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广西

南宁 四海化和谐265617069

<p class="ql-block">2022年底,《非遗里的中国》开始在央视热播,由此,引发了全国“非遗”热。非遗热彰显着文化自信、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今天,跟随《非遗里的中国》广西篇的脚步,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解锁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神秘密码。</p> <p class="ql-block">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广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无论是壮族的铜鼓、瑶族的蝴蝶大歌,还是"三月三"歌节、京族哈节等,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广西目前拥有国家级名录70项,自治区级名录1115项,是非遗名录众多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p> <p class="ql-block">广西的非遗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它们是历史的瑰宝,是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共同的宝贵遗产。我的美篇我做主,这里不论排名先后,介绍10项广西非遗。</p> <p class="ql-block">刘三姐歌谣:“嘿……什么水面打筋斗咧,嘿了了啰;什么水面起高楼咧,嘿了了啰……”这首耳熟能详的刘三姐歌谣,是多少人心中的经典。刘三姐,这位传说中的壮族歌仙,用她的智慧和歌声,反抗封建压迫,追求自由与爱情。刘三姐歌谣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广西乃至中国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侗族大歌‌: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其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形式著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壮族三月三:又称为歌好节,是壮族祭把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是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经过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假期,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p> <p class="ql-block">铜鼓: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打击乐器和礼器,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广西被誉为"铜载之乡",广西铜鼓的基本形态是体如圆堰,平面曲腰,中空无底,遍体花纹,同停附耳,金鼓由面、脚、腰、足、耳等5部分构成。</p> <p class="ql-block">瑶族蝴蝶歌:流传于广西富川等地的传统民歌,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以双声部清唱为特色,曲调清亮婉转,模仿蝴蝶振翅的节奏,歌词多即兴创作,以瑶语"梧州土语"演唱,常以男女对唱形式表现自然风情与爱情主题。</p> <p class="ql-block">桂剧: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流布于桂北,桂中,桂东北和桂西北的性林市、柳市、贺州市、河池市和梧州市辖区以及湘南近六十个市,县,其中尤以桂林市、柳州等"官话"地区最为盛行。2006年5月20日,桂刷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京族哈节:京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防城港市东兴的三个海岛上,"哈节"是中国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国的京族和越南的京族语言相通,习性相近。每年京族"哈节"和越南芒街的"哈节"同时举办,两地民众均互访庆祝,交流情谊。</p> <p class="ql-block">宾阳炮龙节:广西宾阳县最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北宋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节日核心为"舞炮龙",龙身以竹篾、纱布制成,通体插满燃烧的香火。舞龙者赤膊上阵,在鞭炮轰鸣与烟雾中腾跃翻舞,被誉为"东方狂欢节"。</p> <p class="ql-block">六堡茶:梧州六堡镇的茶山上,茶农们遵循"一采二晾三炒四揉"的古法,将大叶种茶制成红浓陈醇的六堡茶。这种远销东南亚的"侨销茶",其独特的"冷水渥堆"工艺在2022年随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一同申遗成功。</p> <p class="ql-block">螺蛳粉: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特色小吃之一,具有辣、臭、鲜、酸、烫的独特风味。螺蛳粉的味美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汤料。</p> <p class="ql-block">从侗族鼓楼到瑶族古戏台,从六堡的一片树叶到柳州的一碗螺蛳粉,广西的非遗项目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文化地图。这些穿越时空的文明密码,不仅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更是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灵感源泉。在保护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八桂大地的文化基因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