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盐都"燊海井"

pike

<p class="ql-block">看了自贡彩灯大世界之后去拜访了自贡古盐井 - 燊海井,这个大名鼎鼎的古法制盐遗址,开凿于清道光年间,历时十三年,成于1835年,从开凿算起已经有两百多年,这口盐井其伟大之处在于她是世界上第一口采用中国传统人工顿钻法而凿成超过千米的深井,井深1001.42米,这是世界科技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1988年,燊海井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以燊海井为代表的古法制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燊海井天车即井架高达十八米,由数百根杉木捆扎而成,上面的天轮与天车房的地轮构成井台,由大车房的大车提供动力,钻井和汲取地下卤水。</p> <p class="ql-block">天车房里的地轮也称之为地辊,而挂在井架顶上的天轮就是天辊。天车一次汲取卤水90升,可出盐15公斤。</p> <p class="ql-block">这个燊海井除了熬盐的大锅和打井钻头,基本上看不见铁器,大车(卷扬机),天车(井架)都用木材,竹,麻绳捆绑建成,这些简陋的工具却能打成上千米深井,足见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永不放弃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燊海井的大车,用现代话说就是卷扬机,不过当年大车是用牛来驱动,据说自贡之所以出牛肉,这是由于市场上多有拉大车淘汰下来牛进入了肉市,由此成就了自贡传统名菜"火边子牛肉"。</p> <p class="ql-block">这是燊海井井口,盐工将长达11米楠竹做成的卤水桶,用大车驱动天车将竹桶放入井下汲取千米以下的卤水,竹桶底部用牛皮做成单向阀,当桶上提时自动关闭,卤水桶一次汲取卤水90升,可产盐15公斤。据说运行这个大车和天车,一个班需要4头牛,8-12个工人,我不知道一个班是工作多少小时,但肯定不止8小时。</p> <p class="ql-block">早年卤水是通过楠竹做成的管道将卤水输送到储卤池,再送到煮盐作坊,燊海井的煮盐坊有八口熬盐大锅,这大锅煮盐日夜不停,至今还在工作。人们在凿燊海井时还有一个令人意外的惊喜发现,这口井不仅出卤水同时还产天然气,就用井里喷出的天然气燃烧煮盐,真是物尽其用,两全其美!一时燊海井周边天车林立,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就立了近两百个天车。</p> <p class="ql-block">自贡制盐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年从浅井汲取卤水称为黄卤,含盐量小,从深井中汲取卤水称为黑卤,含盐量高,燊海井就是黑卤盐井。</p> <p class="ql-block">燊海井的古法制盐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6年我的老师来中国做学术交流,在参观了燊海井后告诉我"中国是最早把有机化学中的蛋白化学应用到制盐的国家",他讲的不错,这是古法制盐一个不可缺失重要步骤,用豆浆去除卤水中一些重金属和杂质,但我觉得他不知道的是两千多年前我们就用盐卤点豆腐了,盐卤四川人叫"胆水",小毒,古法制盐的副产品,当年白毛女的父亲杨白劳就是喝了这个走的。下图右边有个石磨和过滤豆渣滤器就是作坊用来磨豆浆。</p> <p class="ql-block">盐工在熬盐过程中将豆浆浇入煮盐大锅,豆浆与卤水中的重金属凝结成块,由工人瓢出,这样制出的盐更为纯净,自贡盐是川人做四川泡菜不可替代调味品!</p> <p class="ql-block">盐文化孕育了自贡饮食文化,自贡盐帮菜自成体系,是川菜中一个重大分支,除了上面提到的"火边子牛肉",豆制品,兔子做的菜肴都是盐帮菜的特点,据说没有一只兔子能从自贡跑出去!</p> <p class="ql-block">沾水菜的兔肚和手撕兔</p> <p class="ql-block">食用自贡灵魂蘸水的正确姿势</p> <p class="ql-block">这是自贡盐文化博物馆,收藏不少制盐文物,介绍了制盐工艺发展史及盐文化,参观了燊海井再看看盐业博物馆,会更加深刻了解盐都的盐文化。</p> <p class="ql-block">盐都因盐而生,走了两千多年的制盐路成就了这个城市,而自贡这个城市的名号却是比较年轻,1939年,以盐井命名的自流井和贡井两地合二为一,两地各取一字,取名自贡。燊海井是自贡制盐业一个缩影,1981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古法制盐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