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7、桥(文)

天水之间

<p class="ql-block">  早年经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听长辈这样说过,听老师这样说过,也听其他的一些自感智慧的人说过。且不说其广义,仅仅从狭义上看,在这个世界上,把所有桥的长度加在一起,也确实没办法和路的长度相提并论。说到这里,当然只是桥的本意所在,而慢慢的,很多桥就在其本意的基础上被引申,被美化,从而被文学起来。</p><p class="ql-block"> 唐代雍陶有《天津桥望春》:“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虽然没说桥如何,但那美景却都在桥的近旁,让人感受到美。唐李子益有“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这里好像不上桥,就感觉不到春天园中柳依依,清风舞折腰的美景,那桥的意义就更显得突出和重要了。杜甫有“西山白雪千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那桥,是连接天涯海角的纽带,虽远而不可阻隔。刘禹锡“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与美人别,也是在桥上,这个我想也没必要去考察是否属实,但一与桥联系,就把画面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更生动了。一想到那情景,杨柳依依,人也依依,就觉得美好、凄切、又令人感动。更有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廿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等,有关桥的好诗名句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桥由它的原意引申到无穷无尽的诗情画意中来,想想真得是美妙极了。就说那廿四桥,在我狭窄的想象里,不知有多少种样子和故事,终于那年选择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第一个要看的就是“廿四桥”,由此方见其真容,方知其故事。很难想象,那仅仅二十四米长,二点四米宽,只有二十四个台阶的小拱桥上,婀婀娜娜千姿百态的二十四个美女吹箫,其美艳动人,箫声动听可想而知,那风流倜傥的隋炀帝站在湖边,远观近瞧,仄耳细听,定为那美人妙曲销魂荡魄了。二十四桥的典故很多,我更愿相信这一个。小巧玲珑的廿四桥,在那样的古诗中,在瘦西湖的美好背景下,已是美的传神传奇,美的一塌糊涂。但毕竟是一座小小的桥而已,然而古今却没有谁小看了它。</p><p class="ql-block"> 桥之美,首先跟水有关,想啊,那清波荡漾,那涟漪重重,那清风落花浅浅淡淡飘浮于水中,站在桥上,被美所爱抚,是何等的一种美的享受,美的不着边际。水之美,也与桥脱不了干系,人之情怀,更跟那水,那桥,那风物人情紧密相连。桥,是景物的衬托,景物是桥的内涵,人,又把桥与远远近近,曲曲折折的故事作为了寄托和承载。所以,今人也把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搭桥”,如友谊的桥梁,爱情“鹊桥”等等。</p><p class="ql-block"> 其实多少年来,虽然走过的路确实比不上一些人走过的桥多,但确是喜欢桥,喜欢桥头河岸的风景。很多桥,不仅仅是因了它的造型美,而是因了它不凡的历史名气、名字和故事,正如张果老骑毛驴走过,才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的赵州桥,千百年来盛名不衰。</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年去南京,第一个要看的就是南京长江大桥,那宏伟的建筑气势,那强烈的时代感,不禁让人感慨和感叹,现在想起还感到庆幸,如果当年不去看,现在想来可能会留下大大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不论走到哪里,总是喜欢把桥作为最爱,拍照记录下来,如杭州西湖的长桥,乌镇的雨读桥,福州西湖的步云桥,长江下游的夔门大桥,南京秦淮河上的桥,姑苏老城河的桥,北京永定河的宣阳桥,仅仅是自己见过的一些桥。更想起家乡小城滏阳河上形形色色的桥,还有,刻在心底的故园小木桥。想到桥,就想到那一条条长河一道道清波碧水,还有两岸的旖旎风光,想到风光里那或熟悉或陌生亲亲疏疏的人。</p><p class="ql-block"> 所以,古今的人,自从有了路所不可达的需求,对此岸与彼岸可望不可及的渴望,对文化的发展和文学的兴趣,便有了桥,并且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越来越能成为文化艺术的承载。它不仅仅水上的路,更是一种文化与建筑的和谐统一。作为人们把生活过成艺术的需求的见证,桥,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园林也好,一座城市也罢,桥成了其文化艺术的点睛之笔。尤其江南的水乡古镇,可谓是桥的艺术荟萃,文化集锦。各种形状的拱桥,桥孔就有圆形的,六角的,八角的等等,乘船穿行其中,每一座都有不同的情趣,乃至不同的故事。这里,还不说当代好多与水无关的纵横交错的立交桥。</p><p class="ql-block"> 桥,应该说是不同时代的文明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建筑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历史见证。喜欢桥,喜欢它的文化底蕴,喜欢那无限的历史情趣和艺术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