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焦山风景区

姚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372141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山风景区是“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区。它位于镇江市区东北的大江之中,高71米,占地八十七公顷,为浩瀚长江下游中一座四面环水唯独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绿色岛屿。因东汉末年焦光隐居于此而得名,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古称“浮玉山”。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故有“山裹寺”之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山不仅以其雅致幽静古朴的自然景观见长,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有闻名中外的东汉御寺—定慧寺;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镇江人民英勇抗英的古战场—焦山古炮台等,给这块神奇美丽的风景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3月6日,我们走进焦山风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旅游景区全景图。</b></p> <p class="ql-block">  焦山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在景区游客中心附近的游船码头登上古色古香的游船。游船缓缓离岸,推开层层涟漪,向着江心驶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眺望远方,焦山在碧波万顷的江水中飘然欲动,令人神往。江水浩渺无垠,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似无数细碎的金子在跳跃闪烁。远处的焦山,像是一座遗世独立的仙岛,从茫茫江水中拔地而起。山上绿树葱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蓝天的映衬下,愈发显得清幽秀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船越靠近焦山,那种雄伟的气势越发震撼人心。焦山稳稳地屹立在江心,任凭江水如何汹涌澎湃,始终坚如磐石,不愧是“中流砥柱”。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却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与淡定,令人心生敬畏之情。</b></p> 牌  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仿明清风格的牌楼,高12米,四柱三门,飞檐翘角。牌楼正面额枋“焦山胜境”,是焦山定慧寺原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题;背面额枋“汉晋遗风”,乃原金山江天禅寺住持、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慈舟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过牌楼,眼前豁然出现一座宏伟巨大的照壁,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伫立在时光之中。那照壁表面平整光滑,像是被岁月精心打磨过一般。上面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庄严国土”赫然入目,每一笔每一划都刚劲有力,透着一股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向世人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厚重与神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抬眼望向远处,山顶上的万佛塔直插云霄,像是要冲破苍穹,与天际相连。塔身挺拔修长,在蓝天的映衬下,轮廓显得格外清晰。</b></p> 定慧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焦山建庙,名普济庵。唐玄奘法师弟子法宝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宋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因毁于火,明宣德年间(距今500余年)重建。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始用今名“定慧寺”。该寺历经重修,仍保持有唐代建筑风格。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定慧寺坐北朝南,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两侧则有钟楼、鼓楼、禅堂、斋堂等附属建筑,布局严谨,层次分明。</b></p> 山门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石板路往前走去,便来到了山门殿。山门殿黄墙黛瓦,单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筑风格,尽显古朴典雅。黄色的墙壁在阳光的映照下,散发出温暖而柔和的光芒,仿佛在传递着寺庙的慈悲与包容;黛色的瓦片整齐排列,犹如鱼鳞般紧密相连。山门殿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现存的山门殿为2002年所建的仿明清牌楼。门上挂着茗山法师题写的“焦山定慧寺”匾额,字体雄浑大气,笔锋苍劲有力,与这座古老的建筑相得益彰,为山门殿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山门前,有一对明代石狮威风凛凛地蹲守着。它们造型威武森严,仿佛随时准备迎接八方来客,又像是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门楼左右两侧悬挂着清光绪年间廖纶书写的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这副楹联字体古朴典雅,笔法流畅自然,与山门殿的建筑风格浑然一体。上联“长江此天堑”,寥寥数字便生动地描绘出长江作为天然屏障的雄伟壮阔,让人联想到长江奔腾不息、波澜壮阔的气势;下联“中国有圣人”则表达了对华夏大地圣贤辈出的赞美与敬仰之情。这副楹联不仅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仿佛在向每一位过往的行人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让人在踏入山门的那一刻,便沉浸在一种庄严肃穆、博大精深的氛围之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山门殿作为佛教寺院的入口建筑,是信徒和游客进入寺院的第一站,具有引导人们进入宗教氛围、感受佛教文化的作用。