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流轶事(4)一日千字

一粒轩书法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赵孟頫曾经偶然得到米芾书写的《壮怀赋》一卷,中间缺了几行字。他便取来刻本,找出墨迹本中缺少的那几行字,对着临摹,准备自己补写到墨迹本上去。但是,他反复临摹了六七张纸,始终不如意。这时,他叹了口气说道:"今人比不上古人的地方多啊!"于是,他放弃了自己补写的想法,就用刻本中的字迹将它补齐。赵孟頫对古圣先贤心怀敬虔,刻意法古,书法功力极深,据说他可背临13位古代书法家的作品。长期临习古代名迹的实践,练就出他运笔、运腕的精熟技巧。因此,他写字时运笔神速,如暴风骤雨,一日能书万字。传他书写的《六体千字文》,两天就写完了。元代黄公望曾亲眼看见赵孟頫写字时的情形,他十分感慨地说:"如果不是亲眼看见赵孟頫落笔如飞的样子,不会相信世间竟有这等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2日-1322年7月29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赵孟頫自幼聪慧,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隐居不仕,屡次辟命,直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才赶赴大都觐见元世祖,被授为兵部郎中。此后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自世祖至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皆获礼敬。晚年逐渐隐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获赠魏国公,谥号“文敏”,被后世称为“赵文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赵孟頫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通音律,精鉴赏。在书法上,他精于正书、行书和小楷,其书圆转遒丽,被人称为“赵体”。与鲜于枢并称“鲜赵”,又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其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俱工,并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变革风行已久的南宋画院的体制格调,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为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有“元人冠冕”之誉。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此外,他的诗文风格和婉,兼涉篆印,以“圆朱文”著称。有《松雪斋文集》等著作传世。</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虽然说,唐代张旭、怀素都是以急如流星般的高速度进行创作,但是他们写的是狂草。赵孟頫竟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来写讲究提按顿挫的楷书、行书。不仅如此,他甚至写讲究细致精工的小楷也速度飞快,对自己写的楷书也非常自负。袁桷说:"承旨公作小楷著纸如飞,每谓欧褚而下不足论。"楷书要写得快自然难度比草书要大得多,这足以见他用笔技术的纯熟。赵孟頫历经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可以说是"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吴兴姚式题赵书《过秦论》中说:"子昂善书名世,求者纷至,辄搔首称苦,然卒不能不为之为,民瞻盖所乐与者。"可见,他来者不拒,喜欢给人写字。从某种程度上讲,赵孟頫下笔神速,究其原因,有一半都是被求书者逼出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弘扬优秀文化,记录平凡足迹。传播翰墨知识,共享美好生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