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韵 开元寻踪

渔村孤舟

<p class="ql-block">  三月二日下午,天空澄澈如洗,微风轻柔拂面,带着春日独有的温和与惬意。退休的我,怀着闲适的心境,与朋友一同踏入位于西街的开元寺,奔赴一场与千年宁静和庄严的邂逅。</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初名为莲花道场,后于唐开元二十六年更名为开元寺,成为泉州地区的佛教中心。作为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它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  到达寺院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面街边的“紫云屏”照墙。据记载,照墙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其上的字迹出自明代书法家陈于王之手,笔力端庄稳健,风格清丽端和,神韵超凡脱俗。寺院山门,“紫云”二字笔锋刚劲有力,好似灵动的游龙。未踏入寺门,便能隐隐感受到那屏后袅袅飘散的檀香,丝丝缕缕,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便是天王殿。这座俗称山门的建筑,作为开元寺的入口,始建于唐垂拱三年。至今依旧完好地保留着清代传统建筑风格。踏入殿内,只见密迹金刚与梵王分坐在天王殿两旁,他们按照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个个怒目挺胸,神态极为威严,与一般寺庙中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着明显的差别,难怪有人风趣地称它们为“哼哈二将”。</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步入了拜庭。东西两侧,各有四株古老的榕树拔地而起,枝干蜿蜒盘旋,绿叶繁茂如盖,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地面洒下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退休的我与朋友沿着回廊缓缓前行,微风拂过,古榕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古老的乐章。我们不时停下脚步,用相机定格这美好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拜庭的另一端,便是大雄宝殿前。这座大殿作为开元寺的核心建筑之一,始建于唐代。大殿正面重檐之间,悬挂着一块“桑莲法界”的横额,庄重而醒目,彰显着其独特的地位。大殿气势恢宏,高达20米,九开间的进深,由近百根大石柱稳稳支撑。这些石柱形态各异,有的呈四方形,简约而规整;有的为六棱形,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每一根石柱都仿佛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代精湛的石柱雕刻艺术。</p> <p class="ql-block">  殿内中央,供奉着毗卢遮那佛,其面容慈祥,宝相庄严;东、南、西、北四方,则分别供奉着阿阈佛、宝生佛、阿弥陀佛和成就佛。这五尊佛像均高达6米,在静谧之中透露出密宗佛教深邃而虔诚的信仰。大殿内的雕塑技艺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梁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她们身姿轻盈曼妙,翩翩起舞,手中或持乐器,或捧鲜花,每一个姿态、每一个神情都栩栩如生,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将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娓娓道来,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  离开大殿,我们接着游览了东西双塔。双塔并肩而立,高耸入云。东塔名为镇国,西塔称作仁寿,均为五层八角结构,须弥座上的浮雕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塔身斑驳陆离,苔痕点点,却反而增添了几分古朴厚重的韵味。东西塔作为开元寺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它们历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肆虐,依然屹立不倒,宛如坚韧不拔的象征,见证了开元寺的顽强与不屈。</p> <p class="ql-block">  之后,退休的我特意前往“藏经阁”。藏经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古朴典雅之美。阁中珍藏着珍贵的《大藏经》雕版,还收藏了3700多卷经书,这些珍贵的典籍,犹如一座浩瀚的文化宝库,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历史的记忆。而“弘一法师纪念馆”内,通过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详实的文物,详细记录了弘一法师在开元寺生活十四年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这位一代高僧的精神世界和非凡魅力。</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戒坛前。眼前,千年古桑的虬枝蜿蜒盘旋,“桑莲古迹”石碑静静伫立,仿佛在默默讲述着那段古老而神奇的传说——相传此桑曾绽放白莲。如今,尽管古桑已略显枯槁,然而枝头却依然新芽萌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坛侧的菩提树郁郁葱葱,枝叶繁茂,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一地细碎的光影,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间,暮色如纱般笼罩着整个开元寺,让这座古刹更显庄严肃穆。退休的我欣然间,想用一首七言绝句记录自己此时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寺桑莲岁月悠,梵音袅袅绕梁留。</p><p class="ql-block">开元胜景醉吾意,暮影双塔乐忘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