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文的美篇

陈新文

<h3>小玉的召诣傣纸情结</h3> <h3>结识小玉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那天我们约好去二艳的工作室拍摄,期间一位淑女进来一起喝茶聊天。得知我们是来采风拍摄的,就热情有礼貌的邀请去他的“召诣傣纸工坊”看看。当我惊喜得知是我跑了一趟要寻找的傣纸传承人岩坎的女儿玉康坎,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然如此相约第二天就去她的传习所参观学习交流拍摄。</h3> <h3>傣族手工造纸的目的是用于佛寺里抄写经文典籍、土司公文、任职文书以及民间祭祀等等,属于省级非遗传承项目。小玉是个90后青年,从小受其父亲的影响,对传统造纸有着不解的情怀。2020年,她毅然决然辞去城里的工作,回村里开始了傣纸传统的传承。在其父亲手把手的指导下,逐步成为“西双版纳召诣傣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并注册了“召诣傣纸”商标。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为一个县级非遗传承人。她创新傣纸的适用范围与时代同步创新研发制作出当代其用途更加广泛的:绘画、剪纸、制作孔明灯、高升、油纸伞、手工艺品、礼品盒、相框、相册、纪念册、笔记本和舞蹈表演用的动物模型、传统丧葬用纸和茶叶包装等等,为传统傣纸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h3> <h3>在这间充满傣家风情的工作室里玲琅满目的产品展示着公司的聪慧与产品,极富创意。</h3> <h3>村寨的广场上鳞次比节一排排晒纸的框架排列布阵巍巍大观,</h3> <h3>我驻足于这间满目生辉的展示架前,思绪万千:一个90后的年轻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如此这般,真是让我感动!尤为可贵的是传统的工艺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是传承而更重要的是创新发展,这是年轻人的活力所在。</h3> <h3>一个传承人吸引了热爱民族文化人的眼球,人们纷纷前来打卡留影、研学实习,浓郁民族情结品味的精神文化生活气息,点燃了美丽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h3> <h3>小玉则在创新中不断学习交流提高。她先后获得“童伴妈妈”、“县级文化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h3> <h3>每年有一定的时间在传承培训工作。作为“童伴妈妈”她把培养孩子的兴趣,滋润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己责,给孩子们植入优秀传统的品质。</h3> <h3>我们村子一共196户人家,90%都有做傣纸,未来前景十分广阔。”这项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同时也是曼召村村书记岩坎兴致勃勃向我描绘着寨子的发展蓝图。<br><br>走进曼召村可以看到一栋栋新式傣楼整齐排列,院子里和村道旁随处可见制作器具和正在晾晒的薄纸。傣纸制造过程十分环保,通过反复制取纯天然构树树皮,敲打成纤维后全手工制作完成。</h3> <h3>傣纸源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混镇曼召村,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原始的造纸术之一。因取代贝叶经抄写经文用于礼佛而相传至今,已成为傣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6年,傣族造纸工艺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br><br>“</h3> <h3>采访拍摄期间适逢勐海县文化馆、县摄影家协会佐主席一行进行会员培训采风活动,同道相见兴奋无比。同来的文化馆的领导给我介绍了基本情况后,邀请常来拍摄,为传播非遗努力。我们在这里与会员共同在感受春的气息,格外愉悦也!</h3> <h3>朴实的村民生活在阳光明媚的季节,享受劳动的快乐,憧憬未来的日子,寨子村民的朴实无华,祥和勤劳,就像一阵清风拂面而来耳目一新久久回味不绝。</h3> <h3>当我移步登上这寨子的山坡,举目望去一派和谐崭新气象:蓝天白云下,青瓦白墙的新式村寨在和煦的春风里如此和谐抢眼。山树环绕,拥抱着村寨,排排山茶树郁郁葱葱,格外清新。远处几声公鸡的鸣叫打破了这里宁静,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告诉我又一个新式傣寨在工匠们的手里即将诞生!这是一个多么魅力而有活力四射的新农村美丽画卷啊!</h3> <h3>一个非遗的传统项目带活了一个村寨飞跃,一群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描绘出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情此景,唯有此诗能解吾意也!</h3> <h3>这个傣家寨子村口左右两侧,还有两家围绕傣纸应运而生的文创产品作坊。这些年轻人都在专注的进行自己的事,忙而不乱。一个小小的村寨涌动着年轻创业的激情,这是何等的力量啊!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h3> <h3>当我再次紧紧握着这位村带头人非遗传承人村党支部书记岩坎的手时,激动万分,感慨万千。有了这样一个带头人,乡村振兴村民的物质精神状态何尝不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个傣族汉子的身上我有了几份深深的敬意!</h3> <h3>陈新文,拍摄创造与西双版纳安逸公寓。<br>2025年3月16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