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昭苏湿地,继续我们的旅行。 "印象灯塔红色小镇"位于伊犁州昭苏县昭苏镇吐格勒勤村,是全疆唯一一个以红色知青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景区,也是昭苏县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div> 毛主席曾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上世纪70年代,来自北京、上海、乌鲁木齐等地一千余名知青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来到昭苏,为边疆发展献出了自己的汗水与青春。"印象灯塔红色小镇"充分再现了知青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场景。</div><div> 走进"印象灯塔红色小镇",走进这历史的恢弘画卷,感受红色知青文化,体验知青生活。<br> 知青馆以"史脉为线、图文与实物相互印证",全面、清晰、真实地展示当年知青生产生活全过程,通过大量珍贵的照片、实物以及知青历史背景介绍,让前来参观的人们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到了过去那一代人的经历和挫折。<div><div><br></div></div></div> 国家四A级景区。 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干一辈子革命,做一辈子毛主席的好学生。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div> ————毛泽东</div>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芳华岁月<br>知识青年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相互帮扶,感情深、情义重,知青和群众相互依赖,渐渐各民族之间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当时条件艰苦,在昭苏高原这片黑土地上无私奉献了42年,知青们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初衷:一切为了孩子,这只是一个缩影,还有许许多多扎根超苏、建设昭苏、奉献昭苏的知青,他们上演着一个个民团结之花在昭苏大地上绽放。 抽陀螺是中国传统的民俗体育游戏,流传甚广。陀螺为木制圆推形,上大下尖,将箭头着地,以鞭绳绕螺身,然后旋转放开鞭绳,带陀螺着地,以鞭绳抽之,使其旋转。<div><br><br></div> 摔四角也叫摔元宝,如是用较硬的紙折叠成正方形,这就是四角。一方将四角平放于地,另一方用力用手中的四角去摔,用摔出去的风把对方的四角翻过来。输的一方四角归赢的一方所有。 跳绳是一人或众人在环摆的绳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游戏。 跳皮筋是经典的几项游戏之一。是我们小时候最为流行的游戏。是女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之一。 踢毽子,是经典的游戏之一,现在演变成毽球,纳入了体育比赛项目。我们小时候,不仅要踢得好,毽子还要做的好。为了做毽子,要积攒大公鸡的羽毛、中间有四方孔的铜钱,以有一个漂亮的毽子而牛......。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 远方的朋友来相会:<br>踏上西去的3列车,怀揣着梦想和志气,乘坐"和平号"列车奔赴知青岁月。 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青告别家乡,克服一路艰辛,与当地各族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与边疆人民一道齐心协力,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灯塔知者馆简介<br> 自一九六八年中央决定知识青年开展上山下乡运动以来,全国各地知青积极响应号召,毅然告别城市,先后踏上北上、西去的列车,到偏远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此过程中,一批批内地和新疆各城市的知识青年,先后来到昭苏插队。<br>据不完全统计,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十余年时间里,先后到昭苏接受上山下乡再教育的各地青年多达一千余名,其中来到灯塔牧场的知青共有二百八十余名。<br> 知青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锻造出的特殊群体,他们的青春岁月与共和国同步,他们的艰苦奋斗为共和国添砖,他们的勇往直前为共和国奉献,他们的敢于担当为共和国分忧,他们是一个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群体。<br> 盛世修志,志传盛世。为纪念、传承知青精神,自二零一三年初建以来,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自治州文旅局昭苏县委、政府以及江苏泰州援昭指挥部等各方面力量的鼎力支持下,昭苏县在当年知青入驻昭苏工作生活的原址基础上,通过修缮、恢复,建设了灯塔知青馆。<br> 灯塔知青馆位于昭苏镇吐格勒勤村,占地约三千平方米。目前是国家 AAAA 级景区、自治区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也是全疆唯一的以70年代知青生活为主题的展馆,在建党百年之际,还被国家四个部委评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爱国守边·青春无悔"的第一站。<br> 作为国家 AAAA 级景区,景区分为集散区、复原区、实景区、主题餐厅区、散客餐饮区、红色驿馆区等六个游览部分。<br>这里展示了当年来自全国各地上千名知青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陈列了他们战天斗地、挥洒热血与泪水的历史文物与丰实文档,这段历程是共和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忆苦思甜的活的教科书,是特殊年代留下的生动见证。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芳华岁月 青涩的青春。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一封家书。 把回忆寄给远方。 找寻当年的脚印。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毛主席的书,都要读。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激情燃烧的岁月<br>当地群众和知青齐上阵,横幅满天、彩旗招展,工地上,号声不断、哨声不息,无论严寒酷暑,他们战天斗地的珍贵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不仅建设发展了边疆,同时在边疆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青年队伍。<br> 知青上山下乡,知青们不停地践行着自己的使命,在他们的手中一把把镰刀不停地挥舞,汗水挥洒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血汗铸就了当地村民无穷的喜悦。在这艰苦漫长的知青岁月里,他们最终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理想,呐喊着"岁月如歌,青春无悔"!<br><br>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div><br></div> 感叹,过去积累经验教训;感恩,现在的美好生活;展望,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