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游记(二)钟灵毓秀阅江楼

玉龙雪山

<p class="ql-block">阅江楼位于南京狮子山山顶,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中国江南的四大名楼。</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我们从东门入口进入阅江楼景区,在导游的带领下徒步登山,当然你也可以出钱乘电梯上山。山路弯弯,石阶叠叠。山周边树木葱茏,直插云天。山只有78.4米,还没有我们上海松江的佘山高,但对于平时缺少爬山锻炼的机会,年已六旬的小老人来说,登狮子山还是感到有点吃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山电梯</i></p> <p class="ql-block">狮子山濒临长江,据说从长江上遥望此山,其形状似一只蠕动的青螺,又如少女头上的发髻,故也称为青螺山。公元317年,遭遇永嘉之乱的东晋元帝司马睿初次南渡长江,见此处山岭绵延,很像长城边上(今河北省)的卢龙寨,故赐名卢龙山,这一名称从东晋至元代沿用了1000多年。1360年朱元璋在卢龙山上以红、黄旗为信号,指挥伏兵8万大败陈友谅的40万大军,史称“龙湾水战”,为大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话说这陈友谅也是一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打了许多仗,风风雨雨,还建立了“陈汉”政权,还称了帝。最后碰上了和朱元璋争天下,可惜不是那皇帝的命,败给了老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长江上远观狮子山的外形</i></p> <p class="ql-block">话说朱元璋称帝后,于1374年带着徐达、刘伯温等一众开国名臣再次登临卢龙山,看着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他感慨万千。为纪念那次具有决定性胜利的“龙湾水战”,他当即宣布两项决定:其一将卢龙山重新赐名,因此山形状像狻猊(狻猊是一种神兽,龙之第五子,形如狮子),故赐名狮子山。其二“龙湾水战”是立国之战,如此大的战绩,一定要让后人知道。决定在这个山顶盖一座高耸入云、富丽堂皇的阅江楼。这个楼,一方面纪念他自己的战功,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登高瞭望,观察敌情的所在。还可以威震八方,展示大明的国威。这楼还没有开始建呢,老朱就让他的满朝文武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来赞扬这栋楼有多么地富丽堂皇、雕梁画栋,他自己也写了一篇。</p><p class="ql-block">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最为上乘,与朱元璋亲自写的《阅江楼记》一道流传于世。</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在《阅江楼记》中阐述了建楼的缘由、功能、样式等。依据他的设想,朱元璋利用服刑的囚犯和民工一起在狮子山顶修建了用于建楼的“平砥”,即地基。可是理想很丰满,国库很骨感。由于建国伊始,财力薄弱,施工能力低下,加上连年征战等诸多原因,这楼才刚打下地基,没钱了。但话已经说出去了,可不能收回。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老朱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个梦,天上的神仙跟我讲,现在这个时期不适合大兴土木,所以我们这个楼暂时不建了,以后有更好的时机我们再建。他这个谎话,老百姓也就信了。</p><p class="ql-block">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1399年明朝发生“靖难之变”,到1402年,发动“靖难之变”的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从他的侄子手中夺取王位,当上了第三位皇帝,他决定迁都北京,此事更为搁浅。再至清朝、民国,此事更无人提起。故所谓“阅江楼”,一直是徒有“有记无楼”之虚名。阅江楼与前面三楼都“先有楼后有记”形成天壤之别。</p><p class="ql-block">直到1991年,新中国的南京市政府斥资2亿,请了东南大学的教授杜顺宝亲自设计。才在原址上于1998年2月再次动工,2001年9月正式完工。从此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尴尬历史,使躺在明孝陵里的朱元璋终于了了600多年的宿愿。</p><p class="ql-block">令人欣喜的是阅江楼时隔600多年,一朝建成,一鸣惊人。2001年刚刚建成,2003年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一路登山,只见山上蔚然成林,绿草如茵,风景如画。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及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狮子山坡种植和培育从海外引进的海滨及娑罗、沉香、龙脑香等名贵药材后,狮子山更加林木葱郁,苍翠欲滴,令众多文人墨客如王守仁、金大车、汤显祖、吴敬梓、陈文述、巩珍等一往情深,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清乾隆年间,金陵四十八景图卷中,狮子山被誉为“狮岭雄观”。</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狮子山顶,眼前出现一座重檐的四方亭,走近一看乃是“孙中山观江亭”。</p><p class="ql-block">孙中山观江亭的设立背景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就任北伐军总司令后,带领革命军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以彻底推翻清朝统治。为了确保新政权的稳固,亲自视察了狮子山的防御工事。为了视察北伐军的防御情况而设立观景亭。孙中山在北伐军总参谋长黄兴的陪同下,冒着隆冬严寒,多次登上狮子山,查看炮台和地道,确保防御措施的完善。想当年,孙中山立于狮子山顶,看长江天堑,一定在感叹大江东去,时代潮流不可阻遏,中华必定复兴,民族定当崛起。亭子周围环境幽静,枝繁叶茂的树林阻挡了视线,虽然名为观江亭,但实际上已经看不到长江‌<span style="font-size:18px;">,然而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再往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阅江楼记》碑亭,碑亭中有汉白玉巨碑一块,产于北京房山。其长度为3.1米、宽度为4.8米,重量达到了15吨。为国内体量最大的整块汉白玉刻石。石碑朝南的一面上镂刻着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文章一共1199个字,思路开阔,气势宏伟。