苏徐州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都有盘古开天辟地画面。</p><p class="ql-block"> 第二方,太平有象</p> <p class="ql-block"> 此汉画像石由2块巨石组成,青石质,四棱柱体。单石规格为165cm×45cm×45cm。单石重约1500千克,二石计重约3000千克。石为南阳蒲山青石,扣之如磬,局部半玉化。</p><p class="ql-block"> 《太平有象》原石三面刻画,共镌刻4幅。画面综合运用写实、夸张、变形、反透视等手法,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完美地熔于一炉,线条飘逸流畅,生动表现了人间、仙界、天上三重宇宙的美丽图景,是汉画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第一面为《太平有象》,尺幅为330cm×45cm,表现二神人、四神兽相斗相戏、人神共处、百兽率舞、天人合一的理想国图景。其中的白虎一面双睛,具有典型的“立体主义”特征,被称为“毕加索之虎”。</p><p class="ql-block"> 虬角应龙的造型萌态可掬,又“神气”十足。角抵之辟邪头颈沉巨而体态优雅、四蹄轻灵,目眦欲裂,呼之欲出。左边的大象被雕刻者分作数块,象躯又被分割,但没有割裂感,反而使大象既厚重又雍容,完全没有笨重之感。整幅汉画是《山海经•大荒南经》臷民之国里人神杂处、不耕而食理想国之形象表现。</p><p class="ql-block"> 河南上古为豫州,简称豫。《说文解字》释豫为“象之大者”,现代学者认为豫字本义为人牵象。河南博物院大堂巨幅墙雕刻画的巨人站在两头大象之间,反映原始社会河南的典型图景,寓意即此。所以汉画《太平有象》还是河南的象征。原拓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展出,并被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等权威机构收藏。2012年12月3日光明日报报道采用此图为压题图。</p><p class="ql-block"> 第二幅舞乐图,反映“自汉以后,乐舞浸盛”。</p><p class="ql-block"> 第三幅为《二仙戏鹿》,刻画身长羽毛羽翼、披羽毛外衣、能飞翔的仙人,凌空追逐一只灵动奔逃的仙鹿。</p><p class="ql-block"> 第四幅为《九尾狐》,在祥云笼罩里,一神人腾云驾雾,仪态安闲;有一只九尾狐,古人视为祯祥之物。</p><p class="ql-block"> 该《太平有象》局部拓片曾于2012年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展出,被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等权威机构收藏,全图由北京鲁迅博物馆收藏。拓片收入《帝乡之花——中国南阳汉画一百二十品》《太平有象——汉画像六十品》《中国民间收藏汉画像石选集》等书。</p><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 对汉画像古石的热爱,方老师眯缝着眼,如同沉醉在两千年时光的河流,无法自拔。我斜睨着他,每当目光轻轻拂过那些收藏的断裂斑驳老石,他眼眶噙泪,眸子闪烁着仿佛能穿透岁月迷雾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笔者拜访方老师时合影,那天郑州飘雪,人冷得瑟瑟发抖)</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馆藏每一方汉画像石、每件汉砖,在方老师眼中都是活生生的历史,承载着岁月的辉煌与沧桑,令其如痴如醉,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 他喃喃细语,仿佛在与画像石中古人对话,能洞察石的内部。静默的老石能感受到近在咫尺的的呼吸。每一次对视、每一次抚摸,都是心灵深处的一次交织与满足。难怪周围人都称其“石痴”,这份对汉石的痴情,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而是灵魂深处对历史无尽的敬重与探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因文章篇幅原因,笔者遗憾搁笔,待下次再聊。</p><p class="ql-block"> 正是:</p><p class="ql-block"> 原石朴朴古韵长,</p><p class="ql-block"> 汉风犹在画中藏。 </p><p class="ql-block"> 百刻千拓留胜迹,</p><p class="ql-block"> 墨光万古映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