山门殿内供奉着两尊高大魁梧的“哼哈二将”,他们是佛教的护法神,守护着寺院的安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门殿与天王殿之间有定慧桥相连,桥上还有焦公亭和茗公亭,分别是为了纪念东汉焦光和当代高僧茗山法师。</b></p> 大雄宝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雄宝殿由唐初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寂法师创建。大雄宝殿的大木构架主体为明代遗存,占地面积78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月台面积150平方米。采用重檐庑殿顶,这是明清两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屋面铺瓦,屋脊装饰精美,正脊两端置鸱吻,檐角飞翘。殿内采用八面八角复并式藻井,斗拱挑出三层,一二层四方,最上一层八角,第一层只贴在梁架上,第二层、第三层斗拱慢慢向上进深收,最顶为圆形,井口四周天花为木格平面,彩绘有二龙戏珠、百鸟朝凤、仙鹤云游等图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坐在莲花宝座上,面容和蔼慈祥,庄严肃穆。大殿两旁分别排列着十八罗汉像,造型生动,姿态各异,脸容不同,个个神采奕奕,栩栩如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王殿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清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因战争被毁,同治三年僧本修师徒相继募修,1983年进行过翻修,1997年经政府批准重建。天王殿为歇山顶,扁作内四界,平面呈矩形,面阔三间,七架无廊结构。整体建筑风格庄重古朴,体现了中国传统佛教建筑的特色。殿内立中柱四根,均为木柱,中柱檐柱下置清代早期流行的圆鼓式柱础、胖鼓磴方磉石,表面平素,不施饰纹。天王殿背面挂有“正法久住”匾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殿内正中供奉着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憨态可掬,给人以慈悲、宽容之感。弥勒佛背座面是韦驮天尊像,其手持降魔金刚杵,守护着寺院和佛法。天王殿东西两侧有四大天王塑像,分别是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多闻天王和广目天王,他们各执法器,守护佛法。</b></p> 财宝天王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财宝天王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飞檐翘角,庄重而不失灵动,体现了明清江南建筑风格,与焦山定慧寺的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屋顶铺设着灰色的筒瓦,正脊和垂脊上装饰有精美的脊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殿内的梁柱采用了传统的榫卯结构,木雕精美,图案多为佛教故事和吉祥花卉等。殿内供奉着财宝天王像,即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之一,被视为财神。在佛教中,财宝天王能赐予众生财富和福报,护持佛法,守护众生。佛像庄严慈悲,宝相金身,身着华丽的服饰,头戴宝冠,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寻宝鼠,脚踩神兽,展现出财宝天王的威严与神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财宝天王殿是焦山定慧寺作为佛教华严道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佛教文化中对财富和福报的一种理解和追求,即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获得财富和精神上的双重富足,为信徒提供了一个祈福求财、心灵寄托的场所。</b></p> 茗山法师纪念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茗山法师纪念堂,2004年落成开放。为纪念现代著名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焦山定慧寺原住持茗山法师(1914-2001)所建。纪念堂建筑面积1088平方米。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题写“人天师表”。设有两个展厅,主堂供奉茗山铜像,生平事迹展厅分为图片、实物、影视三部分,展出400多幅图片以及茗山文稿、手书佛经、诗词集及工作笔记等200件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茗山法师在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正式开启了他在佛教领域的修行与弘法之路。茗山法师曾担任焦山定慧寺第九十八代方丈,从1951年开始到2001年圆寂,前后近五十年,他在此弘扬佛法、培育僧才,对焦山定慧寺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茗山法师一生勤奋好学、慈悲为怀、致力于佛教事业的发展,他的精神和事迹通过纪念堂得以传承和弘扬,激励着后人在修行和生活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承平台,纪念堂定期举办讲座、展览以及文化交流活动,让古老的佛教智慧与现代的思考相互碰撞融合,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b></p> 碑  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山碑林源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钱彦远太守所建宝墨亭,明代扩建为宝墨轩,自清以来,蜚声江左。后屡遭兵燹。新中国成立时,已是环堵萧然。1962年镇江市人民政府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聚四乡刻石,在原宝墨轩旧址重建焦山碑林。1988年维修,2002年扩建,并于2020年再次进行改造提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碑林占地7000平方米,庭院错落,回廊曲径,荫浓生香。珍藏碑刻五百余方,展示四百余方。著名碑刻有唐《魏法师碑》、明刻宋米芾临《兰亭禊帖》、清《澄鉴堂石刻》等,熠熠生辉,美不胜收。《瘗鹤絡》独立中厅,雄峙书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山碑林集江南碑刻精粹,敷历代书法风范,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诚为名城胜迹,国之瑰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碑林已专文介绍,详见美篇</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ijqvlc"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b>江南第一碑林—焦山碑林</b></a></p> 盆景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盆景起源于中国,是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育,在盆中集中典型的再现大自然神韵的艺术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古雅的艺术风格。