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看展: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上)

Wanger

<font color="#ed2308">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br>展览时间:2024.12.14-2025.04.06<br>展览地址:南山博物馆一层一号展厅</font><br><font color="#ff8a00">展览介绍:<br>胡汉民族融合,东西文明荟萃,创造了辉煌的鲜卑文化。云冈石佛、龙门石窟雕刻精湛,惊为天人;永宁寺宝塔辉煌壮丽,无与伦比;魏碑书法,雄强灵动,别成一体;丝绸之路,贯通东西,驼铃声声不绝于途。太和改制,治国大计,卓有成效,成为隋唐制度的重要源流。让我们透过吉光片羽的鲜卑文物,重温逝去王朝的峥嵘,感悟一千六百年前独特、厚重和辉煌的拓跋鲜卑文明。</font> 拓跋鲜卑为鲜卑中的一支,属东胡族系。约公元前1世纪时拓跋鲜卑先民从茫茫大兴安岭走出,向水草肥美、地域辽阔的大泽(今呼伦湖)进发。之后继续向西南迁徙,居阴山地区,肇建代魏于盛乐,播下心向华夏、渴望交融的种子。<br>此后鲜卑人更以前所未有的豪气,建都平城,成为被纳入正史序列、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迁都洛阳后,根植于邙山洛水间的拓跋鲜卑,通过易汉服、讲汉语、胡汉通婚等诸多举措,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汇起来,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font color="#167efb">第一单元 拓拨肇启</font><div><font color="#167efb">拓跋鲜卑,从茫茫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出发,一步步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潮之中。巍巍兴安,滚滚呼伦茫茫敕勒,拓跋鲜卑族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从森林到草原,谱写了一曲顽强奋进的民族史诗。他们在诸多民族中几经辗转,最终脱颖而出,屹立草原。拓跋鲜卑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雄心,完成了由部族向国家的转变。</font><br></div> 第一节 源起兴安 石镞<br>春秋战国<br>1980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遗址出土<br>呼伦贝尔博物院藏<br>直边凹底石镞,白色半透明。尖端较锋利,侧边及凹底呈不规则锯齿状,为压剥后留下的痕迹。一尾翼残断。<br>石镞<br>春秋战国<br>1980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遗址出土<br>呼伦贝尔博物院藏<br>山石核上打击下来后,简单压剥其边缘后成形,一面较平,一面中间起一道棱脊,底部收平。 骨锥<br>春秋战国<br>1980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遗址出土<br>呼伦贝尔博物院藏 骨料<br>春秋战国<br>1980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遗址出土<br>呼伦贝尔博物院藏<br>由动物骨中间 劈开成形,其中两件一踹各有一圆形孔。应为制作骨器的原料。 青铜带饰(3件)<br>东汉<br>1959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1ài)诺尔鲜卑墓群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 青铜带饰(3件)<br>东汉<br>1959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1ài)诺尔鲜卑墓群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铜质、圆形、表面凸出为半球形共三件,其中两件四周有圆点及云纹透孔,中间有方孔。另一件素面中间有小方孔。出土时位于死者腰部,应为带饰。 翼马纹鎏金铜带扣<br>东汉<br>1959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1ài)诺尔鲜卑墓群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div><br>骨𫔎(jué)<br>东汉<br>1959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1ài)诺尔鲜卑墓群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骨质,整体呈亚腰形,上有“工”字形孔,扣舌已失。此灯带扣在两汉时期的中原和北方鲜卑墓中都有出现,汉代以后未见出土。</div> 三鹿纹金牌饰(复制品)<br>呼伦贝尔博物院藏 珠饰<br>汉<br>呼伦贝尔博物院藏 玉石项饰<br>东汉<br>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完工墓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项饰,由绿松石、骨制品、玛璃珠和料珠等相间穿连而成。骨制品呈管状。绿松石分圆柱形、扁体圆形、长方形、八棱柱形等,两侧或中问有孔。玛瑙珠为红色或黄色扁圆形料珠为蓝色扁圆形。 管状石串珠<br>东汉<br>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完工墓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项饰,由管状石相间穿连而成,串珠为黄褐色。 蚌饰<br>东汉<br>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完工墓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浅白色蚌。圆形,上面鼓起,有弦纹<br>下面磨平,中有穿孔,可作为项饰。 