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人生记忆中,总有几缕丝线,编织着最为璀璨绚丽的篇章,而我与丰富生的那段琴缘,无疑是其中难忘的一段。回首往昔,仿若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大门,那些关于青春、梦想与坚守的记忆,如趵突泉涌而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68 年,是风起云涌的特殊年代,我和富生并肩迈进了济南第五十四中学的校门。彼时,他在四连一班,我在四连三班,相邻的教室,成为同学。我住佛山街,他住小青龙街,相距不足千米,又是街坊。那时正值"文革"期间,课堂里文化课的墨香被革命洪流冲乱,同学们整日沉浸于诵读“老三篇”与《毛选》之中。然而,每一个单位都必须组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这既是时代的召喚,也是特殊的使命。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十四中学的宣传队,在一众热心教师的带领下成立了。教师中文艺人才济济,如数学教师刘恩来成了鼓师,英语教师陆晓衡、姚守递是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和黑管演奏手,还有王振明、魏美文等诸教师都有音乐天赋,成为乐队的主力。加之学生家长中不乏来自“五七”艺校(现今的山东艺术学院)的行家里手,他们带着对艺术的热忱与对教育的责任,义务投身到宣传队的建设中来。仅需一纸证明,表明其为宣传毛泽东思想付出的努力,便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于是,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滋养下,全部的《沙家浜》经典剧目,竟在一所中学的舞台上,绽放出光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乐队约30人,我执京胡,富生握京二胡,两把琴,四根弦,就此牵起我们的琴缘。我的西皮琴,是挚友杨黎明(已故济南京剧院一级琴师)送我,而那把二黄琴,是我在芙蓉街口乐器店,省吃俭用、积攒许久,才以八元巨资购得。在当时,堪称心爱之物。富生的京二胡则来自学校仓库,初见时,它满琴尘埃,仿若一位被岁月尘封的隐者。经他一番悉心整修、装弦调试,竟焕发出别样生机,在富生手中的每一声沉吟,都逐渐变得悦耳动听。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段时光,宣传队的排练室成了我们的心灵栖息地。上午,我们在教室里学毛著,下午便迫不及待地奔赴排练室,一头扎进去习琴演练。稍有闲暇,我们便如被磁石吸引一般,奔向那间弥漫着松香味道的排练室,包括周天。彼时,没有老师指导专业,收音机里播放的样板戏便成了我们唯一的“导师”。为了捕捉精准的旋律,记录一段复杂的谱子,我们常常手握纸笔,紧盯着收音机,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一个音符,那份虔诚与执着,如今想来,仍觉动容。杨黎明赠予我的《沙家浜》总谱,如同一本珍贵的秘籍,在乐队同学手中传阅,大家一笔一划,精心抄写,虽非专为胡琴定制,亦无详细弓法指法,但热情可抵万难,我们凭着悟性与对音乐的感知拉来,我错,富生也跟着我错,因为京二胡必须依扶京胡啊!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起初,富生的京二胡技艺略显生疏,每一次拉奏,都似带着几分青涩。但他有一颗如海绵般渴望学习的心境,虚心求教,日夜苦练。晨光熹微中,有他练琴的身影;月上柳梢时,他的琴声仍在回荡。很快,他便跟上了我的节奏,四根弦,两把琴,在磨合中,奏出了和谐共鸣。当年《沙家浜》的演出,仿若一阵旋风,影响了济南教育界。因为所有的演员乐队近60人都是我们的同学和我们的老师,我们带着心血之作,奔赴学校、企业、农村拉练,那一路的奔波、一路的演出,不仅让我们收获了满满的喜悦,而且在心中种下对革命样板戏满满的认知。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业了,同学们如四散的蒲公英,各自踏上人生的征程,为生活的柴米油盐、工作的忙碌所牵绊。我与富生,虽偶尔相聚,于他家中小奏几曲,但随着时光等诸多缘由,让我最终无奈放下了那把曾爱不释手、又爱恨交织的胡琴。而富生,却似一位坚毅的行者,无论生活的狂风骤雨如何肆虐,无论前行的道路多么崎岖泥泞,他始终紧紧守着胡琴,不离不弃。他寻师访友,虔诚地向著名琴师王伟、萧洪智等学习请教,于每一次交流、每一回切磋中,不断雕琢他的琴艺。与诸多琴师结下亦师亦友的琴缘。他的手指曾意外受伤断裂,那是对琴者近乎致命的打击,众人皆知,等于斩断了琴缘。然而,他凭借坚强的意志,靠着对京胡矢志不渝的热爱,硬是从伤痛中重新站起,找回那遗失的指尖灵动,让悠扬的琴声再度婉转于世间。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毕业后一九七四年又回学校宣传队的合影留念,第三排右一是丰富生,最后排左五是作者。</p> <p class="ql-block">一九九四年,当年五十四中学宣传队的老师和同学们合影留念,后排右三是丰富生,中排右一是作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年,怀着对往昔的思念,我踏上了前往贵阳的旅程。异地重逢,他的热情似火,一起追忆当年。他多次亲自下厨,一道道精心烹制的佳肴,满含着情深意长。他还引领我踏入贵州京剧界舞台,结识一众名流雅士。在与他们的交谈切磋中,我真切领略到富生在异乡梨园届赫赫有名。他用手中的琴、心中的爱,为山东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骄傲篇章。聆听他的琴声,那是岁月沉淀的智慧结晶,规矩之中尽显深厚功底,清脆妙音仿若天籁之鸣,无论身处济南的老街旧巷,还是贵阳的山水之间,他的“琴韵妙音”总能直击人心,令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两年,我重拾起那尘封五十余载的胡琴。从拉琴的基础要诀和技法,到修胡琴的蒙皮换码等精细门道,他手把手传授。每一次都是知识与情谊的双重馈赠,让我如沐春风,受益良多。前些时日,我们再度携手,登上那久违的舞台,演绎《沙家浜》选段。五十年岁月悠悠,此刻同台摇琴,回首往昔,恰似一场旧梦重温,心中的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他常念叨“论琴艺什么时候能赶上任正就好了”,如今,我感慨的说“比富生的琴技我这辈子望尘莫及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份琴缘,传唱着我们五十余载的坚守;又似一条坚韧的丝带,串联起岁月长河中的点点滴滴,它不仅仅是对京剧的痴迷与喜爱,更是我与富生之间矢志不渝的琴缘情。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且赋小诗一首,以抒心怀: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十年后与老学友丰富生又同台摇琴有感》</p><p class="ql-block">五秩年前同喜研,学朋相聚琴成缘。</p><p class="ql-block">阳澄湖畔西皮调,茶馆春来二黄酣。</p><p class="ql-block">惜吾弃功已半百,赞兄持技过伏寒。</p><p class="ql-block">同台今幸摇京韵,追忆思怀当年弦。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还特意请兄长任真为富生书苏东坡的《琴诗》诗句:</p><p class="ql-block">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p><p class="ql-block">若言馨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诗句,恰似我们琴缘的生动注脚,琴与指相和,情与艺交融,奏响了一曲跨越时空的友谊之歌一一琴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