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轻轻的,我来了</p><p class="ql-block">藏在心底的惦念</p><p class="ql-block">化作我凝望与崇拜的目光</p><p class="ql-block">在齐鲁大地的文化沃土里,山东博物馆犹如一座璀璨的宝库,珍藏着无数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宝。其中的十大镇馆之宝,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瞻仰。</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p><p class="ql-block">我将穿越时空</p><p class="ql-block">与历史无声对话</p><p class="ql-block">和古老灵魂碰撞</p> <p class="ql-block">馆的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的见证</p><p class="ql-block">在推进与发展中</p><p class="ql-block">崛起</p> <p class="ql-block">十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正楷字方方正正</p><p class="ql-block">六字而已</p><p class="ql-block">蕴含的却是珍贵与无法倒退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各位看官:逛山博,先讲这十宝,让我带你走进一场视觉飨宴</p> <p class="ql-block">宝之一 红陶兽形壶</p><p class="ql-block">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此壶高21.6厘米;夹砂红陶质,通体施红色陶衣;呈猪形,圆面耸耳,拱鼻,张口,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提手,尾根一筒形口,可受水,嘴可注水,体肥壮,好像正在张着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讨食物。尽管因实用需要在兽背上加安了一个提手和一个注水口,但仍不妨碍其憨态可鞠的生动形象。全器构思巧妙,造型生动,饶有趣味。</p><p class="ql-block">要知道,红陶兽形壶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距今约6000年!老祖们,厉害啊!</p> <p class="ql-block">宝之二 蛋壳黑陶高柄套杯</p><p class="ql-block">黑陶蛋壳高柄杯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作品。龙山文化是距今约4500年至3800年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和安徽等地。1960 年在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套杯,是龙山文化陶器的巅峰之作。这件酒器口径 12 厘米、内径 4.9 厘米、通高 16.9 厘米、柄高 13.2 厘米,其器型独特,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黑如漆、亮如镜,代表了中国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制作出如此轻薄且精美的陶器,足见龙山文化时期制陶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匠心,它是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p><p class="ql-block">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媲美现在的高脚杯,只能说,先人们,牛!!</p> <p class="ql-block">宝之三 甲骨文(商)</p><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馆藏的甲骨文均为安阳殷墟早期出土品,甲骨年代涵盖商代晚期二百多年,收藏数量达 1.05 万片。这批甲骨绝大部分为传教士明义士的藏品,还有一部分是甲骨名家罗振玉的藏品,其中不乏“鬼方”卜辞、带有“金”字旁的文字“鎷”以及记载彩虹天象“虹不隹年”等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甲骨文是目前东亚已知时代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这些甲骨文字不仅是商代王室占卜记事的珍贵记录,更是研究商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为我们揭开了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宝之四 亚醜钺</p><p class="ql-block">亚醜钺,1965 年出土于青州苏埠屯 1 号商墓的亚醜钺,是商代的礼仪重器、王权象征。它通长 32.5 厘米、宽 34.5 厘米,器身透雕人面纹,人面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故而得名。亚醜钺造型硕大,气势威严,纹饰精美,展现了商代青铜器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它的出土,为研究商代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以及山东地区的古代文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证据,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贵遗留。</p><p class="ql-block">我想说,它古时代表威严庄重,而今我们看它有点丑丑的又透着一丝可爱和搞笑。</p> <p class="ql-block">宝之五 颂簋</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周宣王时制作的颂簋,高 30.1 厘米,口径 24.2 厘米,是一件精美的盛食器。该簋早期可能曾被盗墓贼发掘而流落民间,几经易手,器盖和器身曾分离,直到 1959 年才最终合而为一。颂簋的造型庄重典雅,纹饰精美繁复,器内底部铸有铭文,记录了周王册命颂的过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西周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颂簋的盖子刻字面。颂簋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器物,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器身和盖内刻有152字的铭文,记录了颂被周王任命为官的史事。铭文详细描述了颂接受册命的过程,包括周王赐予颂黑色礼服、马具等物品,颂接受册命后向周王行跪拜大礼。这些铭文不仅反映了西周的册命制度,还展示了当时的标准书体——金文。对于研究西周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宝之六 鲁国大玉壁</p><p class="ql-block">1977 年出土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 52 号墓的鲁国大玉璧,外径 32.8 厘米、孔径 11.6 厘米、厚 0.6 厘米。