珠饰(2件)<br>东汉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鲜中墓群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 双孔青玉饰片(2件)<br>东汉<br>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鲜卑墓群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青玉饰品。底部有小孔分布,用以连接。呈梯形状,上窄下宽,表面较为光滑。 涡纹骨耳坠<br>东汉<br>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石家沟墓葬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主体部分用骨片磨制而成,坠钩为铜质。上端三组两两对称涡纹,由上至下逐渐增大。下端为一大园,上亦刻涡纹。耳坠中部有三个重圈纹。该墓另有铜质、金质涡纹耳坠出土。 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br>西晋<br>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小坝子滩窖藏出土<div>内蒙古博物院藏</div> 乳钉鱼鳞纹陶壶<br>魏晋<br>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白音芒哈乡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撒口,腹外鼓,圆底。口沿下饰乳钉纹、鱼鳞纹,底部有烟炱迹。 几何纹灰陶罐<br>魏晋<br>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白音芒哈乡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细泥质灰陶,侈口,舌状唇,束圆颈,斜肩,鼓腹,平底。颈部施竖向几何纹。 联珠纹小金钟<br>魏晋<br>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征集内蒙古博物院藏<br>金质上窄下宽 ,下部呈弧形。连珠纹又称“联珠纹”,是中国传统纹样中的一种几何装饰纹样。 管状金饰<br>北魏<br>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三道营乡另皮窑村古墓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金质,呈管状,两端圈口分布规律齿状,柱身带有镂孔。 鎏金青铜缀饰<br>魏晋<br>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中心旗织机渠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铜质,呈长方形。两边有穿孔,浮雕“8”字纹表面鎏金。<div><br>双龙头形青铜带扣<br>魏晋<br>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中心旗织机渠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铜质,上下为龙头形,侧身为弧形连接双头,双头之间有带扣连接。</div><div><br>乳钉纹铜饰牌<br>东汉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石家沟墓葬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div> 石镞(3件)<br>汉<br>2011年内蒙古满洲里市蘑菇山鲜卑墓群出土<br>呼伦贝尔博物院藏 石镞(2件)<br>东汉<br>内蒙古吉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完工墓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燧石打制。其小一件微透明,淡灰绿色,为压剥工艺制作。另外一件通体较瘦长,虽桂叶形,尾部略最扁圆状,前段两侧压剥成刃,两面中部略起棱脊,横剖面是菱形。<div><br>骨镞<br>汉<br>2011年内蒙古满洲里市蘑菇山鲜卑墓群出土<br>呼伦贝尔博物院藏</div><div><br>铜镞<br>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塔头山南出土<br>呼伦贝尔博物院藏</div> 骨镞(5件)<br>东汉<br>1959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1ài)诺尔鲜卑墓群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兽骨磨制,镞身为四楼形、镞头尖锐锋利。镞身与镞链之问是过渡状,由镞身向镞链倾斜渐细,至中涨形形成圆形台面。其下为镞链,呈长圆锥形,尾端锋利。 骨弓弭<br>东汉<br>1959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1ài)诺尔鲜卑墓群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为了增加弓得的强度,常在弓的两端附加一组与弓干质地不同的部件,一般称之为弭,因外形似人耳,又称弓耳。一端有半月形锲口以放弓弦,出于耐腾度的要求、一般以骨、角制作,也有铜、玉、蚌等质地。 重圈纹骨柄角形器<br>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石家沟墓葬群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 鹿角金步摇冠饰<br>魏晋<br>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两河子窖藏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 玉剑璏(wèi)<br>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剑璏是古代装饰宝剑的玉饰之一,穿系于腰带上,即可将剑固定于腰间。《说文》:“璏,剑鼻玉饰也。”又名剑鼻。 凸弦纹陶罐<br>汉<br>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哈克团结鲜卑墓出土(当地农民收集)<br>呼伦贝尔博物院藏 凸弦纹陶罐<br>汉<br>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哈克团结鲜卑墓出土(当地农民收集)<br>呼伦贝尔博物院藏 陶罐<br>东汉<br>1959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1ài)诺尔鲜卑墓群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撇口,鼓腹,平底。