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博物馆(上)

徐惠茹

<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8日,我们参观了揭阳市博物馆。美篇分上、下两集。</p> <p class="ql-block">‌ 揭阳博物馆新馆位于渔湖京岗文化广场,是了解揭阳文化和历史的绝佳去处‌。新馆占地面积43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92平方米,展厅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外观大气稳重、古朴典雅,与周边其他文化场馆风格和谐‌。</p><p class="ql-block"> 揭阳博物馆新馆于2022年10月1日正式开放,馆内设有“揭阳通史陈列”、“揭阳革命史陈列”、“揭阳名人展”和“揭阳民俗展”四个陈列展厅,以及两个临时展厅‌。馆内的浮雕墙和大型古铜色浮雕墙展示了揭阳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如进贤门城楼、青狮、榕树、木棉树等,将观者带入浓厚的揭阳文化氛围中‌。</p><p class="ql-block"> 揭阳博物馆新馆现有藏品11235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145件/套,涵盖石器、陶器、瓷器、铜器、木雕、书画、古籍等众多类别‌。馆内的展览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揭阳的历史沿革、文物遗存、革命历程和民俗文化等,通过清晰的脉络展示揭阳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揭阳市博物馆简介</p><p class="ql-block"> 揭阳市博物馆是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三级馆,其前身是揭阳县博物馆,于1958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1992年揭阳撤县建市,遂升格为揭阳市博物馆。现有藏品一万余件(套),涵盖石器、陶器、瓷器、铜器、书画、古籍等众多类别。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做好文物保护宣传工作;负责文物、标本的收集和保藏;负责征集、整理民俗文化有关文物、资料;组织开展固定展览和临时展览,开展社会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揭阳民俗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组织对博物馆学、藏品与博物馆性质、任务关系密切的有关专业学科研究;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负责做好揭阳历史、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好业务接待、各展厅解说等相关工作;协助做好文物调查和文物保护工作。</p><p class="ql-block"> 揭阳市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43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92平方米,建筑设计为地下1层,地面4层。设有"揭阳通史陈列"、"揭阳革命史陈列"、"揭阳名人展"、"揭阳民俗展"4个基本陈列展厅。</p><p class="ql-block"> 作为揭阳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引导者、展示者,揭阳市博物馆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群众需求放在首位,致力于通过丰富的内容、先进的展陈手段和高质量的服务,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以时代精神激活揭阳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揭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揭阳通史陈列】</p> <p class="ql-block">史前时期</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显示,揭阳史前时期考古遗存众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白塔遗存群、玉湖遗存群、黄岐山遗存群和仙桥遗存群。白塔遗存群和玉湖遗存群各有22处遗址,其中又各有19处新石器时代遗存;黄岐山遗存群有44处遗址,其中35处含新石器时代遗存;仙桥遗存群有18处遗址,其中12处含新石器时代遗存。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榕江流域地区在史前时期是人类活动十分频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手斧</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中期,揭阳博物馆吴道跃先生在揭东新亨镇硕和村老鼠山和埔田镇车田村马头崇采集到2件用燧石打制的手斧。手斧为砍砸器,对燧石进行两面修整而成。考古学家考证,这两件燧石两面修整的石器,为广东地区首见,与欧洲所见的典型手斧一致,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这说明,至少在距今一万年以前,揭阳这个地方就已有人类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第一篇章 揭阳的先秦文明</p> <p class="ql-block">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揭阳土地就适宜人类生存。地处岭南,这里江河纵横,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孕育了早期的文明。五岭之南,商时期岭南称为"南交",周时期称为"扬州"。虽然历史记载有限,但考古发现显示,距今1万年以前的古揭阳,已有先民遗留下石制工具;距今约4000年的虎头埔文化,出现了不逊于黄河流域的窑业技术。商周时期出现的后山文化、浮滨文化,标志着粤东地区的文明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朴素而珍贵文物遗存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农业、手工业发展,社会分与财富阶层的出现,以及中原文明对南方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章 秦汉古揭阳</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揭阳为南海郡的一个县。前汉时期揭阳为南越国辖地,由揭阳令管理。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归汉,续设揭阳县,辖域包括今整个潮汕地区和今兴梅、闽南一部。秦汉时期,中原的军队和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文化,加速了本地区的开发,使古揭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第三篇章 晋唐揭阳概貌</p> <p class="ql-block">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古揭阳县拆分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四县。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衣冠望族向南而迁",促进了本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隋唐时期,本地民族矛盾趋向和解,对外贸易开始,经济开发程度加快,文化上儒释并行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四篇章 宋元揭阳</p> <p class="ql-block">  "太平无事,处处桑麻"-﹣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揭阳县复置,设县治于玉窖村(今榕城区)。时逢中原和江南移民大量迁入,农业发展迅速,手工业和商贸也有所进步。