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庭(之二)——北庭故城遗址

娟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北约12公里处偏东,占地约5000亩,规模十分宏大,包括北庭故城及其北庭西大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荒草遍野的破城子还未被人们“识得真面目”时,有人就从这里拾到不认识的宝贝,有附近农民在古城城墙和西大寺大土墩取土作肥。那时,县里还没成立文管所,没人宣传,没人管理。直到七十年代县里在"破城子" 召开声讨苏修的大会,人们这才知道"破城子"就是北庭故城遗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2000年,我和丈夫曾回过一次吉木萨尔,参观过“破城子”和西大寺。那时,“破城子”依然如故,只有残破的城墙静静地躺在一片荒漠之中。西大寺还有个简易的门,院内摆放着两根粗大的约十几米长的硅化木。大土墩下方一排小佛窟还在,佛窟里面四周有彩色的壁画,色彩尚鲜艳。睡佛、壁画(王子出行图)同在一个洞窟,壁画完整,其上还挂有遮挡的布帘。那时,我用胶片拍过几张照片,但大多已遗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北庭故城遗址(2000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北庭故城城墙遗址(2000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西大寺东侧底层佛窟(2000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black;">西大寺里的壁画——王子归来图(北庭博物馆2019年 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black;">西大寺院内的硅化木(2000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2019年,我和丈夫带着儿子女儿再次回到吉木萨尔,那时北庭故城遗址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去北庭故城的路上,想起那个令我魂牵梦绕的西大寺,历史的云烟在脑海升腾……</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black;"> 北庭西大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北庭西大寺,又名高昌回鹘佛寺,位于北庭故城遗址西北约七百米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在盛唐时期,随着北庭的繁荣与发展,佛教也随之兴盛,北庭城中,“应运太宁寺”、“高台寺”、“龙兴寺”与“西大寺”相继兴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咸通七年(公元866年),高昌回鹘政权建立后,北庭成为其夏都,信仰也由摩尼教改为皈依佛教,西大寺成为高昌回鹘王国皇家寺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宋朝,北庭故城为高昌回鹘后王庭,宋使王延德曾亲临北庭西大寺视察并“游乐于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随着高昌王国被迫东迁甘肃金昌,北庭回鹘政治地位亦日渐衰落,西大寺风光不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察合台汗在位期间,曾对高昌地区进行伊斯兰教的“圣战”,毁佛寺,杀僧侣,强迫宗教更替,西大寺则毁于此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1979一198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西大寺残迹呈长方形,南北长约70.5米,东西宽约43.8米,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筑,地面以下为夯土台基,其外观大部残毁。整个建筑分南北两个部分,南面为庭院、配殿、僧房、库房等建筑群;北面为正殿,四周筑有洞窟,两部分衔接成一整体。东面有上七下八的洞窟残迹,窟内残存有佛、菩萨、罗汉、天王等塑像,壁画内容主要为千佛、菩萨、护法、经变故事,间有回鹘文、汉文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等下了车,才发现北庭故城遗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原来相对独立的故城遗址、西大寺两个遗址已合为一体,大门开在了西面,道路也进行了重新布局和绿化。走进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馆内展品丰富多彩。旁边就是西大寺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北庭故城博物馆(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走进西大寺遗址,大土墩遮盖大棚已建好,听说规模仅次于西安兵马俑,从三层走廊可俯瞰佛寺全貌。原来大土墩上一排排洞窟已坍塌,露出佛像的残迹。当年存放睡佛和壁画的洞窟也已经坍塌,睡佛不知何处,壁画《王子出行图》已残破不堪……与2000年相比,已面目全非!我不清楚,是十九年岁月侵蚀所致,还是与考古挖掘有关,顿时,一丝悲凉涌上心头,感叹岁月之无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西大寺(2019年 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西大寺(网络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西大寺遗留残迹(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西大寺遗留残窟(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西大寺遗留残窟壁画(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black;"> 北庭故城遗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从西大寺到故城遗址,新修的道路非常平坦,坐车眨眼便来到故城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这座历时千载的故城,依然嵯峨,残破的城墙依然挺立,一尊写有“北庭都护府故城”的巨碑竖立在城墙遗址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北庭都护府故城(2019年 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站在这里,我陷入沉思。根据有关资料的介绍,北庭故城遗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周长4596米,内城周长3003米,城墙上宽8-12米、基宽8-12米、残高7-10米,为夯土建筑。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偏东北的地方,城中为都护府衙署所在地。内外城均有城门、马面、角楼。城墙外有护城河,为天然河环绕,东为东河坝,西为西河坝。外城之北还有低矮的羊马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纪晓岚曾说北庭故城为李卫公(李靖)所建,无法考证。但北庭故城城墙的角楼、敌楼、马面、马道的建筑,内外城、护城河的设置,以及城内的布局却与唐长安城非常相似,从这点足以看出唐文化对北庭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北庭故城始建于汉代,谓金满城,后于唐贞观、显庆、开元及高昌回鹘时期,曾多次对城址进行过扩建或修补。但最辉煌、繁盛时期却在唐朝。那时北庭故城人口稠密,楼阁宏伟,经济繁荣,商业兴盛,街坊通衢。丝路道上驼铃声声,往来商贾(gu)络绎不绝。城外河水欢歌,草木丰茂,牛羊成群,粮食充裕,是西域北疆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丝路新北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身处故城遗址,这时,我仿佛穿越历史,走在盛唐北庭的古城中,看那重城繁堞、寺庙林立、天蓝水清、草肥马壮,各族人民共享和平繁荣的盛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然而,历史的进程不会平坦。北庭故城在雄峙于天山北麓六百年之后,于十四世纪中期开始衰落,毁灭于十五世纪前期的战火之中。从此,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被历史的尘埃所湮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我们沿着故城北城墙参观浏览,只见外城角楼、敌台、马面等军事防御设施的轮廓仍依稀可辨,其余地方只能极目观望,用心体会。