镇江盆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长期以来,盆景创作始终坚持从城市山林的自然环境中吸取营养,从历史文化积淀里求得升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成为艺术殿堂中又一朵盛开的奇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研究、创作、收藏、展览盆景,镇江市园林局决定建设焦山盆景专类园。该项目由陆地、水体、小岛、景观建筑组成,用地总面积8800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园东区就低挖池,积土为丘,充分利用原有河道,营造成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园景。区内分布“寻真”、“听流”、“读月”三亭,河上建有曲、拱、廊三座形式不同的小桥,池边建“随宜堂”和临水平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漫步在石板路上,脚下的石板历经岁月摩挲,已被磨得光滑,每一步踏上去,都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清澈的河水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庭台楼阁、参天大树一一倒映其中。水中的倒影与现实中的景物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亦真亦幻的奇妙画卷。微风吹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倒影也随之摇曳生姿,像是一幅流动的水墨画,美不胜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远处的石桥线条优美流畅,宛如一道弯弯的彩虹。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穿梭嬉戏,时而跃出水面,溅起一串串晶莹的水花,给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混合着淡淡的花香,让人闻之如沐春风,心旷神怡。我们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脚步不由自主地放慢,只想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宁静与美好,让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焦山风景区独有的魅力与韵味。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园西区,卵石小径将园分成六组由太湖石、假山、树维盆景和花木组成的园林小品。路边展示盆景,分为树石盆景区、山水盆景区和树桩盆景区,集中展示镇江盆景和其他流派盆景的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镇江盆景制作—蟠扎为主,修剪为辅,或蟠扎修剪并重,创作构思上既注重吸收各大盆景流派的艺术特长,又结合时代特色、地方风情,突破固定程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自然古朴、苍劲灵秀、以景抒情、以情树景的艺术风格,充分展示了盆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意境美。特别是利用地方植物资源优势制作的刺柏、黑松、枸骨、雀梅、榆树等盆景,因其树种优、制作精、意境深,倍受国内外盆景艺术节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多次在全国和省展中获得大奖。</b></p> 桂花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桂花园始建于1999年,位于景区东侧,占地52亩。目前栽植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大类品种群,约十几个品种三千余株桂花。每年中秋桂花盛开时吸引数万游客前来赏桂品香!</b></p> 古炮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山古炮台遗址位于焦山东麓,面向长江,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山炮台建于1840年,呈扇形布局,由八个炮堡、一个大弹药库和营墙营门三部分组成。整个炮台呈暗堡式。每个堡身以青石为基,圆木为骨,用粘土、石灰、细砂配以糯米汁分层夯筑而成,异常坚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它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抵御外辱、抗击侵略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b></p> 听竹山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听竹山房在自然庵旧址,庵在焦山半山腰观音崖右,垒石为墙。北宋焦山普济禅院住持佛印有诗“垒石为庵本自然,此庵成就在先天。”明代弘治年间移建山东南麓文殊阁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建。原有池、榭、亭、桥、假山、竹径、古树,可谓“园中园”。清代郑變(1693-1765)诗、联写此颇多。2016年开设的“听竹山房”是以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展示窗口。</b></p> 吸江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原为亭,宋代建于东峰顶,亦名“汲江亭”,诗人陆游赞“最为佳处”。明弘治年间移建西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复建,塑四面佛像,又称四面佛亭。同治十年(1871年)常镇通海道沈秉成(1823-1895)重建为楼,并写《吸江楼记》。1979年春按二层八角形设计重建。园林学家陈从周题楼名,沈秉成孙、书画家沈迈士,为楼题“江山胜概”匾。因建万佛塔,1999年按原样移建于塔东侧</b></p> 别峰庵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别峰庵又名别山庵。“别峰”指山顶东、西峰间别有一峰。庵建于北宋,坐东向西,俯视大江。宋朝高僧佛印有诗:“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元在别峰庵。”明朝万历六年(1578)侍部郎吕元重建,乾隆二十七年(1726)再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變(号板桥居士,1693-1765) 雍正十年(1732)中举,随后暂住焦山读书备考,第二年中进士,其家书16篇,有4篇即写于此。为方形四合院建筑。后人也称“板桥读书处”。</b></p> 万佛塔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山原有镇寺塔,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年)建成,毁于明初弘治元(1488)。