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名人

文曲书苑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开国明君,还是中国英主,在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主独立,振兴国家,兴利除弊,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业绩中,其彪炳史册的文治武功,总是与一大批德才兼备、英勇善战的贤明良才和将士的辅助与效力分不开。他们一经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结合,紧紧地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站在一起,就变成了改造自然,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志立传人物,远无详细记载,从民国时期开始,有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抗日战场的永仁籍将士,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盐边剿匪、1979年边境自卫还击等历 次战争中,永仁县不少各族儿女,随军转战、历尽艰辛,奋勇杀敌,在外地壮烈牺牲者;还有在修筑成昆铁路中英勇献身的铁道兵指战员;也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牺牲的民兵。他们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的生存英勇奋斗,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名永载史册,光照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寸方田(1880 -1951)(又名寸怀芬,永仁县大田镇(今四川省攀枝花市)人。寸方田好文乐善,和蔼谦恭,忠恕待人,长于理财,民国4年(1915)地方士绅公推其办理团务,寸继练兵筹械,任怨任劳,率部严守江防,缉捕盗匪,境内连年安宁, 苴却行政委员将其功绩报省,省府授金色梅花章一枚。靖国兴军,寸率地方健儿随华封哥部入川。筹办粮秣以充军食,事毕旅梓,仍整顿团务。民国9年(1920)冬,省府令编沿江各团为队,永仁编为第三大队,众荐寸为大队长,并由第一卫戍司令部司令员委任。苴却辖境江岸(金沙江)长达数百里,大小渡口数十个,寸悉心扼塞要害, 严密布防。时邻县大姚、元谋被川匪攻占、唯县邑独得安宁。民国16年(1927)邻县股匪猖獗,将入县境,县知事饵鹏挂印潜逃.地方民众推举寸代理县知事二月。其后,上级委寸为国民革命军三十八军边防独立团团长。民国17年(1928)秋任边防独立旅旅长,奉命肃清大姚、盐丰(今大姚县石羊镇),华坪股匪以恢复地方秩序。寸先命一团长简午堂,三团长夏承禹率所部由昙华山进攻盐丰,又令二团长杨继先由中和进取 大姚,寸率司令部由永仁进发大姚,复过盐丰,会合各团转攻华坪,未及1个月,大姚、盐丰、华坪三县被攻克,所过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对所俘人员除确有罪恶 者决不妄杀。寸方田除以保境安民为己任外,还热心地方公益,民国11年(1922)起,联络三区绅耆禀设县治,后经苴却行政委员李嘉棋、赵韩文力陈,国民政府于民 国13年(1924)批准成立永仁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寸虽身在军旅,但戎马之间仍不忘兴办地方教育,首倡创办县立初级师范及中区 (大田)高等小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寸曦炳,字旭初,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永富乡人。一生从事家乡教育工作。寸曦炳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后考入昆明承德中学,毕业于云南省立模范高级师范。1911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博物地学部。在进步学生领袖程潭秋、钱亦石等人的领导下,参加了罢课、游行,反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及抵制日货等学生爱国运动。1919年参加七国学生中亚生物考察团,并写出论文。寸为考察团代表,参加了法国巴黎生物研究协会举办的学术讨论会,获得奖章及显微镜、照相机等。1920年回国后,寸先后在云南昆明省立优级师范学堂、省立甲等农业学堂、求实中学等校教生物课,并短期应聘为省教育厅视导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寸视察全省中学教育时即萌志改变家乡贫穷面貌,首抓教育。1924年当地李复初、寸芳田等乡绅,邀寸回乡兴学,他放弃省城的优厚待遇,欣然应允。