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275年,云南第一次成为中原王朝的行省。元世祖忽必列挑选亲信赛典赤·赡思丁担任平章政事,作为云南省最高行政长官。这个生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的政治家,在主政云南的六年间,兴利除弊,大胆改革,为云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深得民众拥戴。1279年病逝于任上,其后代家族在云南大地繁衍生息,开枝散叶。</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百年之后,朝代更迭。1381年,大明王朝攻占昆明,元朝在云南的统治结束。北归的明军,在滇池南岸的昆阳州,掳走了一个10岁的男孩到南京,阉割后入宫为奴。这个名叫马和的男孩,就是赛典赤的六世孙,后来成就七下西洋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千古流芳的郑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郑和第一次出海,是明代永历三年的1405年。620年后的今天,我来到南滇池晋宁区郑和公园,在他的故居、纪念馆、碑林和父亲马哈只墓之间盘桓,详细了解这段已久的往事。山南一隅,一个二层小楼,掩映于高大的桉树和海棠花间,便是郑和居住十年的故地。他从这里启程,到南京、北京,七次出海,远行到达非洲东海岸,行程三十万里,直到1433年最后一次出洋,归途中病逝于印度,50年再未回到故乡。</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前朝贵族的遗孤,一个刚刚懂事的男孩,一个遭受身体戕害的奴隶,一个长在深宫的小小侍僮,在明王朝初年的纠纷争斗中苟活下来,成长起来,最后能够受命远航,出色完成使命,留下彪炳史册的功绩,郑和的成功可算是个奇迹。而成功的背后,除了他的忠诚和勇敢,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跟对了人,这个人就是明成祖朱棣。</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刚入宫的小马和,很幸运地成为朱元璋夫人马皇后的侍僮。这位贤惠淑德、母仪天下的女人,为朱元璋平定天下、和谐家族做出巨大贡献。跟在这样优秀的女人身边,家庭和个人遭受的离乱和苦难,得到逐渐淡化。可惜不到一年,马皇后不幸去世。小马和被转送给四皇子朱棣,迎来了人生重大转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5年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尽管朱棣非常敬重早逝的大哥朱标,但对这个侄子却始终看不上眼。如今侄子因为长子长孙的身份继承大统,为稳固地位又采取削藩政策,这让朱棣十分不爽,在为个人计、为家族计、为天下计的驱使下,朱棣发动了夺位的靖难之役。</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七八岁的马和,成了燕王朱棣的马前卒。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冲锋陷阵,舍身救主,特别是在京郊郑村坝一战中,马和自立军令状,率领八百勇士大破敌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在新年庆功宴上,朱棣以郑村坝一役,赐马和以郑姓,既是表彰他的忠勇,又巧妙去掉他的本姓,告诫他忘掉前朝贵族身份,死心塌地孝忠于大明王朝。</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平定了内乱,登上皇帝宝座,但朱棣并不能安下心来。彼时由于改朝换代,一些反抗势力在沿海不断生事,原来归顺元王朝的那些藩属国,趁乱开始动起不臣之心,以海外的爪哇、安南为甚,他们不仅对抗朝庭,甚至阻断藩属国前往帝都朝觐。是该收拾一下他们了,朱棣在应天府紫禁城大殿徘徊着。而更让他时刻惦记的,是被他赶下皇位的建文皇帝,据传,他这个侄子已经乘船渡海,说不定已经逃到了某个海外藩国。</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子为天下共主,无论远近,无论种族,华夷无间,一视同仁",这才是大明王朝应当建立的天下秩序,正当在我朱棣手上完成。于是,组建庞大船队,带上天朝尚品,到世界各地走一遭,彰显天威,安抚四夷,顺者奖掖,逆者诛之,虽迢迢万里,不平不罢休。一个宏伟的计划就此诞生。然而,这样兹事体大、规模庞大的出行,必须由一个足够可靠的人来担纲,他想到了郑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素来迷信的朱棣,问擅长相术的袁忠彻,让郑和领兵下西洋怎么样?袁回答说“三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给朱棣吃了定心丸。他对郑和的忠诚勇敢和智慧人品,自然不用怀疑,何况郑和出身回回,信仰伊斯兰教,并且对佛教也有钻研。派他出使西洋,与那些佛教和伊斯兰教国家打交道,他也是最佳人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永乐三年端午节前,即将出海远行的郑和,托礼部尚书李至刚,为父亲马哈只撰写碑文,捎给长兄镌刻,立于父亲墓前。这位袭封元王朝滇阳侯、曾前往麦加朝圣、做了很多善事的人物,罹难于明军破城之际。九泉之下,收到在明王朝为官的儿子的信息。而受命远航、生死未卜的儿子,无暇返回故里,只能用这样的方式遥记思念,是否也隐含了一种绝决?总之,父子俩用这样一种方式,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四十天后,郑和的船队扬帆起航。</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正史和逸史颇多记述,无需再费笔墨。在晋宁昆阳街道的月山四望,东边就是浩淼的滇池,西侧山下,就是马家当年祖居的和代村。六七百年过去,今天的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个马家为建设云南付出的努力;东南亚和南亚、中东、非洲海岸线上的某些国家,仍然还在纪念郑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家乡人的晋宁,自然不会在宣传郑和、弘扬精神上放松。他们用整个月山来纪念,修缮故居,竖立雕像,建立碑林,规模宏大的晋宁博物馆里面,专门留了一整层用于纪念馆。2005年,这里曾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年,并且在山顶,修建了巍峨高耸、气势非凡的三宝楼。而在北门处,一尊高大的郑和塑像屹立着,面向五百里滇池。他从这里出发,用28年的海上奔波,把和谐万方、天下一统的博大精神带回家乡、荣归故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