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木雕:茅坦老屋的遗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杜友成</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茅坦,一个在七八十年代以平房为主的比较集中的村落。那时的房屋大多是砖混结构,样式简单,材料朴素,与旧式徽派建筑的精致典雅相去甚远。然而,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却有一座与众不同的老屋——那是一座带有天井和阁楼的明清时期建筑,承载着我们一家人的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 这座老屋,是我父母与六个子女共同生活的见证。随着两个姐姐的出嫁,两个哥哥的成家立业,到了分家立户的时候。父亲决定拆掉这座老屋,将有用的材料留下,其余的都化作灶下的柴火。那些精美的花窗、木雕,以及许多如今看来堪称文物的装饰材料,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被无情地投入了炉火之中。</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我们,生活艰辛,连温饱都成问题,哪有余力去考虑这些物件的价值?照相还得跋涉二十里地到青阳县的照相馆,老屋连一张影像都未曾留下。如今回想起来,心中满是遗憾与无奈。那些被烧毁的物件,如今只能在我的记忆深处,悄然留存。</p><p class="ql-block"> 所幸,在拆房之时,我因出于好奇与喜爱,留下了两幅木雕。如今,我将这两幅珍藏已久的木雕用手机拍下,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 第一幅木雕,雕刻的是一位古代人物。他头戴冠帽,身着长袍,手持扇子,姿态端庄,神情肃穆。人物周围,云纹与花卉交织,构成了一幅精美的装饰图案。从风格来看,这无疑是传统中国木雕的杰作,常见于古建筑的门窗、梁枋等部位。雕刻的人物,是古代的贤达之士,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寓意与装饰功能,反映了当时的雕刻工艺与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 第二幅木雕,主体是一个花瓶。瓶身装饰着丰富的纹样,瓶口插着细致雕刻的花卉,花叶栩栩如生。花瓶底部,有一个造型独特的底座,两侧还雕刻着类似铜钱的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瓶”谐音“平”,寓意平安,常用于家居装饰,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这幅木雕,线条流畅,工艺精湛,展现了传统木雕艺人的高超技艺与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p><p class="ql-block"> 这两幅木雕,虽不及徽派建筑的恢弘气势,却以其细腻的雕刻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我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珍宝。它们不仅是老屋的遗存,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我对家乡、对童年的无尽怀念。</p><p class="ql-block"> 如今,茅坦的平房早已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那座明清老屋也早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唯有这两幅木雕,依旧静静地躺在我的抽屉里,提醒着我那段虽艰苦却充满温情的岁月。每当凝视它们,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天井下的老屋,听到了家人的欢声笑语,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这两幅木雕,不仅是我个人的珍藏,更是茅坦历史的一部分。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轨迹。或许,它们并不具备多么高昂的市场价值,但在我心中,它们是无价的,因为它们承载着我最珍贵的记忆与情感。</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那些被烧毁的老物件,早已化作尘埃,唯有这两幅木雕,依旧在我的生命中,闪烁着微弱却永恒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杜友成 笔名山水茅坦,乐在其中,闻梅斋主。安徽池州茅坦人,杜牧后裔。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池州市及贵池区美协会员。九华山画院特聘画师,池州市九华山书画创作研究院顾问,池州市昭明文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池州市杏花村诗社社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