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书国学启我裔(之四)

谢宏辉

<p class="ql-block">三月十五日星期六</p><p class="ql-block">清晨,书房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宣纸上,显得格外温暖。我即兴提笔以自写体隶书写下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一副对联。拙作虽然有待提高,但也表达了我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稍作休息,我拿起毛笔,开始书写“墨书国学启我裔”七个大字作为我陆续发布墨书国学经典的版头图片。这七个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写完后,我在下方郑重地署上名字,希望这幅作品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午后,我翻阅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科书,按教科书里面出现的国学经典次序,找到王安石的《梅花》。诗中的意境让我深受触动,于是提笔在画面上方题写“日积月累”,以此勉励自己不断学习。随后,我将这首诗以书法作品的形式一口气写下,字体虽不完美,却饱含深情。这幅作品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旁边还有一副水墨画风格的小插图,增添了几分雅致韵味。</p> <p class="ql-block">仿佛看到了梅花在寒冬中独自绽放的坚强身影。这幅作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就像诗中的梅花一样,我也曾经历过许多孤独与挑战。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再醮墨落笔写下小二上册课本26页[日积月累]中出现的</p><p class="ql-block">(1)出自《论语.卫灵公》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它强调了一种换位思考的处世原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p><p class="ql-block">(2)出自于《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p><p class="ql-block">这句话强调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朋友之间,信任是维系关系的基石。‌</p><p class="ql-block">(3)出自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章句上》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形容没有规矩,就不会有规整的方圆。</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我继续书写另一首古诗《小儿垂钓》。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儿童垂钓时的天真烂漫,充满了童真童趣。写完后,我忍不住微笑,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在河边嬉戏玩耍。这首诗让我回忆起童年时光,那时的我无忧无虑,对世界充满好奇。如今,虽然岁月已逝,但那份纯真的情感依然深藏心底,激励着我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翌日清晨,我又书写《登鹳雀楼》这首诗。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主题,通过对壮丽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积极向上的追求精神。写完后,我站在窗前,远眺山川,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首诗让我明白,人生就像登高望远,只有不断攀登,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正是我所追求的。</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书写了柳宗元的《江雪》。这幅作品完成后,我仔细端详,仿佛看到了千山万径间那孤独的渔翁。他独自垂钓的身影,让我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情感氛围。这首诗让我体会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更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p> <p class="ql-block">又来到课本中的[日积月累]栏目,这里有四对楹联:</p><p class="ql-block">(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这句诗出自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是一副楹联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被广泛用于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中。这两句诗赞美了山水的美丽。认为每一座山都像一幅画,每一处水都蕴含着文采。它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常被用来形容风景如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2)“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出自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的自题联。这幅对联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诗意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描绘了塞北与江南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塞北的壮阔与江南的温婉。‌</p> <p class="ql-block">(3)“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对楹联,前句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沧浪亭》;后句出自北宋诗人苏舜钦的《过苏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下联对仗工整,既记述了苏舜钦以四万贯置办沧浪亭所在私家花园的由来,又突出了此处风光“远山近水”的旖旎,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4)“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此联镌刻于鼓浪屿日光岩景区古避暑洞附近,具体创作年代已不可考,但据《厦门志》等文献记载,其最早见于清代文人题刻。鼓浪屿作为海上花园,四面环海的地理特征为对联中“水连天”的意象提供了现实依托,岛上常年湿润多雾的气候特点,与“雾锁山头”的描写形成呼应。这幅回文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这副饶有趣味的回文联,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以网络上一个闪闪发光的紫色调的艺术字体“谢”字,以示对进入我空间欣赏我拙作的友友们真情谢意!美友们,谢谢您们的观赏,更欢迎您们的下次𦲷临指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