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足迹161王平镇 穿越京西古道牛角岭 探秘马致远故居看尽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

马导

<p class="ql-block">活动特点】徒步,一活动【活动强度】无【活动时间】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活动范围】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王平镇辖区 【线路沿线看点、古迹】西山大路北道(牛角岭至韭园村段)(区保)、古道博物馆、牛角岭关城(区保)、永远免夫交界碑、马致远故居、西落坡村碉楼、桥耳涧村观音庙 大约步行8.5公里 【集合地点】麦当劳(中铁创业大厦店)【乘车线路】地铁6号线苹果园站出E口向北约50米【集合时间】8:00【天气预报】星期一多云-1℃~8℃3级风阵风7级【对讲机频率】 409.980 【基本装备要求】1登山杖、2手套、3遮阳帽、4身份证、5老年卡、6自备路餐一顿 【美食】韭园酱菜 【预计费用】门票27元/人(60~65岁13元,65岁以上免票)餐费0元/人 【着装禁忌】不要穿 高跟鞋、皮鞋、鞋底打滑的鞋、纯棉内衣、牛仔裤。【注意事项】保证户外活动的严肃、高效,尊重户外运动所具有的危险、不可预知性,如果你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表明你已认同你的一切行动要完全服从组织者的整体安排,重要事项可以商量,但最终决定权在组织者,一旦决定请务必服从.注意安全,有问题或身体不适及早告知组织者。【安全防备】活动期间,强烈建议参加活动者出行前自行购买旅游或意外保险和出发前请先知会家人。【免责声明】组织者免责权:本次活动纯是自愿、自由参加性质的!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凡报名参加者,均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参加者必须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活动中如出现意外,将由参加者自己承担所有责任。组织者不负任何相关责任!以上规定凡报名者视同默认、遵守!报名启程后,本声明将自动生效并表明你巳接受本声明! </p> <p class="ql-block">古道博物馆位于北京市门头沟京西古道景区内,附近有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故居以及韭园民俗旅游村。古道博物馆建于2008年,是门头沟区第一家村级民俗博物馆。博物馆不大,展厅仅有200平方米,却是京城首家以介绍京西古道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前壁上是“水峪嘴关矿碑记”,里面的展馆分为古道历史沿革、历代对古道的修复、古道的功能及古道民俗风情四个部分,展出了从远古的“东胡林人”到明清时期留下的有关古道历史的图片资料和文献。博物馆不大,展厅仅有200平方米,却是京城首家以介绍京西古道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前壁上是“水峪嘴关矿碑记”,里面的展馆分为古道历史沿革、历代对古道的修复、古道的功能及古道民俗风情四个部分,展出了从远古的“东胡林人”到明清时期留下的有关古道历史的图片资料和文献。</p> <p class="ql-block">古道景区古道博物馆7.31水灾纪实</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受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影响,京西古道风景区受损严重,古道博物馆、古道剧场等严重进水,景区道路尽毁,大墙几近倒塌。古道山居、繁花小院、妙峰小筑和梦回古道4家民宿房屋倒塌2间,洪水浸泡20间,院内、餐厅、墙体、屋顶等均有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4500万元。灾后,在区、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调度下,景区第一时间“自救”,加紧抢修、清淤,景区内1.5公里京西古道于9月30日起部分对外开放。今后,京西古道景区将继续坚定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和“门头沟区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这两条主线,全面提升景区设施,大力保护历史遗迹,弘扬发展古道文化,充分展现京西古道的历史地位和新时代作用。</p> <p class="ql-block">《水峪嘴村关矿碑记》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地处千山万岭中,世代采石度营生。</p><p class="ql-block">奉献建材百千万,用于建设与化工。</p><p class="ql-block">时逢盛世迎奥运,关矿打造新环境。</p><p class="ql-block">市区镇村好领导,关注民意和民生。</p><p class="ql-block">村转产业山披绿,民俗旅游迎宾朋。</p><p class="ql-block">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立丰功。</p> <p class="ql-block">古道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永远免夫亭记</p><p class="ql-block">撰文张云涛</p><p class="ql-block">强国富民国之根本,立碑修言民之寄托北京市地方税务局门头沟区地方税务局领导深入京西山区调研旅悉水峪嘴村西牛角岭关城有古碑一通倒卧荒草之中永远免夫交界碑记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宛邑西山一带石厚田薄,里下走窑度日家中每叹糊口之艰,宛署官员体察民情于雍正八年恩准乾隆四十贰年重申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于是黎民佩德兆姓面恩。今逢盛世举国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甲申春北京市政府率先免征农业税丙戌之初国家取消农业税,惠民之爱民之举频出中华德政传承光大。