因烧制火候不高,罐身颜色斑驳,质地比较松软。 陶罐<br>汉<br>鄂白音乌拉东600米沙坑采集<br>呼伦贝尔博物院藏<br>夹砂灰褐陶,手工提制。圆唇,敞口,束颈,鼓腹,平底。器表较光滑。 陶罐<br>东汉<br>1959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1ài)诺尔鲜卑墓群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粗砂灰褐陶,火候较低。口沿外敞,肩部高耸,圈足,颈部刻一周指甲纹,腹上饰有三只假耳。外壁残留着一层烟炱和焦垢。造型仿自草网游牧民族的炊器铜鍑。 双耳折腹陶罐<br>东汉<br>1959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1ài)诺尔鲜卑墓群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 陶罐<br>汉<br>2011年内蒙古满洲里市蘑菇山鲜卑墓群出土<br>呼伦贝尔博物院藏<br>央砂灰陶,手工提制。圆后,散口束颈,微鼓腹,平底。领部饰一道绳纹。 <font color="#167efb">第二单元 平城隆业</font><div><font color="#167efb">大同,北魏时称平城。自道武帝天兴元年(398)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作为北魏王朝的国都近一个世纪。近百年的时间里北魏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型统治者一方面仿效中原传统制度,以皇权和官僚系统取代了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制,逐步建立起封建国家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战争迁徙大量人口充实京地区,筑城池修苑囿、发展生产,黄河流域迎来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和发展时期。北魏统治者凭借强大的武力维护了西域道路的畅通,保障了商贸往来,为平城经济文化、社会风尚注入了新的活力。</font></div> 彩绘陶马<br>北魏<br>2000年大同市雁北师院宋绍祖夫妇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骏马曲颈位立,马头顶邹鬃毛细密整齐,双目熠熠有神,鼻孔张,马嘴紧闭作静声状。颈系束带、下系铃铛。马背正中置马鞍和障泥。马全身绘有红色网状纹。 绿釉陶马<br>北魏<br>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通体施青绿色釉。马首微低内勾,目视下方,头顶部的鬃毛以马耳为中心围绕盘起,并以丝带的束。颈部长鬃下披、等肥体壮,四肢健美有力,表情温驯,写实性强。 釉陶马<br>北魏<br>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 出行俑阵<br>北魏<br>2013年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 彩绘陶牛车<br>北魏<br>2000年大同市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 釉陶风帽仪仗俑(2件)<br>北魏<br>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上<br>大同市博物馆藏 釉陶武士俑(2件)<br>北魏<br>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通体施黄褐色釉,帽顶及铠甲绘白色条纹。头戴兜鍪(móu),上身内着及膝长袍,下着裤,上衣外罩铠甲,肩有披膊,甲身由长方形甲片编缀而成,甲身底边有宽红缘左臂平举,右手上举至肩部,所持物均佚失。脸部施釉后又涂粉彩。浓眉,黑眼珠,八字须,红唇。 釉陶甲骑具装俑(2件)<br>北魏<br>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 釉陶骑马鸡冠帽俑<br>北魏<br>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 铁马镫<br>北魏<br>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 铜马镫<br>魏晋 <br>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征集<br>内蒙古博物院藏 铁箭镞<br>北魏<br>1988年大同市南郊北魏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镞锋平而果三角形。双尾翼坚燕尾状,楔形铤。镞是弓箭前端具有杀伤功能的部分,是狩猎的主要武器。 磨光板瓦<br>北魏<br>1995年大同市北魏明堂遗址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br>磨光板瓦<br>北魏<br>1995年大同市北魏明堂遗址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筒瓦瓦胎为鲜亮的青灰色,凸面磨光,凹面有布纹。板瓦和简瓦皆表面磨光且有黑色陶衣痕迹,陶质细密结实,制作精良,体量硕大厚重,应属规格较高的建筑构件。<br><br>兽面瓦当<br>北魏<br>2003年大同市操场城北魏一号建筑遗址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 卷云纹“平城”瓦当<br>汉<br>2007年大河市银场城北魏大官仓继馆遗址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br>“万岁富贵”瓦当<br>北魏<br>征集<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br>“忠贤永贵”瓦当残片<br>1981年大同市北魏方山思远佛寺遗址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残片,瓦当胎土质粗,较为疏松,尖部有圆形芯,模印文字为“忠贤永贵”字样,字体与井字线纹模制极不规范。<br><br>莲花纹瓦当<br>北魏<br>征集<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泥质灰向,边轮凸起,中间饰有一周莲瓣纹和联珠纹,莲瓣厚亟丰硕造型规整。 