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之岛鼓浪屿掠影

邱建中

--退休老汉看大美祖国之六十五 畅游福建--10<br> 2025年2月23日上午,随团来到厦门鼓浪屿游览。 鼓浪屿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名为“五龙屿”,明朝时改称“鼓浪屿”,与厦门岛上的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厦门大学等隔海相望。鼓浪屿代表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鼓浪石、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天然海滨浴场、海天堂构等。随着厦门市的发展,鼓浪屿风景名胜区成为观光、度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海岛风景文化旅游区。2007年,鼓浪屿风景名胜区被文化和旅游部确认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b>钢琴码头</b> 钢琴码头是位于鼓浪屿的轮渡码头。钢琴码头建筑与大海浑然一体,以蓝白为主色调,使码头融入大自然海天景色,成为游人进入鼓浪屿的第一景点。<br> 厦门与鼓浪屿之间,原来没有专用的轮渡码头,全靠舢板、双桨摆渡来往。1937年,社会贤达倡议修建厦鼓轮渡码头,并于当年6月9日开工。厦门一侧建在中山路的岛美路头,鼓浪屿一侧建在当年华工出口的“猪仔码头”旧址。(“猪仔”,是西方列强于鸦片战争以后,在厦门贩卖中国劳工时对“契约华工”的贬称。据厦门海关资料记载,1886年至1917年间,被当作“猪仔”从这里出口的“契约华工”每年平均6.5万人,最多一年达12.5万人,大多被贩卖到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东南亚诸国)<br> 1937年10月16日,轮渡码头建成,租用“利侨”“利通”“金再兴”汽船为渡轮,每小时4个航班。1938年5月13日厦门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先后购置“厦安”“厦禾”“厦兴”等汽轮。抗战胜利后,这些汽轮仍沿用。<br>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码头已承受不了日益增长的客流量。1976年,市政府决定扩建鼓浪屿轮渡码头,购置能一次载客600人以上的大渡轮。在征求轮渡码头的建筑方案时,厦门市设计院林金益工程师的“半拱顶方案”中选,那是一个现代抽象艺术的设计。码头建成后,厦门人说他是“张开的三角钢琴”,是琴岛的象征,这正符合设计师的初衷:使游人一踏上鼓浪屿就感受到“音乐之岛”的气息! <b> 万国建筑群</b> 万国建筑群是鼓浪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精萃景观。其中国传统建筑,如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居民建筑等,在鼓浪屿都可以找到其影子,尤以园林建筑的廓、亭、阁、楼、桥,菽庄花园里样样齐全,如渡月桥,如壬秋阁,如小板桥和四十四桥,如蛇岭花苑长廓,又如用“叠石”的累古而成的“十二洞天”,俗称“猴洞”;依墙而造的顽石山房的石壁和“人造瀑布”。万国建筑博览近年络续建成的有:原鼓浪屿公园中海底世界,郑成功高大雕像及浮雕的皓月园,中国著名妇科专家林巧稚大理石像的毓园,灌木花卉、棕榈婆娑、华果飘香的会桥亚热带植物引种园,陈列厦门千年历史、特区建设概貌的厦门博物馆,颂扬英雄业绩的郑成功纪念馆以及延平公园和港仔后游泳场、中山图书馆、人民体育场,和有园林建筑风格的鼓浪屿别墅、观海园旅游度假地、鼓浪屿宾馆等,在1.78平方公里中,有这么多的公园和馆舍,其密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br>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之一,西方列强蜂拥来到鼓浪屿,抢占风景最美的地方建造别墅公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华侨也回乡创业,在鼓浪屿建造许多别墅住宅,短短15年内就建造1000多幢。这些别墅小巧玲珑,散落在山坡、海边的绿树丛中,非常幽静别致,构成鼓浪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鼓浪屿的一笔宝贵财富。鼓浪屿岛上荟萃了上千座风格各异、中西合璧的中外建筑。有中国传统的飞檐翘角的庙宇,有闽南风格的院落平房,有中西合壁的八卦楼,有小巧玲珑的日本屋舍,也有19世纪欧陆风格的原西方国家的领事馆。 <b> 郑成功雕像</b> 198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厦门建立为海峡两岸人民崇敬的郑成功雕像,以密切闽台之间地理相接、血缘相近、习俗相同、感情相融的传统关系,要求雕像屹立在鼓浪屿海滨,使过往厦门港的船只和踏上厦门鼓浪屿的人们都能看到郑成功的英雄形象。郑成功雕像1985年8月27日郑成功诞辰361周年落成,屹立在鼓浪屿东南端的覆鼎岩。覆鼎岩高24米,三面临海,一面与鼓浪屿接壤。高15.7米,宽9.2米,重1400多吨,由625块白花岗雕凿嵌接而成。分25层,地基深入岩层3米,并配备防雷设施,可抗12级强台风,8级以上地震。郑成功像面朝波澜壮阔的大海,身披盔甲,手按宝剑,形象挺拔刚劲,气势雄伟。 <b> 毓园</b> 毓园位于鼓浪屿东南部复兴路,即林巧稚大夫纪念园,为纪念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而建。毓园之"毓",就是培育养育之意。毓园建于1984年5月,建筑布局自然,园中立着林巧稚大夫的汉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迹展览室”,邓颖超同志亲手在园中种植的两株南洋杉,象征着林大夫秀逸高洁的品格。 <b> 博爱医院旧址</b> 1918年,日本以“台湾总督府卫生课”慈善组织“善邻会”的名义,中日两国商人共同投资创办“台湾博爱会医院鼓浪屿分院”,最初设在鼓浪屿“教堂路”(今福建路58号)一座别墅建筑中。翌年又创办附属医学专门学院,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医生,他们日后活跃在博爱医院及厦门、漳州一带。<br> 20世纪30年代初,医院迁至鼓浪屿鹿礁路“海景旅社”旧址营业。现存鹿礁路海边的博爱医院旧址是该院第三处院址,1935年建设,1936年投入使用,由日本建筑师设计,是厦门20世纪30年代一座设备完善、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该医院建筑的平面,为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而设计为“日”字型,建筑中心区域有两片露天天井区域,一处是医院设立的羽毛球场,一处则是住院病患室外活动的空间。建筑外部墙面浅米黄色涂刷与深米黄色的釉面砖边缘装饰相配合,和建筑内部的装修一起,体现出浓郁的日本风格。当时采用这种现代感的建筑形式,与该医院应用现代化的医学手段救死扶伤的形象如出一辙。 <b> 复兴堂</b> 鼓浪屿复兴堂坐落于风景秀美的鼓浪屿岛上,堂内绿树红墙,鲜花簇拥,建筑造型典雅端庄,也是鼓浪屿建筑风貌游览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复兴堂有悠久的历史,前身原为“基督徒聚会处”创立於二十世纪初期,是纯粹由中国信徒自已创办管理的教会。 <b> 福音堂</b> 根据《闽南伦敦会基督教史》记载:1901年,福音堂由厦门泰山、关隘内两堂联合提倡创建,在鼓浪屿晃岩山,由华人信徒自筹资金着手开建,于1903年落成,该堂设计技巧,建筑牢固,体形可观,可容纳一千左右人,周围平房环绕,集中整洁。1926年,经厦门区会审批为“鼓浪屿堂会”。此会为华人自治、自养、自传之教会。 <b>鼓浪屿音乐厅</b> 鼓浪屿音乐厅于1987年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十多年来,曾先后接待过日本、美国、罗马尼亚、菲律宾、新加坡、俄罗斯、克罗地亚等国家的艺术团体及香港圣乐团、香港青少年国乐团、草田合唱团、上海交响乐团、长影乐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等的演出。 <b> 马约翰体育场</b> 这是一个历经百年风雨、保存良好的体育场——洋人球埔旧址(洋人球埔最初为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开辟的军用操场。19世纪中后期逐渐被发展为驻岛外国人体育活动的公众场所, 曾作为草地板球、草地网球、羽毛球等运动的场地。后来随着美、英各国水兵的到访,场地又引入了足球、棒球、橄榄球等团体竞技项目。1903年,美国领事馆将其交由工部局代为管理。1909年至1911年间,居住在鼓浪屿的外国人还在这里举办过每年一届的家庭亲子运动会。1910年,美国商会代表团访问厦门,该球场曾作为欢迎活动重要场所之一。之后球埔主要用作足球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人民体育场”。2011年,体育场更名为“马约翰体育场”。2015年,洋人球埔旧址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之一,也是鼓浪屿历经国际社区风云变幻的重要物证。从洋人球埔到人民体育场,再到如今的马约翰体育场,跨越150多年,其在功能和形式上未发生过大的改变,至今仍在使用,堪称活态的文化遗产。 <b> 黄家花园</b> 黄家花园也叫中德记,是黄奕住1919年回国后花巨资为安置家人兴建的别墅,共有3幢。由于黄家花园规模宏大,又建得精美奢华,当年有“中国第一别墅”之谓。20世纪50年代,黄家花园被开辟为鼓浪屿宾馆,曾住过尼克松、李光耀等中外政要。<br> 黄奕住是泉州南安人,早年家穷,靠剃头为生,因得罪乡绅不得不下南洋避祸谋生。后来在印尼靠经营糖业发了大财成为“四大糖王”之一。1919年,黄奕住携带几千万银元回国,开始在国内进行大手笔的投资。投资房地产(主要在鼓浪屿),参与厦门市政建设,布局以中南银行(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一样有发钞权)、太平保险为代表的金融版图等。黄奕住的资产到底有多少呢?用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的话说:把马云和王健林两个人加起来,都没有黄奕住影响大。黄奕住这人有多少钱呢?今天我们所有的富翁在他门下什么都不是。 <b> 海天堂构</b> 海天堂构始建于1921年,2002年4月被厦门市政府列为重点历史风貌建筑。修复后开放的“海天堂构”老别墅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海天堂构,现为南洋风情书店、非遗演艺中心及建筑艺术馆,展现独特历史韵味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