而石碑朝北的一面上镂刻着宋廉撰写的《阅江楼记》,共有568个字,字字珠玑,辞采华茂。(实际上宋濂的《阅江楼记》肯定要比朱元璋的更有水平,但朱元璋是皇帝,所以刻在了汉白玉石的正面,而宋濂的《阅江楼记》只能刻在背面。)碑刻上的书法皆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席时珞[luò]创作的,字体飘逸,犹如行云流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南面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北面宋濂撰写的《阅江楼记》</i></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西在靠北的一片林荫处,建有一座两三百米的飞檐长廊,长廊的隔墙上镶嵌着近五十幅黑底白线的石雕碑刻,是南京市政府于2007年在阅江楼景区内建造的“明史金陵碑廊”。碑廊上的碑刻是从明代历史中选取了48个典故,包括龙江战役、郑和下西洋、汤显祖与牡丹亭等流传很广的故事,撰写文字并由南京著名画家殷作安先生设计图稿。黑底白线的石碑雕刻记载着大明王朝二百余年的历史,再现了大明王朝在金陵发生的历史文化故事和民俗生活。</p> <p class="ql-block">在碑廊朝西的尽头相连处就是阅江楼。</p><p class="ql-block">第一眼看到的阅江楼果然高耸入云,非常壮观。那几十级台阶一直延伸到阅江楼,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别说登上去,想想也有点头皮发麻。</p> <p class="ql-block">但要上得阅江楼,只有从这又高又长的台阶上去,没有别的捷径。我也经过了一程折腾后才上了阅江楼,因为心情激动误打误撞地直接上了三楼。问了工作人员后再从三楼乘电梯到底楼。</p> <p class="ql-block">进入阅江楼一楼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装饰和大气磅礴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明朝的皇家宫殿之中。</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西门口,抬头往西望,看到二楼处挂着一个匾额,上书“得水载舟”四个黑底金色的大字。“得水载舟”这四个字,被朱元璋奉为明朝历代统治者的座右铭。这个座右铭是怎么来的呢?“得水载舟”这几个字,出自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是“水能载舟、亦能复舟”。其意是把老百姓比作水,国家政权比作舟。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要顺民心、应民意,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这样百姓的水才能让国家统治这艘船正常行驶。如果国家统治伤害了百姓的利益,那就会失去民心。失去了民心,即使得到了政权,百姓的水也会把国家统治的这艘船打翻的。这句名言的真理,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认可。他在总结了以往历代盛衰的历史经验以后,更是对唐太宗的这句名言推崇不已。所以他就把这句名言的意思浓缩成了“得水载舟”四个字,作为他和以后历代明朝统治者的座右铭。</p> <p class="ql-block">与之相对的东侧匾额上有“治隆唐宋”四个金色的楷书,是康熙皇帝南巡明孝陵时为朱元璋题写的,真迹位于中山陵四方城。“治隆唐宋”是清朝康熙帝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治理国家的高度评价,夸他的文治武功,治国功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一评价不仅是对朱元璋个人的肯定,也是对明朝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继承。</p> <p class="ql-block">南侧是一把“红木龙椅”,虽是仿北京故宫的龙椅,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是红木中的精品。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在国内外独一无二,堪称中华第一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红木龙椅</i></p> <p class="ql-block">龙椅背后的金字靠壁,镂刻着朱元璋所作的《阅江楼记》节选,洋洋洒洒600多字。朱元璋虽然是个放牛娃出生,没有系统地上过学,但是他酷爱学习,自学成才。后来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朱元璋写过一首《咏竹》的诗:“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此诗语言平实,意境阔大,表达了朱元璋对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精神人格的赞美。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还是位才华横溢的帝王。</p> <p class="ql-block">两边楼柱上挂有一副颂扬朱元璋开创帝业的楹联:“统万马麾千军,功成百战人言信;一九州宁四海,国瑞双悬日月明。”上联赞扬朱元璋的军事才能和诚信。下联歌颂明朝的建立和吉祥。整副对联运用中国传统楹联的工整对仗和数字象征手法,通过军事与治国的双重意象,展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雄才大略。</p> <p class="ql-block">大明王朝国祚[zuò]276年,开局一个碗,结束一根绳。历经了16位皇帝。</p><p class="ql-block">转到厅后有明朝的版图以及明王朝共16代帝王的画像及介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明朝的版图</i></p> <p class="ql-block">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砍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号洪武。他在当皇帝之前干过四份工作,17岁之前放牛。17岁的时候在皇觉寺当和尚,才当了50多天和尚,就离开了皇觉寺。于是在外面加入了丐帮,天天去要饭。要了几年饭后又回到皇觉寺继续当和尚。但是这个时候,他有个发小,给他写了一封信,要他造反。结果他率农民起义军推翻了腐败的元朝,40岁开启大明基业,在位31年,是古代一位大有作为的皇帝。后隔代传位于爱孙朱允炆。</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四子朱棣,起兵夺侄权,号永乐皇帝,为明成祖。在位二十二年,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开疆拓土,派郑和下西洋,修《永乐大典》,也是明代一位有作为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明毅宗崇祯皇帝朱由俭,是第16代明皇。