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 - 汉诺威王朝 乔治三世 2 独立战争

弘洋历史

<h1><b>Hanover - George III</b></h1> 1770年,格拉夫顿公爵 下台,击鼓传花的花传到了 吉尔福德伯爵腓特烈·诺斯 Frederick North, 2nd Earl of Guilford 手中。首相诺斯 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出《汤森法令》Townshend Acts 取消对美洲的征税,包括了所有货物,除了茶叶。之所以保留茶叶税,第一是象征性地英国政府仍旧是北美殖民地的主人,表明了加不加税,权力在我。第二是茶叶的产地是中国,垄断西方茶叶贸易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英国国内和北美殖民地相同,南亚殖民地的管理一样混乱。当年,南亚发生了大饥荒,茶叶成为了东印度公司的命脉,英国人还没有找到向中国销售鸦片的门路。说实在的,加上税后,茶叶在北美的价格也比在英国的便宜。不过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政府对《汤森法令》的理解有点小出入。英国觉得:你看我给你们减了多少税?而殖民地却注重在要交税上,跟你说的多少遍,这不是钱的事,我们要的是进入议会!没席位,我们就不交税!1770年3月5日,在马塞诸塞州的波士顿,一大群人包围了驻守在海关的一小队英国军队。他们辱骂恐吓士兵,并且不断地向对方扔石头。为了自保,这支部队开火还击,射杀了五个人。波士顿人强烈要求英军撤出,英国人最终全部撤到了三里外的一个海岛上。这就是"波士顿大惨案",被后世认为是独立战争的导火索。<br><br>首相诺斯 现在还顾不上北美这一滩,因为南美出事了。西班牙军舰占领了英国控制的福克兰群岛 Falkland Islands。如果你对福克兰群岛不熟悉的话,它还有另一个名字"马岛",就在阿根廷边上。1982年,阿根廷和英国打了一场马岛战争,作为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取得了胜利。然而,在四年后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杯上,在阿根廷与英格兰四分之一决赛中,球王马拉多纳 用手把球捅进了英格兰球门。场上裁判们全都华丽丽地无视了这个犯规,事后这个犯规还被美化成了著名的"上帝之手"。英国在全世界面前吃了个暗亏。回到1770年,首相诺斯 不能再忍了。两年前,法国就吞并了科西嘉岛,现在再丟了福克兰岛,那英国在社会上就真的没法混了。英国砸锅卖铁派出了远征舰队,击败了西班牙,重新占领了福克兰群岛。<br><br>这次胜利多多少少取得了一点威慑效果,或者是大英帝国在美洲的回光返照。两年之内,北美洲殖民地相对无事,北美民众还老老实实地交纳了茶叶税。可是无奈南亚的孟加拉大饥荒一直持续到了1773年,东印度公司管理僵化,没有其它变通的方法,就是玩命地倒卖茶叶。英国在茶叶上采用的是政府中间商制度,也就是东印度公司把茶叶从中国运到英国,然后政府加上税再卖到美洲。结果这两年下来,茶叶恨不得把不列颠岛都堆满了。茶叶是越新鲜越好,面对积累了两年的老茶叶,英国政府也没办法。为了尽快甩锅,1773年,首相诺斯 提出了一个新的《茶叶法案》。东印度公司直接把茶叶卖到美洲,这样不仅降低了东印度公司的运输成本,而且政府还抽身而出。面对大量的茶叶,首相诺斯 也知道供需比例不平衡,价格上不去,他还贴心地把北美的茶叶税减到了一磅三便士。这样的价格比英国市场上的都便宜多了。怎么样?惊不惊喜?感不感恩?北美殖民地的反应是什么呢?答案是:去你妈的!早就说了这不是钱的事儿!没席位,不交税!收多少税不是问题,只要收税,就表示你还是我的主人。本来就像看着伤口慢慢愈合,结果你现在又把伤疤揭开了。新的《茶叶法案》就是英国政府重新申诉主权,是重新对北美再一次侮辱。1773年12月,当东印度公司的达特茅斯号等四支商船满载着茶叶抵达波士顿后,当地居民就化装成印地安人,趁着黑夜的阳光,偷偷爬上商船,把茶叶都扔进了海里。这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 这就是造反了,必须出重拳了。177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强制法案》针对马萨诸塞州,剥夺了自制权和立法权,北美称此法为《不可容忍法案》。