现为一座仿明清风格钢混结构佛塔,1999年落成开放。七层八面,塔高42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供奉万尊佛像。每层四门相通,回廊相连。塔刹高9米,为锡青铜铸配有现代照明设备。门楼匾额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四周围以塔院,南北院墙和东西厢房的墙壁刻最具代表性的碑文:“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庄严国土”和“利乐众生”等。</b></p> 壮观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壮观亭位于西南山腰,又名坚柏亭,明天顺八年(1464年)镇江知府姚堂初建,取唐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句命名。正德三年1508年 重建。清代.乾隆年间改建。亭为六角形,柱上刻有三副楹联 ,极富文采地描绘焦山景色气势。亭旁原有六朝柏。1978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此题诗并与茗山法师唱和,传为佳话。</b></p> 三诏洞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诏洞位于山西麓,又名焦公洞。洞高、阔各约4米,深约6米,洞前沿山筑屋一间。洞中有焦光塑像一尊,着隐士服,穿草鞋,手执书卷,神态怡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公即东汉末年隐士焦光,原籍河东(今山西),避乱流寓江左。焦光学问高深,但不愿做官,隐居于此,樵柴为生,自食其力。他精通医术,常为渔民治病。相传汉献帝慕其高名,曾三次下诏请他出来做官,但焦光三诏皆不就。后人敬仰其高风,改山名樵山为焦山,称此洞为“三诏洞”。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焦光后裔焦尔昌重修。</b></p> 摩崖石刻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摩崖石刻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焦山摩崖石刻位于镇江焦山西麓的悬崖峭壁之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焦山重要的景点之一。摩崖石刻自山南海云岩起,经浮玉岩至山西栈道岩、罗汉岩止,全长约150米。由于自然引力作用,尤其是暴雨洪水冲刷,造成山石滑移,西部的大都先后崩塌下江,现存约200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山摩崖石刻最早可追溯到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镌刻的“瘗鹤铭”,瘗鹤铭原在西山雷轰岩上,后塌入江中。 《瘗鹤铭》被誉为“大字之祖”,字体浑厚古朴,笔法奇特飞逸,融合了楷书、隶书和行书的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历经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名人都在此留下了题诗、题词。现存唐《金刚经偈句》、宋米芾《辛未孟夏观山樵书》、陆游《踏雪观瘗鹤铭》、吴琚《春游焦山诗》,还有贺铸、赵孟奎、方豪、赵舒翘、陆润庠、康有为、吴迈等名家手书石刻,或阐道家微言,或述佛教经义;或题刻诗文,或题记留名。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宋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两个大字,字迹清晰,引人注目,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摩崖石刻字体多样,涵盖了正、草、隶、篆等各种书法字体,犹如古代书法的天然展览,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色。石刻的风格多种多样,既有气势磅礴的大字,也有细腻温婉的小字,或雄浑古朴,或刚劲有力,或飘逸洒脱,体现了众多书法家的独特艺术风格。摩岩石刻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b></p> 祈福广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焦山西麓沿石阶而下,仿若踏入了一处超脱尘世的灵韵之地。在摩崖石刻所在的悬崖峭壁下方,临近长江边的这片区域,空间豁然开阔,仿佛天地在此为人们展开了一幅宏大而美妙的画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错落有致分布在不同位置的佛像。这些佛像大小不一,形态更是千差万别,每一尊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静静地伫立在这片土地上,迎接着每一位来访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的正中,端坐着慈悲的观音菩萨像。菩萨面容慈祥,双目低垂,似在俯瞰着世间众生,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抹温柔的笑意,给人一种安心、祥和的感觉。那细腻的雕刻工艺,将观音菩萨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处线条都恰到好处,让人不禁对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赞叹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两侧,整齐排列着不同名称的罗汉塑像。这些罗汉各具特色,有的双手合十,神情专注,似在虔诚地诵经冥想;有的手持法器,目光坚毅,仿佛随时准备降妖除魔;有的袒胸露乳,开怀大笑,尽显豁达不羁之态。从他们的面部表情中,你能读到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一尊罗汉的身体比例都精准无比,站、坐、卧等各种姿态自然流畅,毫无生硬之感。他们或庄严肃穆,让人望而生畏,心生敬畏之情;或慈眉善目,如邻家老者般和蔼可亲,给予人们温暖与慰藉;还有的带有一定的艺术夸张,动作神态别具一格,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活泼与灵动,栩栩如生的模样,仿佛随时都会开口与你交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的一侧,有一个巨大的照壁,宛如一座凝固的艺术丰碑,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照壁上面镌刻着各种各样生动的佛教场景,仿佛一部立体的佛教史书。这些雕刻线条流畅,刀法细腻,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将佛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展现得生动逼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世界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信徒们来说,焦山祈福广场是一个神圣的朝拜、祈福之地。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或是平日里心怀祈愿之时,他们便会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来到这里,在佛像前合十礼拜,许下美好的心愿。