玉料呈青碧色,由内而外三层纹饰,层次分明,工艺精湛。中华上下五千年,几乎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对玉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喜爱。玉文化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而鲁国大玉璧就是这种文化的生动体现。这件战国时期的大玉璧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战国玉璧,也是最美的。</p><p class="ql-block">鲁国大玉璧的质地温润,色泽柔和,雕刻的图案精美绝伦,寓意深远,展现了古代鲁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p><p class="ql-block">请各位看官回到照片2,仰望博物馆大厅的天花板,你就明白了灵感设计就来源于这件国宝。这一设计不仅凸显了鲁国大玉璧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山东博物馆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p><p class="ql-block">抬头仰望,仿佛能感受到那股千年不变的玉文化气息,让人不禁为之一振。这件玉璧是战国玉璧中的精品,也是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充分展示了战国时期鲁国高超的玉器加工工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更是研究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玉器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宝之八 东平汉墓壁画</p><p class="ql-block">东平汉墓壁画,2007年在东平老物资局的改造过程中,发现和发掘了一批汉代墓葬,共计 18座,其中的3座(1号、12号、13号)彩色壁画墓最为引人注目,其年代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出土的彩色壁画色彩艳丽,特点鲜明,内容题材丰富,尤其是1号墓的彩色壁画,内容最为丰富,保存也最为完好。其所绘内容有红日、三足乌、对饮图、仕女图、升仙导引图、拜谒图、武士图、乐舞杂技以及方相氏驱疫仪式等,东平彩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填补了山东地区汉代壁画墓的空白,对于汉代丧葬制度、民间生活习俗、中国绘画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宝之九 九旒冕</p><p class="ql-block">九旒冕,出土于鲁荒王朱檀墓。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九旒冕通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为藤篾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冕的顶部有“綖板”,綖板前圆后方,綖板上面涂着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前后共垂9道旒。每道旒上计有9颗,红、白、青、黄、黑五种颜色的玉珠,共用珠162颗,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两根丝绳是黑颜色的,叫作“玄紞”。 丝绳垂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材质是黄玉。冕左右下垂的两块玉,即所谓的“充耳”。</p> <p class="ql-block">“充耳不闻”成语的来源是《诗经·邶风·旄丘》,原文为“叔兮伯兮,袖如充耳”。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充耳不闻”出自《论语·卫灵公》,描述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劝谏孔子不要对小孙屠的婚事“充耳不闻”的故事。不过,这种说法并不被广泛接受,更多人认为其直接来源于《诗经·邶风·旄丘》。</p><p class="ql-block">延续后来,帝王冠加充耳,提醒不要听信谗言,保持明智的决策。</p> <p class="ql-block">宝之十 郑燮双松图轴</p><p class="ql-block">1954 年入藏山东博物馆的郑燮双松图轴,纵 201 厘米,横 101 厘米。此图是郑板桥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9),是郑燮鼎盛时期的绘画代表作品之一。画面中两棵松树挺拔苍劲,枝叶繁茂,意境深远。郑板桥以其独特的“六分半书”题诗落款,书法绘画俱佳,相得益彰。这件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郑板桥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挨着郑燮画的这幅字是刘墉行书临《送刘太冲序》轴(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我这不懂书法的,实在没看出好来(红脸捂一下)。</p> <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们是齐鲁大地古老文明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穿越时空,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在欣赏和赞叹之余,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无论是红陶兽形壶的古朴可爱,还是蛋壳黑陶高柄套杯的精美绝伦;无论是甲骨文的神秘莫测,还是亚醜钺的威严庄重;无论是颂簋的典雅高贵,还是鲁国大玉璧的精美华丽;无论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的珍贵历史价值,还是东平汉墓壁画的艺术魅力;无论是九旒冕的尊贵庄重,还是郑燮双松图轴的艺术风采,都让我们为之倾倒,为之自豪。走进山东博物馆,去领略这些镇馆之宝的独特魅力,去感受中华文化的无尽魅力。</p> <p class="ql-block">十大镇馆之宝介绍完毕,是不是有细心或用心的看官发现,学生没有介绍《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啊,哈哈,抱歉,因2楼7号展厅暂时闭厅,所以没看到拍到,有些遗憾的同时,也有期许,因为自去年8月份就计划去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网上搜知馆内设有“雀鸣天下”“武经冠冕”“兵家遗珍”“汗青墨书”“制胜之道”“鉴物知史”“回望银雀”等7个基本陈列展览,主要展示银雀山1、2号墓遗址及考古成果,以及《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学文化。</p><p class="ql-block">愿能早日成行,待学生去参观后再与诸看官分享。</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明代铜鎏金千手观音,在博物馆的佛像馆。</p><p class="ql-block">这尊千手观音像令人为震撼,十一张面孔分五层排列,主面孔塑造得十分慈祥。四十八手或执法器或施手印,手中还少见地刻有法眼。