1774年9月5日,除了乔治亚外,12个州的殖民地选出了56名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通过宣言,决定独立。同时,英国派出了一万名龙虾兵在北美登陆,双方一触即发。但是英军统帅兼马萨诸塞总督 托马斯·盖奇 Thomas Gage 犹豫不决,按兵不动,错失先机。1775年4月18日,托马斯·盖奇 终于收到了英国议会的开战命令,他探听得知波士顿附近的康科德 Concord,那里是民兵的军火库。于是派军队前往。当地民兵听到消息后,在途中的一个名叫列克星顿 Lexington 的村庄阻击。双方开火,英军损失73人,而殖民地则死了293人,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正式打响。美国独立战争的信息量太大了,我们在这篇里重点讲述英国方面的情况。<br><br>英国大军面对长达千里的海岸线,分兵三路。第一路就是在马萨诸塞州。他们进攻康科德受阻后,撤回到波士顿市。6月,殖民地民兵部队占领了波士顿四周的山地,英军被围困在了城中。同时,第二次大陆会议举行,把民兵组建成正规的大陆军。乔治·华盛顿 George Washington 为大陆军总司令。第二支英军驻守在加拿大,为了防止这支军队南下支援,大陆军与1775年底,进攻蒙特利尔和魁北克。英军虽然在加拿大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也无法支援波士顿。1776年3月,孤立无援的英军撤出了波士顿。第三支英军从南边进攻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顿,6月被大陆军击败。大陆会议于1776年7月2日再次举行,宣布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加拿大仍在英国的控制之下,魁北克无法派代表参加会议,因此没有加入美国。<br><br>国王乔治三世 在战事初期没有明确表态,由内阁和议会应对战争。但是当听到美国独立的消息后,国王来神儿了,明确表示这是叛国行为。英国迅速征调了一支平叛军,由英国本土人和德国黑森雇佣兵组成,国王 任命 威廉·豪 William Howe 出任新的英军统帅。大军经历了两个月的海上航行,1776年8月,登陆长岛,进攻纽约。大陆军失利撤出纽约。12月25日夜晚,华盛顿 率领大陆军横渡特拉华河,偷袭了驻守新泽西的黑森兵营。1777年1月3日,又击溃在普林斯顿的3个团的英军。英军的补给要从本土横穿大西洋送过来,因此 威廉·豪 也犹豫不决,按兵不动。1777年8月,收到装备的英军重新出击,在布兰迪万河战役中击败了大陆军。9月英军占领了费城。同时,加拿大的英军在指挥官 约翰·伯戈因 John Burgoyne 的带领下南征。两支英军企图夹击大陆军。但是由于联系中断,两军最终失之交臂。10月,大陆军看准机会,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包围了加拿大的英军,伯戈因 投降。英军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的希望破灭了。大陆军在战场的劣势扭转过来了。 正当北美战场上僵持不前的时候,1778年初,法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了。这就让这场战争上升到了全球的层面。法国不仅向美国支援了大量物资和军队,法军同时还在印度和加勒比海攻击英军。更令 首相诺斯 担心的是法国有能力渡过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本土。而此时强大的英国海军正在大西洋的另一侧。一年后1779年,西班牙也对英国开战,他们出兵计划夺回直布罗陀。英国孤立无援,没有任何盟友。很快地,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就以数量的优势控制了英吉利海峡。英国本土的军舰只能依托海岸防御,保护英国的海岸线。关键时刻,一场瘟疫在联合舰队中爆发,西法两国才没有进攻不列颠岛。<br><br>紧张的局势并没有缓解,1780年,爱尔兰在美国的榜样影响下,也要求司法独立。乔治三世 彻底麻了,总不能再对爱尔兰开战吧? 首相诺斯 建议采用缩头乌龟法:先晒着爱尔兰不管,己读不回。战争花费了大笔资金,国内的反战情绪越来越高。其中辉格党的领袖 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 Charles James Fox 是议会中的主要反战派。