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山上学先贤

韩连绪

<p class="ql-block">文公山,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27公里处,主峰海拔315米,森林覆盖率达99%,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p> <p class="ql-block">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一代理学大师朱熹于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回乡省亲时亲手在其祖墓周围栽植了24棵杉树。嘉定二年(1209年)宋宁宗谥朱熹为“文公”,后人才将其改称为文公山。</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学习先贤朱熹的理学思想和爱国精神。</p> <p class="ql-block">景区游客很少。管理人员讲,人们都去看油菜花了——婺源油菜花全国首屈一指,这个季节来婺源没有不看油菜花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对啊,我们第一次来婺源时也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老家是婺源县城,幼时侨寓福建。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绍兴十七年秋中举,次年春登进士。被授为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漳州知府、潭州知府等职。后致志于理学,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p> <p class="ql-block">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是超越物质的、抽象的、普遍存在的原则或规律,也是事物的规律以及伦理道德的基础原则。</p> <p class="ql-block">“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朱熹认为“天理”是指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伦理纲常,是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准则。他主张:人,应该克制和去除超出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克制违背道德规范的私欲,并不是否定人的正当物质生活欲望。</p> <p class="ql-block">他的教育,主要在于“明人伦”,培养具有封建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他的教育方法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等,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乾隆三年(1739),高宗弘历恩赐婺源朱子家庙额“百世经师”,把朱熹抬到了相当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朱熹倡导的刻苦奋进、崇尚气节、诚实守信与宽容和谐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一间称为“积庆亭”的徽式山亭,与婺源其他山亭没有异样,其功用是为过往行旅遮风避雨,却因承载着朱子“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积庆后昆”的思想内涵,而让后人注目与回味。</p> <p class="ql-block">这条宋朝时就连接婺源与饶州的驿道,隐没在文公山的密林深处,记忆着过往的履痕,收藏着千年的足音。石板与森林融合,成了先人为我们指引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朱熹,是婺源朱家祖先的九世孙,山上有他祖母(七世)的墓地。据说,朱熹的曾祖父曾让当时有名的风水师观象,大师说,“这九老芙蓉山,处在龙首之上,而驿道正好沿山脊而过,应该是龙脉”。祖母葬在山上后,有人就说朱家后代必出“大人物”,果然出了朱熹。</p><p class="ql-block">当然,这是笑谈。</p> <p class="ql-block">朱熹曾多次上山祭拜祖母,并在山上亲手种了二十四棵杉树,象征二十四孝。</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高的38.7米,最粗者胸围3.43米,有“江南古杉”之誉。</p> <p class="ql-block">下得山来,发现朱熹纪念馆也在文公山景区之内,设三个展室,第一展室介绍了朱熹的生平,著作及对历朝历代的影响;第二展室,陈列及介绍了朱熹两次回故乡留下的遗迹与传说;第三展室,介绍了朱熹的理学思想等等。仔细阅读,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克制自己:实在不能再看下去了,还要赶路。不好意思了。</p> <p class="ql-block">总书记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本人感觉:朱子文化应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朱熹倡导的一系列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历经沧桑,已经形成了讲伦理、明道理,以理说情、自我节制,孝顺谦和、敬业奉献的中华美德。</p> <p class="ql-block">韩连绪</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7日</p><p class="ql-block">如有兴趣,也可看我的另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lvx3jf" target="_blank">南宋文人的“鹅湖之会”</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