牛角岭永远免夫交界碑是古代官署爱民之记录税务文化之体证,宜善加保护市区地方税务局领导缘起保护之人委托水峪嘴村建—护碑于牛角岭古道旁,以彰先世之德政壮山川之秀美</p><p class="ql-block">北京市地方税务局门头沟区地方税务局全立</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零零七年六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永远免夫交界碑]</p><p class="ql-block">永远免夫交界碑,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立,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的产物。碑文曰:“如我宛邑西山一带,村墟廖落,旗人一半联居,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是以雍正八年(1730 年)间,司主阮工具详上宪,祈免夫差,幸赖县主王公心存抚字志笃,鞠谋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于是黎民佩德,百姓衔恩。一则立碑宛平署前,二则勒石王平通衢。”“石碑”是古代官署爱民的记录,税务文化的佐证。这块碑原来倒卧荒草之中,北京市税务局、门头沟区税务局委托了水峪嘴村建亭保护此碑,于牛角岭古道旁,以彰先世之德政,壮山川之秀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牛角岭关城蹄窝</p><p class="ql-block">古道景区牛角岭关城处,有蹄窝300余个,最深处近30厘米。牛角岭关城作为京西军事要塞,自古以来马帮驮队络绎不绝,军事通行、商旅来往、民众进香,皆由此而过。所谓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在此已蔚然成千年之风尚,无数的脚步,印刻为一个个的蹄窝,记载着曾经的辉煌和艰难。铭于石上的历史,终成不朽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牛角岭]</p><p class="ql-block">牛角岭。又名牛脚岭,今位于妙峰山镇水峪嘴村境内,明清时期为捕衙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分界处,是西山大路自东向西第一关隘,此关城既是防御关口,也是薰婴釣收费关隘,俗有“京西古道第一关”之称,设有关城,现城券仍存。诚门洞高62米,宽43米,深9.3米。《宛署杂记》载:“牛角岭,在县西北亡十里桥洞村。”《畿辅通志》载:“牛角岭,西北八十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牛角岭关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坐标MULTIPOINT(116.03637151 39.96373473,116.03。牛角岭关城在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东的山岭上,属京西最古老的“西山大道”上的重要关口,也是出行的第一个关口。牛角岭关城又名牛脚岭关城。明清时期是宛平县捕卫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分界处,建有关城,至今城垣犹存。今天是妙峰山镇与王平镇的分水岭。又称牛脚岭关城。牛角岭关城是西山大路自东向西第一隘口,设有关城,城券仍存。关城东侧留有过往牲畜经年踏踩而成的蹄窝。关城城门高6.2米,宽4.3米,深9.3米。城券西侧,存碑两通,均为重要史料文物。牛角岭关城位于门头沟王平镇韭园村东的山岭上,是西山大道;上的重要关口,坐东朝西,砖石结构,在山石上直接用石块垒砌,青砖券边,青石做腿,建在两山坡对峙之处,扼守古道之要冲。牛角岭的古道保存很完整,正好能看出古道从山脚下盘旋而上,在山顶穿过关城城券,再“翻山”而下。古道上的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蹄印清晰可见,而蹄窝最集中的就在关城城券下面的一段,牛角岭山顶是一整块巨石,这一段古道就是在这块巨石上凿出来的,路面凹凸不平,几百年的踏磨让石头的天然纹理更加光滑清晰,与蹄窝印交织在一起,像是在诉说着千年沧桑。如今的关城,只留下一道残存的城门洞,和极少的传说。穿过关城,古道继续向远处延伸。引起我们思绪无限。2005年牛角岭关城被列入门头沟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西山大路北道(牛角岭—韭园村段)是门头沟区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以下是相关介绍:历史背景,西山大路北道是京西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京西山区通往京师的重要交通干线,历经金、元、明、清、民国长达800多年。特别是明代以来,古驿道几经修建,成为联系陕西、内蒙草原的主要道路。</p><p class="ql-block">重要节点——牛角岭关城位于门头沟王平镇韭园村东的山岭上,是西山大路北道的重要关口。关城建在两山坡对峙之处,扼守着古道之要冲。它坐东朝西,砖石结构,在山石上直接用石块垒砌,青砖券边,青石做腿。门洞高7米,进深9.3米,横宽4.3米,体量甚大。在关城附近遗存石碑二方,对研究古道历史有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西山大路北道(牛角岭—韭园村段)承载着多元的文化功能。自古以来,它承担着民族融合、军事防御、商贸物流、宗教活动、城市供给等功能,是京西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古道上的蹄窝是昔日繁荣的重要见证,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京西古道被评为“100项重大新发现”之首。</p> <p class="ql-block">[老爷庙]</p><p class="ql-block">“老爷庙”又名“关帝庙”始建年代不详。庙内有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两间.正殿内供奉着关公的神像。据悉,古时骡马商队过牛角岭必拜关帝庙,祈求路途平安。还有传说,在此庙内还曾供奉过杨八姐的石像,但遗失。也有人说,杨八姐像被桃园村人请去供在了东桃园村娘娘庙内,现今已无存。民国初年,老爷庙被毁只剩残垣断壁。水哈降村于2012年4月,经多方考证研究,重修老爷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致远故居(因被洪水冲毁,现在修复中)是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内西落坡村的元代古民居。故居为一座大四合院,坐西朝东,门前有小桥流水,影背墙上刻有“马致远故居”字样及生平介绍。院子宽敞,四周均有房间,但因长期无人居住,显得破败,院内杂草丛生。故居门前的景物与马致远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意境相似。