昔日光耀北疆六百多年的北庭古城,如今已湮没于荒草和沙丘之中,到处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残垣断壁,破碎的瓦砾陶片和黑土,目前仅保存有3处残破的墙基,9处残基址(其中2处是佛教寺院的基址)。但古城的轮廓、布局、道路、街市、官署等,虽历经千年风雨的剥蚀仍依稀可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北庭故城北城墙遗址(2019年 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五十年中,虽然我已是第三次站在这里,但看着眼前的一切,内心仍五味杂陈,感慨良多。</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black;"> 北庭故城出土文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解放后,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和当地群众,在这里出土和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其中有西周时期的陶制双耳罐、陶制双耳杯;汉代的陶壶、陶砚、陶车、陶俑、陶牛、陶猪、水坊、武士俑、仕女俑等;北魏时期的彩绘陶碗;北宋时的鎏金铜狮……这些文物的出土,充分证明了北庭故城历史的久远以及和内地文化的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双耳罐 西周(吉木萨尔出土现存县物馆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陶车 汉 (吉木萨尔出土现存县博物馆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仕女俑 汉 (吉木萨尔出土现存县博物馆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彩绘陶碗 北魏( 吉木萨尔出土 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鎏金铜狮北宋(北庭西大寺出土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当然,出土最多的还是唐代。有板瓦、筒瓦、瓦当、莲花纹方砖、荷纹方砖,有工艺水平很高的唐代铜质官印“蒲类州印”、铜狮、铜镜、铜镇纸,有石狮、刻花石球,有开元通宝、乾元疆宝以及小巧玲珑、样式别致的玉石镇纸、玉锁、玉蝶、玉勺等大批文物。为研究“丝绸之路”和新疆历史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证据。特别是唐代瀚海军文书和马骨铠甲等文物残片的发现,印证了“唐时北庭地区驻守12000名翰海军,战马4000多匹”的历史记载,也更加印证了北庭故城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红陶黄鼬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唐代 (北庭故城博物馆 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蒲类州之印 唐 ( 北庭故城出土,新疆博物馆藏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black;">石狮 唐代 (吉木萨尔出土现存新疆博物馆 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在吉木萨尔县博物馆内,至今保存着一颗1994年在吉木萨尔县征集的土尔扈特部落的银印。银印为方形,边长10.7厘米,厚3.1厘米,印背上有一高6.5厘米的虎纽,总重4.25公斤,上面刻有满文、蒙文和汉文三种文字,国家一级文物。该银印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朝政府为褒奖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众回归祖国而赐的官印(共7枚,自治区博物馆存5枚,昌吉州博物馆存1枚)。是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反对沙俄压迫、重返祖国的历史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font-size:15px;">土尔扈特银印 清乾隆(吉木萨尔县征集,现存吉木萨尔县博物馆 2019年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在西域,自古就有“占北庭要塞得北疆沃野”的说法,这也决定了北庭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夺取北庭控制整个西域,这块土地上曾经进行过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仅唐朝与突厥、吐蕃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就打了30多年。正因为如此,北庭古城的历史在外国历史中也会有所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1890年,在蒙古国杭爱省鄂尔浑河流域发现了一块“九姓回鹘可汗碑”,该碑立于唐元和九年(公元814),采用汉文、粟特文、突厥文三种文字刻成。主要记述了,回鹘可汗领兵参加平定唐朝安史之乱的功勋;颂扬牟羽可汗从中原内地传播摩尼教于回鹘地区,使回鹘人改变了旧的萨满教信仰;记录回鹘保义可汗出兵西域保卫北庭的史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5px;">九姓回纥可汗碑残片(网络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尽管经历过无数曲折、磨难,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北庭故城仍然是北疆长期的政治、军事、宗教和交通的中心。它对维护新疆主权的安全与完整、实现对新疆的有效统治、保证丝路新北道的安全与畅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black;"> 北庭随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北庭地区曾先后居住过赛人、车师、粟特、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多个民族,这里曾是西突厥的牙庭之一,是北庭回鹘的都城、高昌回鹘的陪都......可以说,北庭是中世纪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征服史最大影响源的核心区,在世界历史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今天,我们从考古中发现古城建筑的规模中,依稀能看到它昔日恢宏的气势和曾经的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那次参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故城西边那一汪清流与芦苇,银波荡漾,水草丰美,这便是昔日的护城河!遥想当年它曾紧紧环抱着城池,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我感叹,两千年的岁月风云竟没有湮灭它美丽的容颜!它不仅是昔日故城的保卫者,更是千年北庭兴衰的历史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尽管北庭回鹘佛寺已经坍塌,佛教在此早已不再盛行,但是它曾经创造的文化却被很好地保存,这种文化隐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宗教演变的过程。也为研究西域古代宗教、文化、艺术、语言文字和建筑技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北庭故城遗址于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6月,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庭故城遗址也列入中国此次成功申报的22个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2021年,北庭故城遗址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研究,随着丝绸之路在新时代作用的不断加强,北庭故城这颗昨夜星辰必将焕发出新的耀眼的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王 娟 2025年3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敬请关注下集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娟,女,汉族,1945年出生,西安市人,大学文化程度,原国企干部,2000退休。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等。同时为中国女攝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女摄影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