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的人,但每个人的习惯和爱好却不一样,正如俗话所说“有喜欢孙猴儿的,有喜欢猪八戒的”。以吃果实为例,很多人喜欢汁多脆爽的水果,而我却爱干硬皮韧的干果,到了齿落腮瘪的老年依然改不了,这大概就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所致。</p> <p class="ql-block"> 家乡虽在大漠边缘,但有昆仑山雪水的浇灌,有充足的日光照射。得天独厚的条件,哺育出他乡难以比拟的地域特色产品。除了“老三宝”玉石、地毯、艾德莱斯丝绸和“新三宝”维吾尔医药、大芸、阿胶之外(我一直为墨玉县桑皮纸未被列入其中而纳闷,不仅仅是因为出生在那里——题外话),水果也种类多,甜度高,因而有水果之乡的美誉。夏秋季瓜果梨桃遍野,冬季也有食之不尽的各色干果。</p><p class="ql-block"> 除了街头小贩售卖,每到年根,各单位在分发年货时也会分发各种干果。那些用卡车、马车、毛驴车拉来的核桃、红枣、葵花籽、葡萄干、杏干等干果,以及冻鱼、粉条、海带、冻豆腐、固体酱油等干货,被父母和院子里的叔叔阿姨们笑呵呵地装进“塔合尔(维语口袋、麻袋之意)”背回家中。这个时候,最兴奋的是孩子们,一个个衣兜鼓鼓囊囊的,走到哪,吃到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现了干果自由。</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砸核桃、咬杏核、炒瓜子、嚼桃皮子的旧事,一边疯的不着家,一边和小弟兄们交换干果大嚼特嚼的经历,已成为近六十年前一抹疏淡的印痕。</p><p class="ql-block"> 往事走远了,记忆模糊了,但爱好和习惯却留了下来。这爱好和习惯陪伴在一路走来的每一个瞬间,成为凝聚着思念父母高堂和眷恋远方家乡的独有情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