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潮》第464期:也说庙会 文/雷风云

原创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庙会,会有人嗤之以鼻或不屑一顾,并会说此乃老生常谈,人云亦云,浪费笔墨。其实不然,笔者认为,看待某一事物,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细心研究与观察,势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也一定会产生不同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根据记载,其兴起于唐代,那时的庙会,是以宗祠庙宇或附近为活动场所,以祭祀祈福为主要内容,附带少许商品交易的集会活动;鼎盛于宋代,兼容宗教祭祀、娱乐表演、商品贸易等内涵;规模扩大于明清时代,成为展示地方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诞生以后,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时代的步伐,不停地进步与发展。现代的庙会,除了保留传统的内容外,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像文艺表演、旅游观光、商贸活动等,为繁荣城乡文化,促进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谈到庙会,笔者自然要说说润城镇全域的庙会了。最早的时候,全镇仅有润城、刘善、屯城、中庄、上伏、下伏、大夫街几个村起庙会,可能是这些村都保存有古时兴建的庙宇的缘故吧。不过虽统称为庙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地域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其称谓,也在不断变化。例如,去某某村赶庙会,已改为去某某村赶会,“庙”的含义逐步被淡化,“会”的含义逐渐被商品交易、文艺演出、走亲会友、揽胜游玩等内容所充实;有的会还被冠以主要交易内容的称谓,如刘善的“草帽会”,大夫街的“骡马大会”等。记得早些时候,县里管理部门还要在会前贴出告示,内容是某月某日,某村召开物资交流大会,望各地商户及群众踊跃参加云云。这也许是“庙”字被淡化的原因之一吧。改革开放以后的数十年里,又有望川、王村、沟西等经济较发达的村,申办了物资交流大会资格,这些村的会,已完全不存在“庙”的因素。由此看来,在润城若说去赶庙会,不够确切,说去赶会,则无人挑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说起故乡润城村的庙会来,笔者似有心潮起伏之感,故且以亲身感受回忆一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润城村人口众多,商贾云集。历史以来,每年有两次庙会,分别是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初一。四月十八的庙会,处于孟夏季节,天气暖和,会场规模较大。会场主要集中在东河河街与三门街上。据说会上摆摊设点的商家数百家之多,除了本地的商家,还有来自华北数省的经商者。商品类目涵盖各个方面,虽非应有竞有,也可谓五花八门,就连骡马交易的规模,甚至与大夫街的骡马大会相比较,也有过之而无不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的祭祖节,润城村的第二次庙会,就安排在这一天。把这一天的会称作“庙会”,似乎恰当一些,因为按照当地风俗习惯,当天或提前几天,人们都要上坟祭祀祖先。然而此时已处于孟冬时节,会场的规模与四月的庙会相比,就小了许多,商品也与冬季相关者居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照惯例,每逢庙会,村里都要请来戏班子唱戏助兴,而润城村历史上最多竟有三台戏剧同日助兴。因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润城一个村就拥有三座规模相同的古戏台,位于东岳庙的戏台,台口面向神庙,被认为是主戏台;其次是位于东河上游的上石台,与古建“玉皇庙”隔河相望,具有现戏于神之含义;再者就是位于东河下游村口的下石台,面对的是河对岸的百义阁,其深意也不言而喻。东河上下的两个戏台均坐北朝南,亲水而建,遥相呼应,为造就润城河街文化起到过重要作用,此为后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少时,曾居住于东河南岸沿河而建的历史名居——花墙院,对那时赶会的情景可谓记忆犹新,以顺口溜为据:母亲在赶会前总要忙乎,软米饭饸饹面肉菜做卤;父亲会提前备几个酒菜,招呼着酒友们吃饱喝足;小南屋遇赶会有人来租,镶牙的照相的时时拥堵;我那时盼赶会也有所图,一毛钱吃肉丸心满意足;虽未见三戏台同时擂戏鼓,却堪比古画里《清明上河图》。顺口念来似有点夸张之嫌,但那时庙会之繁华热闹,尚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由于东河遭遇大洪灾,上下两座古戏台相继被毁,河街也名存实亡,随着东河迎港(香港回归)一桥、二桥相继架设完成,润城庙会河街主会场迁址于“润城市场”,后因建体育中心,“润城市场”被占用,会址遂迁于宽阔的沁河大道至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润城庙会,随着社会的变革,市场化的进程,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格局,兴衰同在,大小共存,在润城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延续着极强的生命力,展示着丰富的内涵,吸取着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诚然,电商化的兴起,虚拟市场的逐步完善,势必会对城乡庙会、实体商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无可辩驳的零距离服务,实实在在的亲民交易,也同样会为这块阵地上带来更多的人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简介:</b><b style="font-size:20px;">雷风云</b><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就职于晋东南嘉丰电厂子弟校、阳城农机局、润城镇人民政府等单位,历任教师、校长、秘书、农机员、副镇长、主任科员等职,现退休在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