袅袅香烟升腾而起,萦绕在佛像周围,仿佛将人们的祈愿传递到了遥远的天际。在这里,人们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与慰藉,让信仰的力量在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b></p> 焦公纪念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公纪念堂始建于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患病,梦中服用焦光呈送的丹丸而痊愈,醒后封焦光为“明应公”,并在焦山建“明应公殿”,即焦公纪念堂的前身。该纪念堂还被称为“焦公祠”,祠内立有米芾撰书的《焦公铭》,曾供奉焦光塑像,由定慧寺和各庵轮流管理,地方官吏在春秋两季祭祀。1991年,台湾同胞焦静秋集资在焦山重建焦公纪念堂,并立碑纪念。2015年,定慧寺将原来的焦公纪念堂改为财神殿,并在现址重建纪念堂,使其成为与华严阁一体的建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公纪念堂与华严阁一体,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焦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相得益彰。从外部看,飞檐翘角,庄重而不失灵动,屋顶的瓦片排列整齐,彰显出传统建筑的精致工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公纪念堂是对焦光的纪念与敬仰的象征,焦光隐居焦山,汉帝三下诏书而不起,其高风亮节为后人所推崇,纪念堂承载着人们对焦光品德和精神的传承与弘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公堂是焦山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对于研究镇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b></p> 华严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华严阁,史料记载始建于宋代,原名“宝莲阁”,由佛印禅师所创建,几经修复新建,於2016年恢复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华藏世界”,以重振并发扬千年华严道场---焦山定慧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华严阁一楼供奉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华严三圣”,中间的为华严教主“毗卢遮那佛”,左右两边的分别为“文殊师利菩萨”“普贤王菩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华严”出自于《华严经》,比喻为“百花齐放”、“包罗万象”的胜境,而《华严经》又是释尊悟道成佛后在定中对诸佛菩萨所讲述的第一部经,其内容涵盖了禅宗、密宗、净土等宗的精华思想,也被称为“经中之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华严阁玉雕壁画长18.5米高1.8米,圣手神雕百世师,琢磨万象现圆融。华严阁壁画采用的是纯天然的玉石打造,全图佛菩萨像共有288尊,天龙八部护法神168尊,展示出栩栩如生菩萨庄严之相。在《华严经》中我们称之为“七处九会”,所谓的“七处九会”就是在七处宣讲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别,以及依此修行实践所证得的无量功德,最后再宣说诸菩萨依教证天的清净法界(即是我们常说的“华藏世界” ),颂扬佛陀功德海相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华严阁壁画由福建厦门大学教授两年时间设计完成,玉雕经三十三位工艺大师历时十个月精雕细琢,凝聚了玉雕师傅们制作者无上智慧与慈悲,汇聚了几十种不同色彩玉石镶嵌,衣边装饰介由海内贝壳珍珠挂饰,背光衣纹用金陵金箔描贴,其工程浩大,工艺精巧,念见闻者无不欢喜赞叹。画中佛、菩萨、明王、声闻及天人的形象和情境妙相庄严,栩栩如生,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内容的体现。玉雕风格典雅,形象生动,构图多变,技法完备。尤其在宗教人物之外,真实地再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世态,堪称一座美术史研究的宝库。</b></p> 破体碑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破体碑亭亦称日本书道文化交流亭。1993年镇江市对外友好协会与日本东洋书道艺术协会合建。为圆锥形顶,四柱半敞开花岗石亭。内置石碑,碑阳刻日本书法家松本筑峰书李白《焦山望松寥山》“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后壁嵌10块破体书石刻。“ '破体”为多书体杂糅,源于中国而盛行于日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乘游船缓缓驶离焦山,身后的江水翻涌着,如同一条灵动的丝带,牵引着我们对这座“浮玉山”的眷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远处的焦山,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愈发显得钟灵毓秀。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像是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覆盖着山体,其间点缀着的亭台楼阁,红墙黛瓦,错落有致,宛如繁星闪烁在绿色的海洋之中。山顶的万佛塔高耸入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焦山千年的传奇与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游览焦山,收获满满。焦山的自然风光,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也明白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焦山的人文景观更是令人震撼。定慧寺的庄重肃穆,让我们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在这里,信仰的力量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将人们的心紧紧相连。碑林、摩崖石刻则是一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和古人的思想,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先辈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焦山之行,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了片刻的休憩与净化。焦山景区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和深刻感悟,将永远珍藏在心底,成为我们人生旅程中宝贵的财富。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