福克斯 挥霍无度,嗜酒如命,做事毫无条理,但是在下议院演讲却可以即兴发挥,鼓动人心。与其说他支持美国独立,不如说他反对 首相诺斯。每一次英军战败,福克斯 都喜形于色。民众认为政府毫无意义地把钱浪费在了战争中。1780年6月7日,伦敦爆发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骚乱事件"戈登暴动",穷人们集结在一起冲击监狱和英格兰银行,打劫富人和商店。最后暴动被军队镇压了。这就是美国独立战争最后一场大战前的状况。1781年9月,查尔斯·康沃利斯 将军 Charles Cornwallis 率领最后一支英军部队驻守在弗吉尼亚州的约克镇 Yorktown。美军从陆地上包围了这个城市,法国海军则切断了海上的退路。康沃利斯将军 在这个以英国国王命名的城市缴械投降。三个月后,1782年3月下议院通过法案,停止了在北美的所有军事行动。顺带手,福克斯 领导的辉格党启动了对 首相诺斯 内阁的弹劾程序。为了避免羞侮,诺斯 主动辞职了。然而 乔治三世 对此举大为不满,认为 诺斯 在至暗时刻抛弃了自己。确实没有人愿意接这个烂摊子,在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内阁更换了四届。1783年9月3日的巴黎和约签订,英美法西四国停战,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既然美国都独立了,英国也没有再对爱尔兰开战的兴趣了。1783年,爱尔兰也获得了自治权。大英帝国第一次扩张被打断了。<br><br>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次失利却让英国学到了重要的一课。本来英国就是靠全球贸易起家的,根本就没有在殖民地上建立有效运行政府的想法。又不派人去管理,又不想花钱去建造,那就让当地居民自己解决吧。与其做买卖就够了,并且英美都是亲戚,一起赚钱有什么不好?再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英国的海运网络仍然完好无缺。乔治三治 欣然接受了美国独立,并且确立了大英帝国第二次扩张的方向:占据海洋航线,打造世界贸易帝国。战后,军队裁员,减少税赋,更多的人力投入到生产中。同时美国初建,百业待兴,从英国进口了大量产品。工业和贸易持续增长,乔治三世 的支持率也迅速上升。全球贸易不仅限于美洲,英国在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广泛地建造基地和要塞。这就又要说到东印度公司了,公司从亚洲运来香料等特产,最主要的是中国的茶叶。可是大清帝国是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地产丰富,自给自足。清朝不需要任何来自西方的产品,反而还卖出大量的丝绸和陶瓷。因此东印度公司基本是单向向清朝输入白银。公司也曾试着在孟加拉地区种植茶叶,但是土壤和气候都不对,结果就没结果了。东印度公司的架势拉的挺大,但是收益却不大。另一方面,公司的主管们需要与亚洲当地的统治者搞好关系,行贿一直是官场上喜闻乐见的活动。长期下来,公司的管理比英国政府还腐败,还官僚。英国的大臣们急切想从东印度公司的收入中分一杯羹,所以他们认为公司的收益不大,全是被主管们贪掉了。于是内阁下令重新换上一套公司领导班子。这时候谁执政呢?是我们之前提过的老熟人:辉格党的 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 和前首相 诺斯爵士。本来两个人在独立战争期间,势同水火。战争后,为了权力和利益,两个人居然亲密无间地合作起来,联合在一起获得了下议院多数,组成了内阁。乔治三世 打心眼里腻歪 福克斯,并且认为 诺斯 在战争后期抛弃了自己,但是由于没人愿意接盘,也就凑活让这两个货上了。福克斯 大刀阔斧地裁掉了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然后全部换上了自己的亲信。这种吃相就难看了,公司重组的法案很快就在下议院通过。然而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是国王:朕的钱!他们拿两百万,朕分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吗?乔治三世 发话了:"谁支持法案,就是与朕为敌。"上议院否定了法案,福克斯 的贪婪公诸于众。这界内阁倒了。