一家五口从昆明迁回家乡后,寸被首任县长赵韩文委任为永仁县劝学所所长。当时农村办学,难找教师。寸便在县城桂香书院办师范,兼校长。办学无经费,寸四处奔走求助,群众极力支持,县里召集各界士绅筹集到银元3000元,于1924年9月举办男、女初级师范各一所,招收男师生66名,女师生19名,学制4年。寸拟定教学计划,采买书籍杂物,兼任教师,组织学生上街宣传男女平等。第一期毕业后,男女师范停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年永仁县劝学所改为教育局,寸任教育局长。寸发现私塾教材陈旧,教学保守,不利青少年智育发展,便拟定了《永仁县教育局取缔私塾规程》,经呈报云南省教育厅同意,私塾被取消。寸立即发展小学教育。1930年至1933年,永仁境内新增初级小学20所、21个班,新增小学生960人。1937年永仁县小学已达129所,是寸就任劝学所前(1923年)的3.4倍;小学生已达7035人,是1923年的7倍;小学教员173人,是1923年的3.7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小学发展起来后,高小生升初中又成了一个突出问题。寸又和地方进步人士联名倡议办永仁县立初级中学。经县长召集会议多方讨论,决议县立初中由上、中、下三个区轮流办,下区(今仁和镇)的校舍先落成,由下区开办,1929年春,永仁县立初级中学在仁和成立,开始行课。寸被推举兼任校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0年,昆明教育部门为表彰寸曦炳,送木制匾额一块,刻“大学士第”四字,上款“赠给教育家、生物学博士寸曦炳先生”。1941年,寸调任云南鹤庆、丽江、中甸、维西区教育视导员。1944年复任县教育局局长。1946年卸职回大田继续任中学校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的一天,法国驻云南领事偕夫人从昆明到大田,听说寸曦炳是永仁名士,制有标本和生物著述。特邀大田天主教堂法籍神父白乐山引见。见寸标本橱藏室和生物学著述后,提出购买动物标本,遭寸的婉言谢绝。当领事继续用相机拍照时,又遭拒绝,并引起争吵。经神父劝阻才罢休。事后,吃饭时寸曦炳对客人说:“这是标本,我花了心血的,决不出卖”。作为礼节,临走时,寸送了一个蛇磐石松树的标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寸曦炳出席永仁县人民政府召开第一次全县教育行政会议,研究了小学教育普及问题。大会决议中写道:“我县元老寸旭初校长从事教育30余年,满园桃李,咸赖心宣,灌输栽培,成绩斐然,对本县教育之推动勋绩卓越,应予由大会颁奖锦旗,籍表微忱,以励束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永仁县第三区(今大田乡)指导员安排寸在任大田中心小学校长的同时参加宣传工作。他满腔热情把报刊上的连环画《美帝侵华百年史》放大、着色共40余幅,在全县流动展出两个多月,鼓舞了群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后染痢疾,病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寸曦炳先生、夫人欧阳静贞及大女儿寸琼辉</p> <p class="ql-block">寸秉信(1854~1913) 字诚斋,苴却巡检司输诚里人。寸秉信四岁丧父,二十岁丧母,家境贫寒,十二岁时便拜师学雕砚。农事劳作之余,他自制刀具,取金沙江边石料,潜心雕琢墨砚40余年。他虽然不识文墨,但想象力丰富,根据石料特点,以民间传说“龙凤呈祥”“双龙戏珠”“八仙过海”“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为题材,以石取形,巧妙布局,精心雕刻。他制作的石砚深受川、滇两省文人墨客青睐。清宣统年间,苴却巡检司巡检宋光枢取寸秉信所雕的石砚送至云南省府,参加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举行的国际性特产展,获奖。后该砚被送至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由于该砚石料独特,石眼特多,石质坚韧,润密如肤,存墨不腐,积水不涸,加之雕琢精湛,造型古朴,线条明快,栩栩如生,受到专家好评,被选为文房佳品。寸秉信雕刻苴却砚上千方,每件作品都独具匠心,但流传后世的不多,曾倾尽生平技艺制作“双龙戏珠”尺余大砚,视为珍宝。该砚后被团总寸芳田强留保存,后寸芳田家被焚,该砚也被毁于烈火之中。寸秉信的代表作是“荷叶二龙戏珠”砚,此砚呈圆形,直径为八寸,边沿被打磨成荷叶状,如一片荷叶。砚额雕刻有一对苍龙,两苍龙呈对称状,昂首翘尾,吞云吐雾。采用难度极大的镂空雕技艺,整个图案犹如一幅剪纸。更加精彩的是,巧妙地利用苴却石中天然的一个石眼,使之成为被两条龙戏耍的绿莹闪亮的宝珠,古朴之风令人叫绝。寸秉信秉性刚直,不求仕途,除工于砚雕外,亦苦习吟诗作对,曾书联曰:“门前金沙为玉带,屋后石顶作乌纱”。民国二年,云南省府在昆明办制砚厂,命寸秉信赴昆明传授雕砚技艺,因久病缠身,未及启程即病故,终年59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