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脑中风的病人大抵都会有逻辑思维能力下降的后遗症,我也一样。如何避免脑萎缩,恢复逻辑思维能力,战友、亲友各抒己见,老领导唐中全指导员更倾向于用回忆写作方式作为其中的一种辅助手段,进行康复治疗。在鼓励我勇敢前行积极治疗争取早日康复的同时,曾和我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章不厌百回改”。这句话寓意深刻,我记忆犹新,不仅启迪了我,更让我在写作过程中深有感触,受益匪浅。在我的写作历程中,这句话贯穿始终,成了推动我对《高炮连出击》不断修改与完善的推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忆八连在阿坝的壮阔演习并记述那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起初的诱因缘自2018年的一场大病。那时的我因脑出血陷入肢体语言失敏的困境,战友、亲友鼓励我坚持与病魔抗争,从脑力锻炼做起,提笔书写回忆篇章,以期抵御脑萎缩的侵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第一篇回忆性习作应运而生,而开篇所忆,恰是1980年那场震撼人心的阿坝演习。自那时起,从《无法忘却的回忆》、《我所亲历的1980年岷江演习》、《高炮连出击》,直至如今的修订版本,四篇作品题材相同,名字各异,却各自承载着我对那场演习的不同感悟与深化理解。之所以不断重写,不仅因为这段经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更有着唐指“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教诲在起作用。从此这句话成为我不断精进的动力源泉,而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更促使我反复咀嚼、回味,每一次的回望都是一次新内涵的发掘,每一次的思考都催生出新的创作灵感与改动。疾病虽然不幸,却意外地引领我走上了写作之路,而每一次的回顾与修订,都让我得以窥见旧作之瑕,进而精益求精。“文章不厌百回改”,与“温故而知新”何其相似,两者异曲同工。在不断的修改过程中,作品也不断得到了完善,我也得到了学习和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得益于战友们特别是唐指导员的鼓励,我的语言能力有了显著恢复。然而,肢体失敏的现状仍限制了我的远行脚步,但我从未放弃努力。我常想,当兵的经历是人生中一段宝贵的财富,对于大多数士兵而言,在和平年代,能亲历如阿坝演习般震撼人心的经历,实属难得与荣耀。将其记录下来,无疑是对那段宝贵记忆的珍视,而若能将其书写得更详实更精彩,则更是锦上添花之举。既然远行受限,那就宅在家里,用心去回顾那段难忘的经历,将满腔热忱倾注于笔端,致力于将阿坝演习的点点滴滴细腻描绘,此乃我心之所向,也是我对八连的一份责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的修改版力求让文章更加全面和真实地还原那段历史。增添了武继元军长的评价讲话。军长的话语不仅代表了军指对八连的最高赞誉,更彰显了演习评价之权威。同时,丰富了先导组的工作内容。通过战友们的行为我们可以感受到八连“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的优良传统良好传承。未能将所有参与者的英姿仔细地予以描绘,甚至不能将名字一一记录,实为一大憾事。此外,还原了雷达班未能参与阿坝最终阶段演习的真实情况。虽然他们未能亲历最后阶段,但前期的辛勤付出与卓越贡献不容小觑,八连演习的成功同样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智慧。演习中,众多战友亦展现了非凡风采,遗憾的是,他们的名字同样未能一一呈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连领导曾提出倡议:“凡旨在弘扬八连正能量、加强八连精神文明建设的文艺作品,均应精益求精,力求打造成精品。”此言令我深受鼓舞,亦深感赞同,并一直不懈努力。故此对《高炮连出击》进行了整体修改,拟将标题更改为《雪域苍穹:岷江演习1980》,以剧本格式改版。现将修改版发布,敬请战友们提出宝贵意见。最后,用剧本结尾的祝福语作为我对所有战友的美好祝愿:“愿战友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健康快乐,幸福安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