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中篇小说 二)

李勃

<p class="ql-block">  大哥是他们家的顶梁柱,作为家中的长子,从小就承载了家庭的重担。在我们那个只有三孔窑洞的罗圈庄里,大伯父、二伯父和我们家共同挤在那片狭小的空间里,生活极为不便。每当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缭绕在窑洞之间,却也夹杂着几分邻里间的无奈与尴尬。</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生活场景总是充满了鸡飞狗跳的喧嚣和猫鼠同眠的混乱,不是你家的狗误食了我家的猪食,就是我家的猫叼走了你家的鸡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小事,却常常让我们几家焦头烂额,争吵之声时有发生,给原本就不平静的生活平添了几分波澜。</p><p class="ql-block"> 在这纷扰的环境中,大哥那颗坚韧不拔的心却开始萌生出一个美好的想法。他决定要凭着自己的一身苦力,修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地坑院,让家人摆脱这种拥挤和纷争的生活。这个决定在当时的我们看来,是天不可能实现的。毕竟,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每一分力气只有用在大集体无休止生产劳动中,才能换口饭吃,才能生存下来。更何况那是如此浩大的一项工程。然而,大哥却毫不动摇,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他毅然决然地请来了村里的阴阳先生,勘测地形,确定方位,放线标记。那一刻,大哥的眼神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坚定与期待,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时间的迷雾,已经看到了那座宽敞明亮的地坑院在不久的将来落成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说干就干,大哥信心百倍地踏上了建造他的地坑院的征程。这不仅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更是他对家庭未来的期许与承诺。大哥白天忙碌完生产队里的劳动,到了晚上,便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那片即将成为他新家的土地上,开始马不停蹄的劳作。</p><p class="ql-block"> 起初,挖掘工作还算得心应手。大哥凭着坚实的臂膀和过人的毅力,一铣一铣地挖掘宅基上的浅土。因为土壤湿润松软,用铣可以轻易地撂到四周。然而,随着挖掘的深入,工程的难度也逐渐加大。大哥不得不调整策略,从东侧至上而下修了一挂台阶,以便将挖出的土一担一担地往上担。</p><p class="ql-block"> 夜色中,大哥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而坚毅。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每一担土都凝聚着他的汗水与心血。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但大哥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和放弃。</p><p class="ql-block"> 为了这座地坑院,大哥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他夜不能寐,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有几次累得瘫倒在地,但稍作休息后,他又会重新站起来,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建设之中。</p><p class="ql-block"> 然而,过度的劳累终于让大哥的身体不堪重负。一天早晨,生产队上工多半时刻了,还不见大哥的身影。大家心急如焚,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四处寻找大哥的踪迹。最终在挖掘现场,大家发现了昏迷不醒的大哥。他脸色苍白,满头大汗,显然已经筋疲力尽了。</p><p class="ql-block"> 大家迅速将大哥送往医院抢救,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大哥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这次意外让全家人都心有余悸,但也更加坚定了大哥修建地坑院的决心。他躺在病床上,心中依旧牵挂着那个未完成的工程。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因为这座地坑院还等着他去完成。</p><p class="ql-block"> 稍作休养后,大哥的身体逐渐康复。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工地上,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建设中。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地坑院的建设总算进入了第二阶段——打洞子。</p><p class="ql-block"> 洞子是地坑院通向崖面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公路隧道,但修建难度却远远超出隧道。大哥深知这项工程的艰巨性,但他并没有退缩。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精心规划路线,确保洪水不会流入地坑院内。</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项极其考验智慧和判断力的工程。大哥经过很多次悉心观察和研究,从崖面向地坑院挖出一条长30米、宽2米的斜巷。斜巷向下有坡度,以便于打洞下去。然后,在地坑院内朝上挖出一人多高的洞子,两头相向进行。这个过程中稍有差池,就会导致工事倍增,甚至前功尽弃。</p><p class="ql-block"> 但是,大哥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精湛的技术,将洞子修得坡度平展舒缓,洞口衔接得准确无误。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稳健而有力,仿佛每一个细节都尽在他的掌控之中。</p><p class="ql-block">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大哥终于完成了地坑院的雏形。正面可以修建五孔窑洞,空间宽敞明亮,布局合理。这座地坑院不仅解决了他们家的住宿问题,更成为了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地坑院的窑洞上,金黄色的光辉映衬出大哥那张满是疲惫却充满成就感的脸庞。</p><p class="ql-block"> 大哥不仅勤奋好学,还有一颗积极向上、善于思考的心。第二年开春,生产队正好要修建一座饲养处,大哥主动请缨加入其中。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趁此机会向村里的工匠师傅虚心请教刮庄面、钻窑洞的技术。</p><p class="ql-block"> 通过十多天的学习和实践,大哥很快便掌握了这些技能。他将所学应用到了自家的地坑院上,将庄面刮得平平整整,窑洞钻得笔直宽敞。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他的用心和匠心,仿佛这座地坑院就是他心中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年底,大哥一家终于搬进了这座梦寐以求的新家。那年除夕,我们三家人在大哥家欢聚一堂,共度了一个皆大欢喜、难以忘怀的春节。大家围坐在宽敞的窑洞里,欢声笑语、喜气洋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大哥家的生活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用外出打工挣来的钱买来砖头、水泥等建筑材料,对地坑院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升级。他箍了窑口、换了山墙、铺了院子,还种上了花草树木。经过大哥的精心打造,这座地坑院焕然一新,成为了全村最美农家院落。</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地坑院里,出嫁了三个姐姐,大哥和三个弟弟也娶上了媳妇。每当有客人来访,无不赞叹大哥的巧思和勤劳。他的地坑院不仅成为了村里的骄傲,也成为了我们家族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和覆坑还田政策的实施,大哥用两年心血修建的地坑院面临着被填没的命运。那一天,挖掘机和推土机的轰鸣巨响回荡在村庄上空,大哥家的地坑院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夷为平地。</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们的心如刀割般疼痛。我们看着那片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地坑院如今却变得一片狼藉,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惋惜和不舍。那座地坑院不仅承载着大哥的心血和汗水,更承载着我们的美好回忆和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在填没地坑院之前,我与大哥在地坑院里住了三天三夜。我们默默地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泪水不停地流淌。那每一滴泪水都承载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p><p class="ql-block"> 然而,大哥却显得异常平静。他默默地注视着那片即将消失的土地,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告诉我:“虽然地坑院消失了,但我们的精神不能倒。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未来,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回想起那座地坑院和大哥的奋斗历程,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感慨和敬意。那座地坑院不仅是一座住处,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见证了大哥的坚韧与执着,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追求更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