莲花忍冬纹砖<br>北魏<br>2009年大同市御东规划路北魏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br>莲花瑞兽纹砖<br>北魏<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长方形,纹饰为模制浮雕,正中为双层相套的圆环,内环中心为连蓬,环绕八个连瓣、外环为双瓣莲,环外饰联珠纹、忍冬纹。两端各塑一瑞兽,口吐长舌,细尾下卷,沿莲花作行走状。 力士龙纹婆金铅铺首衔环<br>北魏<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br>忍冬纹瑬金铜铺首衔环<br>北魏<br>2012年大同市御府工地北魏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器物通体婆金,铺首呈方形,高浮雕状,主图案为一兽面,头上两侧各有一角上扬内卷,两耳竖立,耳部边缘各有四缕鬃毛,双眉上卷,额顶饰有五瓣忍冬。兽面双目怒睁獠牙外现,十分威猛。整件器物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br><br>瑬金莲花纹铜铺首<br>北魏<br>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北魏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 彩绘葡萄纹石雕棺床 龙首铜杆头<br>北魏<br>大同市西郊石头村北魏墓出土<br>器物呈弯钩状,钩头部为龙铜质,首形,龙舌外伸,舌尖有孔,钩尾中空可插柄,里面残留木屑,可能为帷帐附件。<br>大同市博物馆藏 石雕帐座(复制品)<br>北魏<br>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细砂岩石质,覆盆形带方形座,外围雕双重瓣莲花纹,腹部高浮雕龙首尾相逐于山峦之上。方形底座四而浅浮雕环状缠枝忍冬纹和波状忍冬纹,内雕伎乐童子。底座四角各雕一伎乐童子,上身袒露,下着犊鼻祥,帔帛绕臂,胡跪状,持乐器。 莲花纹石灯<br>北魏<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灯盘为圆钵形,灯柱为圆柱形,灯盘与灯柱连接处饰一周凸棱,灯座上部为圆形,刻有覆莲花纹。 彩绘方形陶毡帐<br>北魏<br>2014年大同市云波路华宇工地北魏墓群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 双耳平底铜鎭<br>东汉<br>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石家沟墓葬出土<br>内蒙古博物院藏<br>铜成,日沿立双耳,脱部是圆弧形形。铜鏌适宣游牧时野炊用,是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炊具,也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北魏还都平城之后铜仍在使用,是其游牧传统尚存的具体体现。 龙首铜鑣斗<br>北魏<br>2013年大同市东信广场北魏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宽折沿,深腹,圆底,三蹄足。龙宽折沿,首曲枘,柄与器身之间加铸有金属条,形成穿孔,便于携带。该鑣斗属温器,流行于汉魏时期。 陶磨<br>北魏<br>2013年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士<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由磨盘和磨台组成,磨盘呈圆形,中间有孔。磨盘边缘有两凸起柱状物,可能做拉磨用。磨台为束腰圆柱形,四周有贯穿插孔,以供抬举。 陶井<br>北魏<br>2013年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士<br>大同市博物馆藏 陶灶<br>北魏<br>2013年大同市东信家居广场二期北魏墓出士<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船形,杂面。方形灶门,灶门之上垒阶梯状挡火墙,灶面上设一孔火眼,上置两盆,灶体后端有烟洞。这种造型的灶是魏晋南北朝灶的典型代表。 陶碓(duì)<br>北魏<br>2013年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碓为分体式,白盘是圆形,杵与弯形碓架杆连接在一起。碓为稻谷脱亮工具,大约发明于西汉,使用时踏碓人用足踏下杠杆将碓举起来,利用重力作用为稻谷脱壳。 青瓷碗<br>北魏<br>2005年大同市沙岭新村北魏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碗直口,,深腹弧形收,实心圈足,平底。整体施青釉,内壁满釉,外壁施釉至近圈足处。 彩绘陶耳杯<br>北魏<br>1999年大同市南郊田村北魏墓出士<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椭圆形杯口、两端上翘,内施红彩两边附双耳,双耳微微下倾,平底。耳杯是盛类及注酒之器,流行于战国至魏晋时期。 彩绘陶樽<br>北魏<br>1999年大同市南郊田村北魏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圆简形,直口,方唇,腹微斜收,平底,三兽足。口沿处有两道凹弦纹,器外壁施红彩。樽为盛酒器,主要流行于战国至西汉时期。 暗划水波忍冬纹灰陶壶<br>北魏<br>1988年大同市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div> 大同市博物馆藏</div> 釉陶持瓶俑<br>北魏<br>2011年大同市公安局指挥大楼工地北魏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男立俪头戴平顶冠,身穿科襟长衣双手拱于胸前,作侍立状,雕塑手法古拙质朴。 釉陶执盆俑<br>北魏<br>大同市御昌佳园沙岭工地北魏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男俪呈蹲坐状,头梳高髻,左竹环抱一盆置于膝上,通体施黄釉,釉有剥落。 釉陶仓<br>北魏<br>2013年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br>大同市博物馆藏<br>小口圆肩,圆桶身,平底,施灰黄色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