在位17年,虽励精图治,然大势已去,当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时,他选择用一根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为大明末代皇帝。</p> <p class="ql-block">走上阅江楼的二楼,这里展示的是“中国明代文化”,通过图片、实物、名家书画等方式,从“建筑•石刻”、“家具”、“陶瓷”、“书画”、“科学”、“文学”这六个方面介绍了明朝较为先进的科学文化。</p> <p class="ql-block">三、四、五楼是一幅大型的瓷砖画郑和下西洋,这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幅瓷砖画。整幅画高12.8米,宽8米,全景式再现了郑和下西洋那段辉煌的历史,连西洋各国那种风土人情都给画到了。虽然当年没有AI影像,但是这种手工艺的画作,气势磅礴的程度是任何高科技体验感都无法替代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在7次的航海过程中,三保太监郑和都是率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最后在福州的太平港开洋,先后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了东非和红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楼仰视的瓷砖画</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四楼平视的瓷砖画</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楼俯视的瓷砖画</i></p> <p class="ql-block">走上顶层第六层,这里有三件宝贝。阅江楼的镇楼之宝百狮台,全部是用红木打造而成的,上面刻了100只狮子。</p> <p class="ql-block">南面是江南四大名楼图案的苏绣双面绣,在那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岳阳楼、阅江楼、黄鹤楼和滕王阁。</p> <p class="ql-block">故宫太和殿的顶棚有蟠龙藻井,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最精美的部分之一。阅江楼里也有个蟠龙藻井,它就在我的头顶。这个藻井是用整根樟木刻制而成,沉香浓郁,威武雄壮,形象生动,具有皇家气派,尽显古都特色。龙身由24K纯金装裱,共耗金11公斤,使藻井和楼顶金碧辉煌。这三样宝贝中的任何一件都可以说是价值连城。整座阅江楼虽然说它是新式的钢筋混泥土的建筑,但是依旧古色古香又富丽堂皇、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登顶之后扶栏远眺,我就知道它为什么叫阅江楼了,阅的是什么江?阅的就是北面的万里长江,而且在东北方向还能看到咱们的“争气桥”南京长江大桥。这座大桥我们用1到10的数字就可以把它形容,叫一座大桥,上下两层,三个方向,4500米公路,6700米铁路,历时8年,9个桥墩,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长江</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南京长江大桥</i></p> <p class="ql-block">来到顶廊的西南方,往前看在狮子山的山脚下,我看到了一东一西两片古建筑。左边靠东面的是南京的天妃宫,天妃宫里面供奉的是海神妈祖。郑和7下西洋第三次的时候,在台湾海峡遇到了风暴,后来转危为安。朱棣就在南京城为他建了天妃宫,保佑他航海平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天妃宫</i></p> <p class="ql-block">右手西面不远处是静海寺,也是为了褒奖郑和下西洋特意修建的。郑和每次出海归来都会回到这里,他的晚年也在这里度过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在1842年这里却成了《南京条约》谈判的地方,后来就在北面的那个长江江面上,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今天的静海寺就是《南京条约》的史料展览馆。这里有人说没有僧没有佛,没有香火,有的是一段沉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静海寺</i></p> <p class="ql-block">带着愉悦的心情我们从六楼直接走到底楼,走出阅江楼来到南广场。那里有一座青铜鼎,它是中国现在最大的一座仿西周司母鼎,重量达4吨。鼎在古代是国家政权的标志和象征,皇帝每年举行向上天祭告祈福的仪式,都要用到鼎。这座青铜鼎就是完全按照西周时期的鼎的形制仿制的。</p> <p class="ql-block">青铜鼎上面还有朱元璋写的一幅对联:上联是“起兵濠上,先存捧日之心”,下联是“定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濠上”就是指朱元璋的老家濠洲。这副对联的意思是朱元璋当年在凤阳起兵的时候就立下壮志,要统一中国,最后他终于在南京定鼎建都,建立了明朝。这副对联不仅写出了朱元璋的经历,还满满的都是帝王之气。</p> <p class="ql-block">除了对联,大鼎上还有几句篆字,写的是:“狮梦觉兮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的内容写的是阅江楼的位置和壮观的气势和设计。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联起来念,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这么精巧的设计,是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转过身朝北回看阅江楼,只见它碧瓦朱楹、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主楼通高52米,外观4层暗有3层,共7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主楼</i></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阅江楼两翼各以歇山顶层次递减,屋顶犬牙交错,高低起伏,跌宕多变;屋面覆有金色琉璃瓦并镶有绿色琉璃瓦及缘边,色彩鲜丽。</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明朝的辉煌与衰落,也见证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变迁。如今,阅江楼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其独特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