文化教育兴起,出现一批怀瑜握瑾之士。元朝政权实行残酷统治,迫使人民不断抗争,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乏善可陈。</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揭阳县的复置和建设</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宋代揭阳经济概况</p><p class="ql-block"> 宋王朝建立后,北方与辽、夏、金的战争接连不断,中原以至江南地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民大量流亡。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未垦种的可开垦耕地,吸引着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士民。潮汕地区接受南移的人口,在靖康之难后,远远超过了汉、晋、南朝和唐中叶的移民总和。</p><p class="ql-block">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揭阳重置县之际,正逢中原和江南移民通过福建大量迁入之时,这为新揭阳的开发、拓展提供了历史机遇。</p><p class="ql-block">据调查资料测算,南宋期间移民在揭阳新创建的村寨有50多个。据记载和学者研究测算,绍兴年间揭阳人口约有6万;至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人口已超17万。人口增长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使一系列有效的开发成为可能。而随着驿道、桥梁、水利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建设,揭阳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得以发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宋代揭阳文化教育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元代揭阳</p> <p class="ql-block">第五篇章 明代揭阳</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朝和平接管揭阳。明代揭阳,中原移民继续大量迁入本区,生产生活设施和县城建设加快。农业产发达,成为著名的稻米之乡。工商业和文化教育等全面迅速发展,英才辈出,艺文昌盛。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惠来置县。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普宁置县。明代中后期,惠来、普宁经济文化也得到相应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明代揭阳人口与经济</p><p class="ql-block"> 大规模移民的迁入</p><p class="ql-block"> 元末揭阳地区十余年的战乱,造成约22%的绝户和流亡户。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揭阳人口数为69660人。经150年休养生息,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揭阳人口增至100614人。人口增长主要是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据记载,明代揭阳县新创村寨107个,约占当时全县村寨的54%。</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建置的惠来县,建于明代村寨132个,约占当时全县村寨的65%。惠来建县时人口数为2.0258万,至明末增至4.1万。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建置的普宁县,人口数为7.8万。</p><p class="ql-block"> 明代进入揭阳地区的移民,大部分来自福建。</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县城建设和风景区的开辟</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教育普及与名贤业绩</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 岭海名邦 艺文昌盛</p><p class="ql-block"> 明代揭阳,民间立乡规民约,大部分时间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第六篇章 清代揭阳</p> <p class="ql-block"> 清代初期,揭阳地区,包括原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战乱不断,人民饱经磨难。乾隆、嘉庆时期,社会安定,经济显著上升,商品生产大幅度增长,对外交往频繁,文化艺术兼容并蓄,传统教育薪火接续。鸦片战争和汕头开埠后,外国经济文化大量渗透,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出现新变化。辛亥革命成功,揭阳进入民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明末清初近40年的战乱</p><p class="ql-block"> 潮汕地区于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开始归入清朝,但仍处于"不清不明"状态。揭阳明末武秀才刘公显聚"九军"割据举事,郑成功以揭阳为中心抗清复明,清政权在潮汕立足后的禁海迁界,康熙年间潮州总兵刘进忠据潮反清又降清,一系列战乱,使人民流离失所,饱经磨难,不堪其苦。</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清代揭阳经济概貌</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东南沿海六省海禁解除,揭阳人民从迁界的灾难中解脱出来,社会生活进入安定状态。"摊丁入亩"、"废除匠籍",使劳动力逐渐摆脱人身依附关系。至乾隆、嘉庆时期,揭阳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外交往更加频繁。至晚清,以夏布和蔗糖为主的商品生产持续繁荣,产品畅销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传统教育 薪火接续</p><p class="ql-block"> 清代,揭阳地方传统教育</p><p class="ql-block">薪火接续,向学之风一如既往。</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鸦片战争与揭阳</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 剧变时代的丁日昌和方耀</p><p class="ql-block"> 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丁日昌和方耀,均是声名远播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 文艺领域 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清中晚期,揭阳地方文艺领域丰富多彩,音乐、戏剧、舞蹈民间习见,工艺美术巧夺天工,书法绘画人才辈出,艺文著述种类繁多。</p><p class="ql-block">揭阳地方戏曲活动以潮剧为主,每逢游神赛会、祀祖入宅、寿诞喜庆,多有演戏至通宵达旦,观者流连忘返。弦间乐馆遍布城乡村寨,爱乐善乐蔚成风气。潮州大锣鼓声中的狮舞、龙舞、英歌舞、鳌舞等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第七部分 清末农民起义与民主革命</p><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之后,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对外妥协投降、割地赔款,对内加剧剥削,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激起各地反清武装风起云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