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湖南浏阳,除了集里街道是以集里桥(也叫七里桥)命名外,还有两个以桥命名的乡镇,一个是东乡的沿溪镇,另一个就是西乡的官桥镇。在株洲以东,醴陵官庄水库下游,浏阳官桥镇的苏故村,有一座颇具特色的古桥叫官桥,桥上有一顶官轿,虽然仿古的桥面是近年才修的,但桥面下四个大石墩却也是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桥墩了。 <h5>浏阳官桥镇苏故村官桥</h5> <b>此官桥非彼官桥,而是苏故桥</b><br><br>说到浏阳西乡的官桥镇,都知道有一座官桥,不过可能有的人并不知道,原来的老官桥并不是如今的这一座桥,而是在现在的官桥集镇附近。据说老官桥是由一位税吏捐俸禄修建的,因而取名“官桥”,也有说是苏轼贬官惠州路径此地捐建的。不过同治《浏阳县志》有记载:”官桥,距县八十里,张淑修建,乾隆中水圮,其子张谛先重修“。 现在的这座官桥其实叫苏故桥,因在苏故村而得名,据传在北宋绍圣年间,晚年的苏轼被贬惠州,途径此地,因此这里也算是苏轼的故地,便改名叫“苏故”。<br><br> <h5>地图上的涧江、官桥</h5>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地原来有苏溪和故村二个村庄,合称为“苏故”。苏故桥(即今官桥)下流过的涧江河,也叫苏溪,涧江河上游是醴陵的官庄水库,涧江河流经浏阳境内的官桥、镇头,在镇头的涧口汇入浏阳河。<br><br> <h5>浏阳官桥镇苏故村、苏溪、故村、苏家坊</h5> <b>苏故桥又叫苏家坊桥、刘家桥</b><br><br>其实苏故原来叫苏家坊,原先应该是苏姓的聚居地,因此苏故桥(即今官桥)原名也叫苏家坊桥。 同治《浏阳县志》刘家桥(苏家坊桥) 不过在苏家坊一带,当地的刘姓是大姓,在苏家坊桥的下游不远,就有个刘家湾。而且历史上几次捐资主持修桥的都是当地的刘氏族人,因此苏家坊桥也叫刘家桥。据《浏阳县志》记载:“刘家桥,在苏家坊,距县九十五里,达湘潭、醴陵孔道,高二丈、长十二丈、阔一丈,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刘彤彩建,同治六年(1866年)其后裔又增一墩,共五搭,八年水圮。”由此可见,在古代从醴陵过浏阳到湘潭,是要经过这座桥的。<br><br>光绪十八年(1892年)当地刘家的刘忠亨捐资在刘家桥旧址上修建了一座石墩木面桥,如今官桥的四个石墩应该就是那时候的。据说桥头那一棵古樟树就是当初刘忠亨亲手所植。 <b>苏故将军庙刘锜与《憩霜华山寺》</b> 苏故桥下游将军庙、刘家湾 在苏故桥的下游不远,不仅有刘家湾,还有一座将军庙,庙里供奉的将军也姓刘,是与岳飞、韩世忠并称“中兴三大名将”的南宋抗金名将刘锜(字信叔)。据说刘锜曾用火牛阵破了金人的拐子马。 在嘉庆戊寅版的《浏阳县志》流寓卷,有《刘锜传》:“绍兴间知潭州,尝来浏,过霜华寺,有诗,载艺文“。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刘锜出任潭州知州,曾来过浏阳,还到过霜华寺(今石霜寺),写了一首诗《憩霜华山寺》。<br><br>尽扫妖氛六合清,匣中宝剑血犹腥。<br><br>夜观星象鬼神泣,昼会风云龙虎惊。<br><br>重整山河归大宋,两扶社稷定东京。<br><br>山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叨叨问姓名。<br><br>前些年在浏阳金刚镇的石霜村,据说还发现了一座刘琦将军墓,但写《憩霜华山寺》的刘锜和刘琦将军墓的刘琦可能并不是同一个人。 <h5>参考资料:嘉庆戊寅《浏阳县志》、同治癸酉《浏阳县志》、《浏阳历史建筑遗存录》等。</h5>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09Nc0HjzxQdS0Gq0fkkyng"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阅读原文</a> 末斋,关注方志、族谱的浏阳地方文史爱好者。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末斋,微信搜索:liuyang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