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之行(十):因特拉肯

官渡之战

撰文/官渡之战<div>摄影/琴音</div> 2月8日晨,乘金色山口列车从琉森去因特拉肯。 “金色山口列车”又称“金色山口线”,该线路穿越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核心地带,沿途串联日内瓦湖、图恩湖、布里恩茨湖、琉森湖等湖泊。秋日时分,阳光下的湖光山色闪着金色光辉,故谓之“金色”。线路贯穿阿尔卑斯山多个隘口,连接瑞士德语区与法语区,形成跨越地理与文化边界的“山口通道”,故称“山口”。这就是“金色山口”的涵义。 “金色山口列车”从琉森到蒙特勒,途经因特拉肯、茨魏.我们乘坐的路段是从琉森到因特拉肯,运行时间约1小时50分钟。列车双向行驶,可携带自行车上车。<br>上了列车。列车上没有所谓“站票”,人人都有位置,而且是预定的车厢。 <p class="ql-block">列车停靠在站台上等待发车,突然一位外国年轻女子跳下列车,奔向给她送行的男子。俩人又是拥抱,又是接吻,也许在他俩的感受中,这个世界只留下了他与她,全然不顾列车窗口的“众目睽睽”。列车快要开动时,女子才松开对方,恋恋不舍地上了车。这让我们见识了欧洲人情感表达的奔放与浪漫,与之相比,中国人则显得比较含蓄。</p> 列车行驶在瑞士大地上,巨大的车窗成为流动的画框,将外部的风光收纳其间,并无偿地奉献给游人。 阳光穿透云隙投射于雪峰,为它镀上耀眼的光芒。一汪碧湖倒映着云影与白墙红顶的木屋,也许天空与大地正在此处共饮一捧清澈的琼浆。<br> 云雾时而漫过山谷,将木屋化作水墨画中淡去的笔触;时而倏然散开,让湖泊如蓝宝石碎落大地。<br>此时,窗外的湖光山色似乎不再是风景,而是一幅立体诗画,每帧画面都在消解视网膜的边界,重新书写美的定义。 列车到了因特拉肯。<br>因特拉肯是一个小城镇,位于瑞士伯尔尼州,坐落在图恩湖和布里恩茨湖之间,面积为44平方公里‌,人口约5.7万。因特拉肯城市虽小,但历史悠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初,当时这里建立了一座修道院,为小镇带来了最初的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镇逐渐发展为瑞士最古老的旅游和疗养地之一 我们在小镇上漫步。<br>因特拉肯的主要街道叫何维克街,街道两旁商店林立,无论是高级服饰、瑞士名表,还是当地纪念品,都能在这里见到它们的身影。 尖顶的、平顶的、红顶的、蓝顶的房屋,竞相一展丰采。那木质窗棂浸透琥珀色的松脂,散发着挥之不去的香气;檐角垂落的常青藤,编织着中世纪弥撒曲的谱线。 临街钟表店橱窗里陈列着百年时光,机械齿轮的絮语与冰川融水的低吟形成微妙共振。那铜制风铃被阿尔卑斯山风拨动,叮咚声揉碎在面包房氤氲的焦糖香气里。 邮局门口褪色的黄铜信箱,不知蹲在这里多少年了,山风总爱从它的投信口偷读那些未曾封缄的明信片。 导游指着一幢大楼说,这是小镇最著名的酒店,历史上除了皇室成员外,一些著名电影明星,如奥黛丽·赫本、索菲亚·罗兰及迈克尔·道格拉斯等人都曾在这里住过。 这里有个赌场,庭院深深,幽静得象空山禅院。<br>望着赌场,我想像着有多少赌徒曾在这里度过了不眠之夜。在轮盘转动的刹那,在骰子落定的瞬间,他们的命运就被锁定了。当他们输光筹码,踉跄地走出赌场时,远处的雪山在幽暗中为他发出一声叹息。 街旁的草地上聚集着不少运动爱好者和游客,一些人在这里观赏滑翔伞飞行。 滑翔伞飞行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欧洲。最初的滑翔伞借鉴飞机跳伞使用的翼型方伞,下降速度快,安全性能好。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演变,现在的滑翔伞最长飞行时间可达17小时,最远飞行距离超过300公里。 望着飞行中的滑翔伞,相信空中的遨游者,与山野对话、与白云握手,定有一种我辈体验不到的欢乐!对此,我除了羡慕,只能“望空兴叹”! 路边停着一辆装饰精美的马车,这是辆供游客乘坐的观光车。车夫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招揽着游客,见到我们,他用不流利的汉语说道:先生,坐车吗?看来,他为了生意也学会了几句汉语。 小镇马车的存续,其实是保留了一段历史。它延续了中世纪以来的交通文化,承载了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度假风情的记忆,活化了小镇千年历史的脉络。<br> 在我国境内,即便是三、四线城市,也难见这种交通工具。“马路”还存在,但马已失去了行走其上的资格,它只有在久远的记忆中寻找曾经的荣光。 远处的少女峰,将她曼妙的形体展示在眼前。<br>少女峰是阿尔卑斯山的一部分,海拔4,158米,号称“欧洲脊梁”。<br>少女峰的雪冠浮现在云端,那是天神失手跌落在人间的银茶盏,长年累月倒扣在天际,它一直以冰雪、阳光和浮云的相拥吸引着八方游客。 阿勒河流过小镇,且不说它是不是小镇的母亲河,但无疑是小镇的一张名片。它将云影揉碎成万千琉璃,铺设在这片大地上,倒映出蓝天的倩影。它亮丽了小镇的过往,也将闪耀于它的未来。 教堂钟声又一次响起,这钟声已成为小镇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时,山林、河流、房屋便沉浸在中世纪流传至今的圣咏中,小镇更显得幽静雅致。 因特拉肯是阿尔卑斯山托起的一颗水晶,凝聚着雪山的魂魄与湖水的湛蓝。它的美从不喧哗,只是默默地守着一分宁静。在这里,每走一步都像踏进水彩画,让人沉浸于其中而流连忘返。 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因特拉肯,乘大巴驶向瑞法边境。是夜,住宿在世界文豪雨果的家乡——法国小城贝桑松。<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