尽管马致远隐居的确切地点未有详细记载,但韭园村人民对马致远的热爱可见一斑。此外,《元曲三百首》中的《清江引·野兴》也暗示了西落坡村可能是其故居。目前,马致远故居已被文物部门确认,并有说明牌立于门前,当地正计划修复故居。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 [1](1250—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他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还被尊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后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在我国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而且很多著名的大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都是大都人。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剧场)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元代的很多剧本,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马致远隐居的山林在何处,并没有详细记载。但在韭园村的西落坡村发现有马致远故居,老屋世代相传,也可以看出,韭园村人民对马致远这位大戏剧家的热爱。另外,在马致远的其它曲中也可证明这里为他的故居。如《元曲三百首》中的马致远《清江引·野兴》有:“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这西村应该就是西落坡村,是对东落坡村而言,东落坡为东村,东西两村相连。 </p> <p class="ql-block">九龙泉</p> <p class="ql-block">  西落坡村碉楼,区级普查登记文物,坐标POINT(116.02681716 39.95944615)。 </p> <p class="ql-block">西落坡村关帝庙,区级普查登记文物,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西落坡村,坐标POINT(116.02633159 39.95865743)。《门头沟文物志》: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八年重修。庙为四合院形制,坐南朝北。大殿三间,硬山大脊吻兽,灰筒瓦顶,黄琉璃脊,绿琉璃垂脊。檐下双层椽子,前出廊,五级踏步,带垂带。殿内左右山墙及后墙绘有壁画,已模糊不清。廊下立石碑一通,首题“落坡村重修关帝庙碑记”。 </p> <p class="ql-block">桥耳涧村东头的关帝庙重建于清道光八年。内存落坡村重修关帝庙碑刻一通。关公是财和义的象征,关帝庙是当时管理村中各项事务的重要场所。人们当时顶礼膜拜,对中华民族重德守义风范,文化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关帝庙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前。座东面西,庙内有正殿(东殿)三间,北配殿三间。正殿内供奉着关公神像,殿内壁画内容为三国故事。</p> <p class="ql-block">桥耳涧村观音庙,区级普查登记文物,坐标POINT(116.02528544 39.96325924),该庙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正殿三间,面阔8米,进深4米,五架梁,硬山清水脊,板瓦铺顶,三级踏跺。东西厢房各两间,面阔7.5米,进深3米。院落整体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2009年重修,现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桥耳涧村龙王庙在修复中。</p> <p class="ql-block">韭园酱菜简介</p><p class="ql-block">远在3500年前,我国就有蔬菜我培的记栽。”目前我国己知的常见蔬案有130多种,如此丰富的蔬菜资源为制作酱腌菜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我国酱菜起源于2100年前。经过长期生产实践,酱腌菜生产发展到明清时期,其生产工艺包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品种更是丰富多彩。目前,北京市场上常见的有30余种酱菜。</p><p class="ql-block">方酱园酱国。老酱国。上俅定酱菜做法,其味道较咸,昔甘透部。京酱园为北京比度热腾工艺。</p><p class="ql-block">酱菜味道尚甜,清淡宜入。南酱园是仿南方风味做法,口感更甜。其韭园酱菜主要酱渍的原料有:黄瓜、辣椒、豇豆、佛手瓜、苤蓝、、萝卜,甘露。菊芋花生九个蔬菜品种。韭园酱腌菜,制作工艺讲究,在祖传配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配料更加精良。加之韭园这一地区特有的清冽甘甜的地下水;清新的空气环境;适宜的温度等自然资源,使韭园酱菜外观色泽鲜艳透亮,质地鲜嫩,酱香味浓厚。食之别有风味,具备嫩脆爽口,色、香、味俱全。韭园酱菜作为门头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韭园酱菜腌制技艺,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在制作出酱的基础上慢慢衍生出酱菜。门头沟韭园酱菜腌制技艺以韭园村种植的纯天然绿色蔬菜和当地的山泉水为原料,再加上适合的温度等自然资源,韭园的酱菜外观色泽鲜艳透亮,质地鲜嫩,酱香味浓厚。酱腌菜的保鲜技术,蕴含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p> <p class="ql-block">23.7洪水淹没线。</p> <p class="ql-block">沿途看到许多23.7洪水淹没线标志。</p> <p class="ql-block">被23.7洪水冲塌的房基。</p> <p class="ql-block">被23.7洪水冲毁的铁道。</p> <p class="ql-block">23·7淹没水深 涵洞顶以上5.6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韭园牌坊,在23.7洪水泛滥时,视频记录下洪水淹没了牌坊的2/3。</p> <p class="ql-block">永定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