</p><p class="ql-block">整体设计错落有致、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艺术感极强。</p> <p class="ql-block">各位看官,我累了。接下来,就像此图中的这位大哥一样<span style="font-size:18px;">,请自由欣赏,网补或脑补皆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珍贵文物太多了,只怕手机装不下会抗议,选择选拍小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直往下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后一张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的最愛</span></p> <p class="ql-block">凝视</p><p class="ql-block">目光柔和了</p><p class="ql-block">心也柔软了</p><p class="ql-block">虔诚 平静</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石狮,请不要像我一样,忍不住笑了哈哈!</p><p class="ql-block">这可是东汉时期的(又捂脸)。古人的审美观与今人还是有点差别的哈😀。</p> <p class="ql-block">莫瞧不起这个小龟龟,别看它只有高7.5厘米,边长10.5厘米,它大名可是叫作:鲁王之宝。该印章为木质,贴金。这件木质贴金的龟钮印章,印面刻有阳文篆书“鲁王之宝”,并系有红色绶带。它是明代制度下亲王之宝的象征,通常用金制作,但由于亲王世子承袭时只授金册不授金宝,因此朱檀墓随葬的“鲁王之宝”印为木质贴金,用作替代品。</p> <p class="ql-block">一盘六百多年</p><p class="ql-block">未见胜负的战争</p><p class="ql-block">硝烟弥漫在对手的</p><p class="ql-block">眼睛里</p><p class="ql-block">已无处可寻</p> <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佩剑</p> <p class="ql-block">东汉西王母画像石解读,敲黑板划重点,注意关键词:石解读。话说咱中华民族老祖宗厉害,后世子孙也不输呀,看看,屏幕一点,你想知道的一目了然,怎一个好字了得!</p> <p class="ql-block">稷下学宫,我向往的地方,尽管知道现在只有一个遗址,还是想去看看。</p><p class="ql-block">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高等学府,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门附近。</p><p class="ql-block">“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p><p class="ql-block">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已亡佚。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p><p class="ql-block">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p><p class="ql-block">稷下学宫的存在,曾为当时段“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p><p class="ql-block">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p><p class="ql-block">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孟轲)、淳于髡、邹子(邹衍)、田骈、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环渊)、彭蒙、尹文子(尹文)、田巴、儿说、鲁连子(鲁仲连)、驺子(驺奭)、荀子(荀况)等。</p><p class="ql-block">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哈哈,这儿可以忽略鸭嘴兽后面映出的那张“美女脸”,嘿!这玻璃框真是锃明瓦亮啊。</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岁月荏苒,拾阶而上, 总有故事催人泪下, 总有故人缓缓而来。 </p><p class="ql-block">一身常做百身忙。 桃花落,青穗黄, -杯清茗一流光。 </p><p class="ql-block">-事兢兢百事精。 涉百川,过千山, 旧时心境今依然。 </p><p class="ql-block">甲辰荷月邀君来。 拂微尘,拭心台。 再聚鲁博只清谈。 </p><p class="ql-block">日月转,朱颜改。 七秩一梦间,似只隔几晚。 一盏饮罢,青春如水潋滟开。 我为君喝彩。 祈时光,再相向,依稀当年模样。 </p><p class="ql-block">青春不老,鲁博不老,你我不老。 鲁博与我们永记, </p><p class="ql-block">嘱托殷殷,教诲谆谆,友谊挚挚。 </p><p class="ql-block">鲁博与我们永誓, </p><p class="ql-block">秉承初心燃起的信仰, 遵照梦想指引的方向, 进发浩瀚不竭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模拟原始森林,请原谅我手机的能力,部分吧</p> <p class="ql-block">恐龙啊!如果你以为它不大,就看看下面的人吧,参照下。我是在高高的楼上向下拍的。</p> <p class="ql-block">稍近距离欣赏一下</p> <p class="ql-block">这个邓氏萨斯特鱼龙化石,从看见它的第一眼,就想摸摸,哈,大脑支配动作,我左右侦察了一下没有管理人员,果断的伸出手,在指尖刚刚触碰到下方鱼鳍的刹那,警铃大作,接着发出警告,请不要以手触摸!哎哟吓死宝宝了!赶紧老实了!这看不到摄像头的高科技。</p> <p class="ql-block">宝石啦钻石啦</p> <p class="ql-block">还是宝石啦钻石啦</p> <p class="ql-block">清代大花瓶</p> <p class="ql-block">清代</p> <p class="ql-block">注意,此段墙面文字是介绍上图三孔葫芦的。</p> <p class="ql-block">新嫁娘的一套喽</p> <p class="ql-block">先烈前辈们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心怀感恩!热爱祖国!</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转角处</p><p class="ql-block">遇见了你</p><p class="ql-block">眸子里闪过惊喜</p><p class="ql-block">好巧 原来你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将近千年啊</p><p class="ql-block">诗词里的执手相顾</p><p class="ql-block">是我无比仰慕的情怀</p><p class="ql-block">“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p><p class="ql-block">不要以为手有多么黑,就是不四六分,至少灯光要负三分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